2019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為何要「早作準備」?


《道德經》曰:「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養精蓄銳,乃是為人生早作準備。首要不斷積德,早種「資糧」,播下福德種子。

人身難得,每一日我們都要未雨綢繆,每事都要珍惜、感恩、歡喜的去做;總不能終日渾渾噩噩,事事明天才做,結果一事無成。以下故事也許可帶來啟發:

有一位老師,他的手錶永遠快十分鐘。他曾告訴學生:「無論做甚麼事,都要提早十分鐘。跟人家有約,要提早十分鐘到、要提早十分鐘去等人、要提早十分鐘去等車、要提早十分鐘去準備。『提早十分鐘』是一種生活信念,當遇上突如其來的變故,也有時間去面對,讓自己從容淡定,不會因為著急而驚惶失措,作出錯誤的決定。這樣除了代表對人、對工作、對自己職務的尊重外,更是一個人優良品德的具體表現。」

所謂「提早十分鐘」,其實是在培養「早作準備」的心態。更重要的是,代表認真看待人生,隨時隨地提醒自己,要做出完整完善的規劃,不能馬虎了事。

及早準備、及早去等待機會、認真負責、全力以赴,這樣才能成就更充實、更圓滿的人生。猶如冬天起床,只不過想繼續賴一下床,結果最後便遲到了。修行也一樣,我們要早點儲備「資糧」,不可再無限期拖延了!

p.s. 新一年即將到臨, 大家提起精神, 一起戒除"拖延症", 迎接更充實的2020, 共勉之!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斷緣和清靜


唐代司馬承禎在《坐忘論》提到修道有七個階次,其中第二項便是「斷緣」,即「斷有為俗事之緣」,拋棄無止境追逐榮華富貴的心,減少無謂的應酬和奔波,而要求「恬簡日就,塵累日薄。」即崇尚簡單知足的生活,去除華美奢侈的貪求,並提出「無事安閑,方可修道。」

以下是身邊朋友的事例,或可啟發:

朋友每年都會參加在某名山道觀的短期修行營。來到第十年,山上住持也跟他熟絡了,問他:「相信你已懂得修靜的方法,為何今年又再報名參與?」朋友回應:「每當下山後,我又要重投繁重的工作。每晚加班或應酬,回家已夜深了,根本沒空把自己靜下來。假日也要在家處理公事,現只能每年放一次長假,來到這裡安靜一下,否則我真的受不了。」住持說:「不先斷緣,這樣修行終究沒有進展,你只會愈來愈辛苦。為何不轉換工作呢?」朋友說:「很難再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吧!」住持道:「即使放棄健康也可以?」朋友下山後,認真思索,終於轉換了一份薪金較少但不太繁重的工作。兩年後他再上山拜訪住持,住持問他:「為何你再沒參加修行營呢?」朋友答:「我已換了工作,每晚也可抽時間靜修,周末更可陪伴家人。現時精神及健康都好了,今日專程來答謝住持!」住持說:「每天內心找到安閑,勝過一年來一次靜修啊!」

斷緣,關鍵在「捨」,捨棄過多的塵勞俗事、交際應酬,及情欲牽纏。若每件事都不捨下,要爭奪更多、要享受更多、要巴結更多,只會與「清靜」無緣。

p.s. 與其一年去一次修行營,不如每天找尋空間安靜自己,這才是真正關心內心的健康! 誠然!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如何避免遭人陷害?


時常聽到會有人問:「如遭人用邪術陷害,要唸甚麼咒來保護自己?」

原來這是很愚蠢的問題 !

我們不得罪人,才是真正的大法門。那就是說,學好經教義理,落實在做人修為上。譬如在街上與人相爭,惡人用粗言相向,你卻在唸咒,請問有何用處?最好的咒語就是懺悔。

以下故事或可啟發:

山東有一富戶,家中接連發生好幾件怪事,全家人都驚恐不已。這家主人性情剛烈,厲聲叱問:「青天白日之下,哪個妖怪敢來作祟?我馬上寫狀子,到神明那兒去告你。」忽然,梁上傳來朗朗的回答聲:「你喜歡打獵,殺了我不少子孫。我對你真是恨之入骨,可惜你的祖宗恩澤厚重,福運未盡,我也無可奈何。如今,你的兄弟在外爭鬥,你的妻妾在家內訌,一門之家各分朋黨,互相抨擊,見面就像遇見仇敵一樣。出現這樣的敗象,我才能如此痛快報仇。」那妖魅的聲音憤怒而嚴厲,家裡的人全都聽見了,主人也驚悚不已。他想了想,嘆息道:「妖不勝德,古之訓也。德行不好,埋怨妖怪有甚麼用呢?」於是叫來弟弟和妻妾,說:「大禍不遠了,幸好還未降臨。如果大家都能及時醒覺,改正自己的言行,不計前嫌,不再私結黨派、排除異己,我們就有救了。」主人反覆陳述自己的過錯,對著神明虔心懺悔,引咎自責,悔過的淚水浸透衣衫。親友也彼此請罪、道歉。忽然,眾人聽到梁上的妖怪嘆氣離開了。

知錯是智慧,知錯能改是美德。宗教上的密咒需要有德者才可感通仙真護持,無德者唸咒也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有德的人,心定神全。心神專一,外邪自然無法入侵。

p.s. 保護自己的妙法,說到底就是德行和智慧。

SOURCES : 蓬瀛仙館 <津津樂道>

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誠信的重要性


《論語》有謂:「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以來,交友之道在於誠信,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有了信用,才能真正貫通彼此內心,不會擔憂對方有所欺騙及隱瞞。

《道德經》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沒有誠信,便得不到別人信任,人格也將徹底破產。

以下《搜神記》的故事或可啟發:

東漢時,山陽人范式與相隔數千里的汝南人張劭在京城讀書時結為好友。學成後話別,范式說:「兩年後,我一定到府上拜見伯父、伯母及你的孩子。」兩人約定了日期。後來,快到約定之日,張劭請母親準備飯菜迎接,母親笑說:「范式遠在千里,怎能說來就來!兩年前的話怎能當真?」張劭說:「范式最守信用,他一定不會背約。」到了那天,范式果然從千里趕到。過了些年,張劭將死,對身邊好友說:「范式是我死友,遺憾不能見面。」後死,范式夢見張劭呼喊他,表示將在某日某時下葬,請趕上最後一面。到張劭下葬那天,不知為何棺材放不入墓穴。張劭母親撫摸著棺木說:「兒子,還要等候誰嗎?」過了一會,一輛馬車從遠處奔來,車上有人號啕大哭。張母說:「這人一定是范式!」范式下車,叩頭弔唁說:「你走了!死生不能同路,我們從此永別了!」當時送葬千人都流下眼淚,范式協助拉著繩索引柩,棺材終可放入墓穴。

p.s. 有了誠信,即使是生死分隔,必上可通天,下可通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信守諾言,這也是保持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言而無信,說話不負責任,日後將難以令人信服。奉神也同樣,只要有不敬或不信,即難以感應及得到孚佑。

SOURCES: 蓬瀛仙館 「津津樂道」

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進退有度的人生智慧


道家雖主張以退為進,以柔勝剛,但不代表認輸,適當的退避其實是一種修養。

《道德經》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自然的大德,是不需爭攘而善於取勝!如何進退有度,這需要人生的智慧。以下故事,或可啟發:

一日大獅子帶小獅子出來散步,途中看見一條瘋狗,大獅子趕緊帶小獅子躲在一旁。小獅子問:「爸爸,你敢和老虎搏鬥,與獵豹爭雄,現在卻躲避一條瘋狗,多丟人啊!」大獅子答:「孩子,你認為打敗一條瘋狗很光榮嗎?」小獅子搖搖頭。大獅子再問:「如果讓瘋狗咬你一口,你認為倒霉嗎?」小獅子點點頭。大獅子再說:「既然如此,我們為甚麼去招惹一條瘋狗呢?」小獅子點頭稱是。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證明自己有多厲害,大智慧的人從來不與人隨便爭辯。對於不講理又愛發瘋的人,只需微微一笑遠離他,別招惹不必要的麻煩,遭受無謂的傷害。有時候,爭未必得,讓未必失;更別說與瘋狗爭骨頭,這太過有失風度。沒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遇見瘋狗大可不加理會,但若瘋狗咬上來,便要還擊。

p.s. 麥穗愈成熟愈懂得彎腰,大智者也應如此。誠然!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蘇軾與佛印: 佛與牛屎>


一般與人爭辯 (特別是涉及金錢利益分配) 容易吵起來, 有商量有溝通還好, 如果談不攏發生口角 - 出口傷人, 大講髒話,粗口, 繼而動武 - 都應儘量避免! 以下故事, 或許可以作為參考 (當然還要訓練自己的情緒智商EQ !) ~

宋人的筆記中記載過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

蘇軾(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是個大才子,他有一個相知甚篤的方外之交「佛印禪師」,平時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

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但每次老是讓佛印禪師佔盡上風,蘇東坡心裡總覺不是滋味,所以百般用心,想讓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兩人相對坐禪,蘇東坡一時心血來潮,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禪坐的姿勢像什麼?」

佛印禪師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

此時,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個甚麼?」

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微微一笑,雙手合十說聲:「阿彌陀佛!」

蘇東坡回家後,很得意地向妹妹炫耀,說:「今天總算佔了佛印禪師的上風。」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為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盡是污穢不淨,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

蘇東坡手拈一拈鬍子,黯然地同意蘇小妹的看法。

蘇東坡是否能赢回来,全看他的心境了。

佛看眾生各人均是佛,因為他沒有分別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別,一律平等。

君子所见无不善;小人所见无不恶。
心中有佛,说出来的是美言;心中有屎,吐出来的是屁话。

SOURCES: 【佛學小故事】蘇軾與佛印: 佛與牛屎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行善積德 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就是無分彼此、廣布恩惠及多行善事而得到眾人愛戴的良緣。

《道德經》曰:「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有道的人不以自己為先,事事為國為民,故能天下順從,自己反而得著更大,這便是廣結善緣帶來的福報。以下故事或可啟發:

清末富商胡雪巖,年輕時是一個小夥計,東家常常讓他拿著帳單四處催帳。有一次,正在趕路的他遇上大雨,同路的一個陌生人被雨淋濕了。那天他恰好帶了傘,便幫人家打傘。後來每逢下雨的時候,他都會幫助一些陌生人。時間一長,那條路上的人都認識他。有時他自己忘了帶傘也不怕,因為會有很多受過幫助的人為他打傘。因為這件事,胡雪巖致富後仍不忘廣結善緣,無論經營哪個行業,總有人幫忙,終成為富甲一方的商人。

p.s. 你肯為別人打傘,別人才願意為你打傘。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正需要大家互相幫忙和扶持。有餘財的要懂得布施和分享,有餘力的要懂得行善及積德。我們無私的去幫人,廣結善緣,既交了朋友,又對得起良心。當有一天遇到困境,便是別人為我們撐傘的時候。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如何檢視修行功夫?


如何檢視修行功夫?

修行,即修正身心的行為,行善去惡,令內心回復簡樸清靜。修行不是出家人的專利,無論是出家或在家,教徒或非教徒都需檢束自己的身心,注意思想、言行,不要增長貪欲、怨恨。要看修行功夫是否到家,必須時刻檢視自己有沒有偏離正道,並留意內心有沒有出現凌亂和貪嗔。以下一則《閱微草堂筆記》的故事或可啟發:

有人借住在廟宇裡,經常與一個妖女來往。忽然妖女沒來好幾天,不知怎麼了。某夜,妖女含笑進入屋內,說:「廟宇裡新來了一位修行人,眾人都說他是神仙。我擔心他真有道術,所以暫避一時。今夜我靜靜觀察他,原來這人只有吹牛的本事,所以我無顧慮了。」那人問:「你憑甚麼說他沒有道行?」妖女說:「凡是假託修行的,大抵只有兩套伎倆:一是假裝靜默,使人揣摩不透;另一種是假裝顛狂,使人疑心他有所隱藏。不過,真正靜默的修行人,必然時刻素樸恬靜;凡是外表上裝腔作勢而內裡無一分安靜的就是假。至於顛狂的修行人,因為看透世情而無所憂慮,精神自在;凡是東張西望,經常在意周遭反應的就是假了。這個偽修行人經常左顧右盼,沒一刻心靜,我斷定他內心根本沒有安頓,完全沒有本事。」

印證修行,要檢視自己有否遵守戒律、完善品德,以及內心是否清靜不爭。如果只通法術和經藏,卻毫無善功,心地不修,也難以增長道功,提昇智慧。元代王棲雲祖師曾訓示弟子辨別正邪,正道者「修煉此心如天地一般清靜」,邪道者「爭財爭利,與俗人一般」,這正是檢視修行功夫的重要原則。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叫化雞與朱元璋


在广东,无鸡不成宴,已成为当地民众的习俗,尤其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广东惠州,不论是家宴、祭祖或者宴客均以鸡为主菜。其中,一道被众多的海内外惠州籍的乡亲所熟知的东江盐焗鸡就已传承了300多年。2018年广东惠州曾主辦“千鸡宴”, 据了解,當届“千鸡宴”共有8家惠州餐饮名店加盟参与,负责张罗烹饪16道菜,其中包括东江盐焗鸡、山泉水煮五谷虫草鸡、一桶江山鸡、白切鸡、叫化鸡、太阳鸡、鲜党参炖鸡汤、古法土窑猪等8道主菜,另外辅以东江稻香肉、东江炒河蚬、客家酿春、鸡丁百香果羹等配菜,一桌集东江饮食精华的“千鸡宴”,俘获了食客的味蕾。

叫化鸡又称常熟叫化鸡,是江苏常熟地区传统名菜,属于江浙菜系。主要材料有鸡等,炸烧味。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关于叫化鸡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相傳,在元末明初,江蘇常熟一帶鬧饑荒,一個又冷又餓叫花子偶然得到了一隻雞,苦於沒有炊具,當時又是傾盆大雨,於是就躲進一個破寺廟裡,用泥巴將雞裹起來,放火上烤,一來可以取暖,二來可以將雞烤熟。就在此時,打了敗仗的朱元璋率領士兵路過此地避雨,嚇得叫化子落荒而逃。朱元璋聞到香味,便得到了這隻雞,因為這隻雞是叫化子所製作,所以朱元璋就起名為:叫化雞。於是就和士兵分了吃。吃完以後,士兵們士氣大增,於是就打了勝仗。

後來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時常會想起在寺廟吃的那隻烤雞,於是就命令御廚根據自己的回憶來製作叫化雞,後來御廚在雞腹里添加了上等的原料,並覺得叫化雞在皇宮裡叫著不合適,於是取名為:富貴雞。

這就是叫化雞的典故,提起叫化雞,必然會提到無名居飯店,它是一家正式對外經營國宴菜系的餐廳,據說這家店的行政總廚是師從釣魚台國宴大師吳家安老先生(吳老之前是周恩來總理的家廚)。在這家店裡,我們普通老百姓就可以嘗到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裡的美食了哦!

叫化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p.s. 作家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裡,黃蓉曾經烹調這味菜色給師父九指神丐洪七公吃,令他滿心歡喜。

SOURCES: 百度百科 / 每日頭條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遺忘了的辛亥革命) 香港烈士楊衢雲


8年前的辛亥革命 (1911-2011) 一百周年,香港被國共或主流論述「掩埋」的革命人物,逐漸曝光,包括在一八九零年成立香港首個革命團體輔仁文社的楊衢雲和謝贊泰。楊衢雲後在香港中環被清廷暗殺,由於親友害怕被滋擾,墓碑只有編號而無名字。如今在楊、謝家族後人及作家吳萱人等奔走下,港府當局才宣布會在楊的墓旁立牌,以慰烈士之靈。港產片《十月圍城》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角色,曾引起共鳴。

查中国近代史中,最寂寂无闻的,要算是杨衢云(1861-1901)了。2009年逝世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如此评价杨衢云:“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应该从杨衢云开始写的。”(《晚清七十年》第五册)杨衢云是最早领导革命的香港人,为兴中会首任会长(第二任是孙文),但至今他在跑马地的墓碑上,仍只刻着编号“6348”,没有名字。他比孙文大5年,生于广东虎门,幼随父来港定居,任英文教师和招商局书记长多年,绝对称得上是香港人。1890年,他与友人在港成立辅仁文社,并出任会长。名为文社,实为议论大清朝政的基地。1895年初,刚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的孙文,回港寻找同道,结果二人一拍即合,辅仁文社和兴中会随即合并,以“兴中会”为会名。

名为兴中会,实质“一切皆是辅仁文社的延续”(唐德刚语)。可以想像,孙氏之所以能在回港短短几个月内,便动员到足够人力物力财力,於同年进行起义,正因有杨的文社在香港打好“基础”。杨氏和辅仁文社於革命之初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相关记载和研究却如凤毛麟角,原因何在?

中港台史家一般认为,近代中国最早组成的革命团体,是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既被捧上“神坛”,排山倒海的学术论文自然以兴中会为研究对象,辅仁文社只能靠边站了。幸好还有唐德刚、韦慕庭(美历史学家)等少数学者,反对以兴中会为革命滥觞。

唐德刚指出,辅仁文社比兴中会更早成立,所提出的“推翻满清、创立合众政府、选举伯理玺天德(英文president的音译)”等主张,却跟兴中会几乎一样。而且杨开始搞革命时,孙文尚未决心推翻帝制——1894年,他还亲赴天津,意图上书李鸿章,可见思想仍属温和。虽然进言书有否送达李鸿章是个谜,但如唐德刚的戏言:“如果李鸿章英雄识英雄而重用了孙文,中山不也就是清政府的‘能臣’了吗?”孙文也说过“予少年主张,谓汉人作皇帝,亦可拥护……杨衢云(因而)与予大斗,几至动武,谓非民国不可”,正好印证唐的观点。

杨衢云不受史家重视,从史书中一些失实记载可见一斑。最离谱的,是说他于“教室”被刺杀,事实上他是在家中被刺杀的。为何连死于何处也弄错?盖不少民国前史的书籍,在讲述杨衢云生平时,都只是引用相同资料:如冯自由的《革命逸史》(1945年出版)和尤列(四大寇之一)撰写的《杨衢云略史》,而错误正由此起。

冯自由是兴中会知名人物,后成为孙文的机要秘书,所写的民国前革命史被认为详实可靠,常为史家所用。但冯关于杨的记述却是二手资料。他这样写杨的死:“清吏……暗买凶徒陈林,刺杀之于教室”。尤列的说法也差不多:“凶手陈林、突然入校、枪击公于教授室中。”辗转抄传,几乎所有记载都指杨死于教室。

其实早在 2001 年,当杨衢云逝世百周年时,其后人杨兴安在《杨衢云纪念特辑》中已指出,结志街52号二楼是杨的寓所,杨被刺时正在家中以私人补习形式教授英文。杨兴安是杨衢云堂侄(杨衢云堂弟杨拔凡之子),去年致群剧社上演关于杨衢云事迹的话剧《无名碑》,正是由他编剧。纪念特辑更正了不少延续多时的杨氏生平资料(如杨的本名并非杨飞鸿),并摘录了杨拔凡于1955 年写下的《杨衢云家传》,总算略为填补了这位革命老祖宗的历史空白。

杨衢云比孙文更早拥抱共和,却一直“妾身未明”,难免教人联想是这种“操作”下的牺牲品。蒋介石前妻陈洁如在她的回忆录提到一则轶事:蒋介石为取得一张杨衢云坐于中央、孙文站于后排的团体照,愿意付出100万元,原因是“如果给人看见我们堂堂中华民国大总统竟居于随从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难堪”。

一张照片犹容不下,何况白纸黑字的史书?冯自由在记述首次起义前,杨、孙两派争拗由谁担任兴中会会长一职时,就有维护和美化孙文之嫌——“总理不欲因此惹起党内纠纷,表示谦退,衢云由是当选”。在冯的笔下,两派争位,变成“孙总理”为顾全大局而让位给杨;就算冯氏不是刻意贬低杨,但这种说法,却已被不少史书直接挪用。

杨衢云也许不是个性情沉着的人,而且因为早殁,难以断定他是否一个优秀的革命领袖;但他对革命的付出,岂能被抹杀?期待更多研究香港历史的本地学者牵头,为杨衢云讨回一个“名份”。

生平

杨衢云年幼即随其父到香港,在香港圣保罗书院接受教育。十四岁在香港进入船厂学习机械,因工业意外失去右手三指,于是改习英文。毕业后任教员,之后转任招商局总书记,及沙宣洋行副经理。

1890年(一说为1892年)与谢缵泰等十余人组织辅仁文社,由杨衢云任社长,于香港上环百子里成立会社,以“开通民智”、“尽心爱国”为宗旨。文社购买新学书报,讨论中国的发展及改革路向,主张推翻满清,建立合众政府。杨衢云同时亦加入志在反清之洪门。1895年1月孙中山到香港,经孙之好友,辅仁文社成员尢列撮合;将孙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设立之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合并。合并后的组织名为兴中会,杨衢云被选为会长(当时亦称总办或百理玺天德,即President),孙中山为秘书,在香港中环成立一商号“乾亨行”作掩饰。

1895年10月,兴中会在第一次广州起义,由杨衢云在香港任总指挥。由于事机不密,为清政府所获悉。陆皓东等七十多人被捕,杨及孙同被通缉。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压力,迫令二人离境,于五年内不准入境。杨衢云经新加坡,前往南非约翰尼斯堡,之后再转往日本,并辗转在各地发展兴中会。

1900年1月,杨辞去兴中会会长一职,改由孙中山任。同年从日本到香港,发动惠州起义。失败后杨衢云于年底返回香港,于上环结志街五十二号设私塾辅仁文社教授英文以养妻儿。1901年1月10日杨衢云于中环结志街52号2楼寓所(其私塾)内被清廷派出之刺客陈林开枪刺杀并于翌日失救逝世,谢赞泰为杨衢云安排下葬于跑马地香港坟场,并为杨衢云设计墓碑,碑上没留名字,只刻有编号6348,并以天圆地方概念设计,刻有青天白日图案,追封杨衢云的功迹,并像征著杨衢云革命的精神。无名碑于1901年12月23日建成。

杨衢云有三女一子,其子早殁。

p.s. 2011年9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6348號墓碑豎立楊衢雲生平說明牌,以肯定為國民革命的貢獻。另外,市建局2010年斥資4千萬元,活化中環百子里項目,工程主要分為興建百子里公園和美化結志街入口的垃圾收集站兩部分。公園主題為「中國革命之源」,表彰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公園設有「革命起源展示區」,內有一個由28枝木條搭建而成的亭架,模擬20世紀中上環區的舊建築物而建,高約4米半至5米半,木條上刻有由楊衢雲所創辦的「輔仁文社」社綱。亭架內放置一個正在「剪辮」的人形銅像,象徵革命成功後的新現象。而公園另一部分,設有一條長約40至50米的「歷史展覽迴廊」,共分4層,展示由1895至1903年期間與香港相關的革命史跡,當中包括孫中山為遭清廷刺殺的楊衢雲籌募撫恤金而撰寫的文章。

部份資料引用 "找回真正的中華民國( FB)"/ 百度百科, 香港文匯報 等...

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道德經)


時為七月,街上仍有人燒街衣, 之前也有電視台靈異節目提及"人死為鬼, 鬼死之後呢" 和一些盂蘭節禁忌等。

看看以下文章便會有概念~

1

各類宗教毫無例外地都有「鬼」這個形象。在民間,「鬼」是恐怖的象徵,也是無惡不做,飽受痛苦的物象。能夠安靜下來思考有關「鬼」的前生今世的人,往往會產生一個問題。「鬼」會不會死?如果死後,「鬼」變成了啥?他們又去了哪?

以佛教為例,佛教把世間分為「六凡道」和「四聖法界」。「六凡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四聖法界」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人總歸要死的,關鍵是死後去哪裡。如果這個人一生總是嗔怒、嫉妒,那死後就會墮落到地獄道;如果這個人一生貪婪、吝嗇,那死後就會到餓鬼道;如果這個人一生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那死後還能得人身;如果這個人一生有愛心,樂於助人,那死後會生天道;如果這個人完全不自私自利了,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不在執著自我、時時刻刻以幫助他人為己任,那這個人就會脫離六道輪迴進入「四聖法界」。「鬼」經過超度也會脫胎成其它的形式,至少是可脫胎為人。

不過,《聊齋志異·章阿瑞》中這樣敘述:「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尤人之畏鬼矣。」那麼,鬼死以後住在哪裡呢?據《太平廣記》記載,鬼死亡後便住在鴉鳴國里。鴉鳴國周圍好幾百里大,太陽月亮都照不進這個國家,常年黑暗,只能以烏鴉的叫聲來區分晝和夜。烏鴉雖然是鳥類,上帝對它們也有貶謫和懲罰。那些在人世間壽命已到期的烏鴉就被抓到陰間,把這些烏鴉的鬼魂都放到鴉鳴國里,讓它們在那裡去鳴叫。《虛無縹緲的鬼神世界》也進行考證說。人死了變鬼,但鬼也會死。鬼死了以後便住在鴉鳴國里。

據《五音集韻》的解釋為:「」jī,人死做鬼,人見懼之;鬼死做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正字通》 聻jiàn 俗謂之辟邪符,以聻為鬼名。

如果承認鬼會死,那麼問題來了,鬼是一種靈體的形態,「聻」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形式存在的?回答是,聻的藏身之地叫『聻冥幽境』,傳說那個地方比地獄更恐怖,一般聻在那兒活的非常悽慘,不能投胎,也不能再死,但是他們可以吃鬼的大概是跟鬼一樣的存在形態。

當然,現代科學上來講,民間意義上的「鬼」其實是人們內心的心鬼。過分糾結,那你心中就一定有「鬼」。按照我們的正常思維,有了「鬼」,那就一定有「聻」。所以,我們內心不要有「鬼」。借用佛教的看法,要多做有愛心、樂於助人的事,死後就不會變「鬼」了。

2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傳說鬼死為聻,那麼聻死後是什麼?

據《幽冥錄》記載:「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這裡的希夷兩字曾多次出現在道教典籍中,如《道德經》就曾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傳說中坑了宋太祖華山的陳摶老祖的號就是希夷先生,那麼這個詞到底有什麼含義了?

據河上公註解的《道德經》中所說我們可以知道:「無色曰夷,無聲曰希。」這裡說的色不是好色,和佛家所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色是一個色,意思是外形。沒有外形曰夷,沒有聲音曰希。也就是說聻會逐漸失去外形,再往後連聲音也沒有了。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為什麼歷史上死過那麼多人,地獄沒有被塞滿的問題,也可以知道古人為何如此堅持祭祀祖先。鬼沒有得到香火祭祀後會先變成孤魂野鬼,孤魂野鬼會四處尋找香火,等香火不足以維持形體後,就會攻擊其他的鬼魂,所以古人傳說鬼怕聻,聻字也被視為可以辟邪的字。等香火祭祀不能完全不能維持後,聻就會失去形體,慢慢的連聲音都沒有了,徹底化為虛無。

引自"鬼也會死嗎?鬼死後去什麼地方了?"(每日頭條 2016-07-04 如是緣起 發表) & "傳說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了是什麼?" (每日頭條 2017-08-08 全真道士梁興揚發表)

p.s. 順便一提, 到底有多少種鬼呢? 引用"鬼的種類?正法念經記載的三十六種鬼" 作為介紹~

鬼的種類很多,在正法念經記載有三十六種(白話):

食氣鬼、食法鬼、食水鬼、食血鬼、食吐鬼、食糞鬼、食唾鬼、食發鬼、無食鬼、希惡鬼、食肉鬼、食小兒鬼、伺嬰兒便鬼、伺便鬼、食人精氣鬼、火爐燒食鬼、熾燃鬼、食香鬼、地下鬼、疾行鬼、護身餓鬼、針口餓鬼、神通鬼、欲色鬼、住海渚鬼、使執杖鬼、住不淨巷陌鬼、住塚間食熱炭土鬼、樹中住鬼、住四交道鬼、曠野鬼、食風鬼、食火炭鬼、食毒鬼、羅刹鬼、殺身餓鬼

1.食氣鬼:凡是身體虛弱,或病重的人,應有人守護,否則為此類乘機 而入,吸取其 氣,人就會死亡。
2.食法鬼:常於世人勸善之處,聞說善法,就會覺得不餓。
3.食水鬼:常在陰溝或水邊,以水以食。因此,幼小孩童,不宜在陰溝或水邊遊戲。
4.食血鬼:常在屠宰場,或殺雞殺鴨殺蛇等一切殺生之屠家,或牲畜肉類市場的黑暗 處,以血為食,尤喜食人血。對於婦女的月經更感興趣,故希 婦女特別注意,妥善處 理,不可亂棄,免結鬼緣。
5.食吐鬼:喜歡與飲酒的人親近,崇其酩酊大醉,伺其嘔吐而飽食惡氣。
6.食糞鬼:經常潛於堆糞黑暗之處,食其糞氣。
7.食唾鬼:喜歡親近有吐痰習慣的人,每聞咳嗽聲及痰喘囗唾之聲,非常高興,伺其 唾痰而食之。
8.食發鬼:喜食嬰兒胎髮與此嬰兒結鬼緣。因此,每於男女嬰兒第一次之胎髮,不可 乘方便隨意亂丟,應當妥為處理。成人之頭髮,尤其是未婚女子的的秀髮,此鬼最喜。 理頭髮,當於室內,並以火焚化,免為鬼食,結上不善鬼緣。
9.無食鬼:經常尋找不著自己所吸食之物,常會感到饑苦難受。
10.希惡鬼:專門希望世人為惡,此種鬼的精神就會感到滿足。
11.食肉鬼:專門吃動物死臭的屍體傳染毒菌。因此,對於動物死屍,不可亂拋於垃 圾桶或水溝、髒亂之處,以免鬼食。
12.食小兒鬼:此鬼吸其小兒之氣血,因此,小兒入晚即回家,出外必須與大人同行。
13.伺嬰兒便鬼:此鬼對嬰兒之便,甚覺香美,時常窺伺,希得食嬰便,與此嬰終身 結緣。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將嬰便收拾於廁所內。
14.伺便鬼:專門吸人類之大便熱氣。因此,人類不宜在有露天便池及破露的廁所上 大便,以免結此鬼緣。
15.食人精氣鬼:專門伺候有病苦的人,生命垂危時,吸取人之精氣。
16.火爐燒食鬼:伺於火爐食物,吸其食物氣味。
17.熾燃鬼:生前為人時,瞠心太重,死後入熾燃鬼類,經常感到烈火中燒之苦。
18.食香鬼:專門喜歡親近身上有塗抹各種香氣的女人,吸其香氣,喜崇婦女作邪惡。
19.地下鬼:專門居住於地下洞穴或黑暗之處,尤其陰濕地方。久之漸生疫氣,不利 於人類生活。
20.疾行鬼:於夜間以身靠牆而橫行,足不著地,頃刻千里。
21.護身餓鬼:其身體貌俱黑如鍋底。喜親近衰敗人家,常崇懶惰婦女,不為灶事, 以便棲身於冷灶之內。
22.針口餓鬼:肚大喉細,口如針孔,遇其,人飲食不能下嚥,饑火中燒,痛苦不堪。
23.神通鬼:此為鬼中之精靈,專門假借人之靈氣,說神話,做鬼事,誘惑世人入迷 崇邪,漸離人道,而行鬼道。
24.欲色鬼:此鬼常與好色之徒親近,崇人邪淫,而鬼得食淫汙之物,遇人懷孕,鬼 緣投胎,生為人,男喜貪淫,女則為妓,以淫亂人道。
25.住海渚鬼:此鬼常住海水中之小沙洲,伺機取他人替代自己。
26.使執杖鬼:地獄中之一切鬼吏,專執目杖,對犯鬼執行刑罰。
27.住不淨巷陌鬼:凡是小巷陌弄,髒亂不淨、污濁不堪,臭穢不能令人居住之處, 是此類鬼所居之處。
28.住塚間食熱炭土鬼:多住墓地,尤喜居古墓。吸食地上土炭熱氣。
29.樹中住鬼:此鬼多居住木中或樹下,有時顯其靈異,使世人愚迷,而呼之曰樹神。
30.住四交道鬼:此鬼喜住各處交通旁之陰暗或危險之處,專戲弄心中有惡之人,走失迷路及車禍。
31.曠野鬼:此鬼居於無人曠野之地,平原及山坡,森林山谷均有之。
32.食風鬼:常於夜間出來,吸納腥風而為食。
33.食火炭鬼:專火炭之氣而食。
34.食毒鬼:凡地上之各種毒氣,均喜吸其而食。今日世人多用瓦斯,應妥為處理。
35.羅刹鬼:此為惡鬼的總名,黑身朱發綠眼,極其兇惡。女性惡鬼的總稱為羅叉私 常現為最美麗的婦女,為人不識其為惡鬼。
36.殺身餓鬼:此鬼多系自殺而生,專門尋找機會,助人愚迷而行各種自殺。

鬼道眾生,非常多,不止於上述三十六種。因其鬼界,所受之果報不同。

附: 正法念处经卷第十六<餓鬼品第四之一>略觀餓鬼三十六種(原文):

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妒因緣。生於彼處。以種種心。造種種業。行種種行。種種住處。種種飢渴。自燒其身。如是略說三十六種。何等為三十六種。

一者迦婆離-鑊身餓鬼。
二者蘇支目佉。針口餓鬼。
三者槃多婆叉-食吐餓鬼。
四者毘師[口*他] -食糞餓鬼。
五者阿婆叉-無食餓鬼。
六者揵陀-食氣餓鬼。
七者達摩婆叉-食吐餓鬼。
八者婆利藍-食水餓鬼。
九者阿賒迦-悕望餓鬼。
十者[口*企](區伊反)吒-食唾餓鬼。
十一者摩羅婆叉-食鬘餓鬼。
十二者囉訖吒。食血餓鬼。
十三者瞢娑婆叉-食肉餓鬼。
十四者蘇揵陀-食香煙餓鬼。
十五者阿毘遮羅-疾行餓鬼。
十六者蚩陀邏-伺便餓鬼。
十七者波多羅-地下餓鬼。
十八者矣利提-神通餓鬼。
十九者闍婆隸-熾燃餓鬼。
二十者蚩陀羅-伺嬰兒便餓鬼。
二十一者迦(俱邏反)摩-欲色餓鬼。
二十二者三牟陀羅提波-海渚餓鬼。
二十三者閻羅王使-執杖餓鬼。
二十四者婆羅婆叉-食小兒餓鬼。
二十五者烏殊婆叉-食人精氣餓鬼。
二十六者婆羅門羅剎餓鬼。
二十七者君茶火爐-燒食餓鬼。
二十八者阿輸婆囉他。不淨巷陌餓鬼。
二十九者婆移婆叉-食風餓鬼。
三十者鴦伽囉婆叉-食火炭餓鬼。
三十一者毘沙婆叉-食毒餓鬼。
三十二者阿吒毘-曠野餓鬼。
三十三者賒摩捨羅-塚間住食熱灰土餓鬼。
三十四者毘利差樹中住餓鬼。
三十五者遮多波他-四交道餓鬼。
三十六者魔羅迦耶-殺身餓鬼。

是為略說三十六種餓鬼。廣說則無量。重心造惡。業行各異。種種慳心。不行佈施。貪心因緣。受種種身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親諸餓鬼。受大饑渴。自燒其身。以前世時。多起妒嫉。噁心破壞。廣造三業身口意惡。十不善業。生餓鬼中。其人以作十種不善業道因緣。得一切苦。以惡業故。生餓鬼中。惡業牽故。業為本故。入於惡道。為彼所縛。以因業故。不脫生死。為無始來獼猴之心。躁擾輕轉。行於嶮難障礙之處。攀緣種種羅網枝條。速疾往返。住生死山。睡於岩窟。所行之處。不可覺知。觀心獼猴。速疾不停。應作如是。初調伏心。若心不調。能將眾生至大怖處。得大苦惱。如是心怨。能令眾生流轉生死。比丘如是思惟心已。於生死中得離欲穢。厭生死苦。如是思惟。一切生死。皆悉苦惱。如是比丘。思惟分別。餓鬼之中。有無量種。思惟是已一一分別。觀諸業報。非無因生。苦樂好醜。淨與不淨。善惡貴賤。上下生滅。一切雜類。非自然生。比丘如是觀諸餓鬼。知業果報。以聞慧觀。雲何觀於迦婆離鑊身餓鬼。其身長大。過人兩倍。無有面目手足穿穴。猶如鑊腳。熱火滿中。焚燒其身。如火燒林。饑渴惱熱。時報所縛。無人能救。無歸無怙。愁憂苦惱。無人救護。以何業故生於彼處。即以聞慧。見此眾生。于前世時。以貪財故。為他屠殺。受雇殺生。臠割脂肉。心無悲湣。貪心殺生。殺已隨喜。造集惡業。其心不悔。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受迦婆離餓鬼之身(迦婆離迦魏言鑊身)。在於地下五百由旬。從此命終。忽然即往生於大怖黑闇之處。既生之後。上下二山一時俱合。壓笮其身。受大苦惱。身增轉大。滿一由旬。為饑渴火焚燒其身。餓鬼道中經五百歲。餓鬼道中一日一夜。此閻浮提日月歲數經於十年。如是五百歲。名為一生。少出多減。命亦不定。又第二業墮餓鬼中。若有眾生。受他寄物。抵拒不還。生於彼處。不施資財。不以法施。不施無畏。若男若女。不行如是三種佈施。常懷慳嫉。

按: 平日多佈施行善, 還"要多做有愛心、樂於助人的事" 阿彌陀佛!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三杯雞與文天祥


之前在國內出差, 因公之便, 亦品嚐一些地方名菜, 包括著名的三杯雞!

查三杯鸡是江西省地方传统名菜,因烹制时不放汤水,仅用米酒一杯、猪油或茶油一杯、酱油一杯,故得名。 这道菜通常选用三黄鸡等食材制作,成菜后,肉香味浓,甜中带咸,咸中带鲜,口感柔韧,咀嚼感强。

三杯鸡发源于江西省,后来流传到台湾省,成了台菜的代表性菜品。其中,江西省内以宁都三杯鸡、南昌三杯鸡、万载三杯鸡最有名和最具代表性。 2008年,这道菜还入选了奥运主菜单。2018年9月,更被评为“中国菜”之江西十大经典名菜。

三杯鸡不單是江西宁都的传统名菜,它的来历与民族英雄文天祥有关。

南宋末期,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江西的老婆婆得知文天祥即将被杀,就带了一只鸡和一壶酒来狱中探望他。在一位狱卒老乡的帮助下,老婆婆见到了文天祥。她把带的鸡收拾好切成块,在瓦钵中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一个时辰后,两人把鸡肉端到文天祥面前,他心怀亡国之恨吃完了最后这顿饭。这个狱卒回到老家江西宁都后,每逢文天祥祭日,必用这道菜祭奠他。后来,厨师将三杯酒改成一杯甜酒酿、一杯酱油、一杯猪油,而且用江西宁都特产的宁都黄鸡做原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杯鸡了。

p.s. 衍生的還有三杯鸭, 三杯鹅等等,

查三杯鸭,是福建省传统菜式,属于闽菜系。但在具体做法上更加翻新。当着顾客的面将三杯调料倒入鸭中,并引入铁板烧方式,使三杯鸭的食法更加古朴,让人们在吃后有一份回归的惊喜。

三杯鸭的做法有很多,客家做法是不用大料及香料的,选用的是老麻鸭,肉质比较紧实,不会太肥腻,加入的是好的生抽和自酿的客家米酒,还有一个烹饪要点就是提着鸭子在放了少许油的热锅上来回磨擦,这样煮出的鸭子香而不腻,而且颜色也非常的漂亮。

至於三杯鹅的做法也有很多,正宗客家做法是不用大料及香料的,加入的是好的生抽和自酿的客家米酒,还有一个烹饪要点就是提着鹅在放了少许油的热锅上来回磨擦,这样煮出的鹅香而不腻,而且颜色也非常的漂亮。

SOURCES: 百度百科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桂林米粉與梅县腌面


最近因事出差, 在大灣區 (Greater Bay Area) 幾個地方往返, 嘗到一些具歷史文化特色食物, 果然是"舌尖上的歷史文化味道"! 值得一提:

1

桂林米粉是广西桂林地区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名小吃。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先将上好的早籼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即成。圆的称米粉,片状的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其吃法多样。制作最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传说讲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秦始皇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来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可以捞到,于是秦始皇叫船家赶快弄来了很多鱼,又给了很多钱。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条鲤鱼才炒得出一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急得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知道了警告说:“帝王之事乱来不得,你赶紧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了。

传说归传说。桂林米粉到底是哪个做出来的呢?原来,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紧接着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 沟通湘江、漓江,解决运输问题。南越少数民族勇猛强悍,不服秦王。秦军三年不解甲,武器不离手,可见战斗之激烈。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的拉丝面、刀削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如今他们远离故土,征战南方,山高水深,粮食运不上来,人不可能空着肚子行军打仗,只有就地征粮,以解决食为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产大米,却不长麦子,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何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让秦军将士接受,史禄把任务交给军中伙夫们去完成。伙夫根据西北饸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食之。合面团不舂,而米粉团通过舂 ,使榨出的粉条更有筋力,传说旧时桂林米粉从二楼悬吊一根拖地也不会断,其筋力可想而知。秦军郎中采用当地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服用,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保健,也是由于战争紧张,士兵们经常是米粉、药汤合在一起三口两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形。后经历代卖米粉师傅的改进、加工,而成为风味独具的桂林米粉卤水。

卤水为什么能治疗“水土不服”的疾病呢?原来,桂林米粉卤水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陈皮、槟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叶、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种草药和香料熬制,这些草药全是专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泻的。这就难怪桂林老年长寿者,都有爱吃米粉的嗜好了。

秦始皇统一南方后,到汉元鼎六年建始安县(桂林城前身),大量北方移民陡迁到桂林,包括许多像诸葛亮、韩信、陶渊明、周敦颐、李世民、赵匡胤等等历史名人后裔,这些北方移民来到桂林,把米粉叫成“米面”,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抗战桂林大疏散。

因此,桂林米粉,从秦王朝就开始产生和生产了,也就是说,桂林人吃米粉,已经吃了两千二百年 !

2

梅州腌面是传统的特色小吃,是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最典型、最熟悉不过的早餐代名词。客家人经过几次大迁移后,把中原部分饮食方式带到南方的结晶,形成了的独特地方美食。许多在外工作的客家人都常怀家乡腌面的味道,即便远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客籍人,也挡不住因腌面情结勾起的乡情。如今,梅州的梅州腌面不仅是梅州特色小吃,也成为了海外客家人思乡的眷恋。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不仅是人类维系生命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基因延续传承文明的保障,在中国丰富的饮食传统里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广东梅州客家民系食用的“梅州腌面”,既传承着世代客家民系的生活特色,也成为了海外客家游子思乡的眷恋。

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居住的人,谁都对“梅州腌面”不陌生,有很多人甚至把“梅州腌面”当作早餐的代名词,因而梅城的“梅州腌面”店也是遍地开花,生意兴隆。有句老话说:“开间‘梅州腌面’店,可管一家饱。”由此可见,梅州市区的“梅州腌面”已经成为市民钟爱的客家美食,也是习以为常的典型客家早餐。

一碗颜色金黄,味道爽口香滑的梅州腌面正如简单朴实的客家人一样,虽是普通的捞面,再加上葱花或芝麻,却让人吃得回味无穷。

梅州腌粉和腌面并非把粉或面腌了吃,而是把米粉或面条在沸水中煮熟后捞出,再将葱花和蒜蓉用沸油煸过作为佐料,配上一碗红曲三及第汤,别有一番风味。

附: 怎样做梅州客家的腌粉腌面?

原料:面条或米粉、蒜蓉、葱花、猪油、盐

做法:
(1)佐料:将蒜蓉放油里爆,加上盐,味精调好味;
(2)腌面/腌粉:拿锅煮开水,滚后将面条/米粉放进开水里烫熟,一般不用一分钟,捞起面条放入碗里,将事先做好的佐料放进去,加点猪油、葱花,拌匀即可;
(3)伴汤:最常见的就是三及第汤或肉丸汤,所谓“三及第”是指猪肉粉肠猪肝汤,另加一点枸杞叶或白菜叶。

SOURCES: 百度百科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比爾·蓋茲父母三大教養原則


據了解,美國著名企業家、投資者、軟體工程師、慈善家比爾·蓋茲 (Bill Gates) 父母有三大教養原則,對他影響甚深。

(一) 參與很多課外活動

原來Bill Gates父母,也會安排不少活動給他,例如吹奏長號、游水和美式足球等等,即使明知兒子沒有天份、不擅長也要他參與,更不會這麼容易讓兒子放棄,因為參與這些活動,可以讓小時候的Bill Gates認清一點——每個人都有他不擅長的事,要接受失敗,最終學到了領導技巧。

(二) 容許足夠的獨立

小時候Bill Gates 已經可以出外到大學用電腦,又獲送到私校就讀;後來就在私校讀書期間,Bill Gates發明了電腦。如果沒有父母支持,很多事情根本沒法做到。

(三) 強調社會的重要

Bill Gates的媽媽很熱心參與和關注社區,擁有博愛精神;就在有次Bill Gates父親的訪問中,證實了這一點。Bill Gates一直在奉行他媽媽的理念,社交很重要,關心社會的變遷也重要,而他現在做的事,正正也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是他媽媽的人生格言。

p.s. 其實父母怎麼教,真的很影響子女長大後是否富有,連Bill Gates 都不例外;最近甚至有人歸納成功的孩子,其父母會有什麼共通點,其中幾點,與Bill Gates的父母不謀而合,例如
1 多教子女社交技巧,
2 重視子女的付出多於避免失敗(value effort over avoiding failure),
3 行為管制優於心理控制等等。

SOURCES: 「中環街市」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第二座山>和品德教育


《第二座山》[The Second Mountain: The Quest for a Moral Life] 由David Brooks撰寫,在2019年4月由美國Random House出版社出版,最近獲美國亞馬遜網上書店 (Amazon.com) 評為參考書 ( 快樂自助 Happiness Self-Help) 類最佳書本之一。

David Brooks 在書中說,我們許多人認為爬上了人生第一座高山(即事業成功) 便已經完成了人生目的。他強調這是不對的。我們人生還有第二座山要爬。這座山有四個峰(即四個承擔(commitments)。

第一個承擔是對配偶和家庭,
第二個承擔是對自己的職業 (vocation),
第三個承擔是對自己的信仰 (faith),
第四個承擔是對社區(或團體) (community)。

David Brooks 說我們不應太過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了,要修正就要對別人多點承擔 (deeper commitments),以他人為中心,生活要互相依賴(interdependence)。這樣我們就可以生活得更有意義。

如此也能成為子女的一個榜樣 (ROLE MODEL); 我們看看傳統講法 (其實並不過時) -

甚麼是「養不教」?

原文出自《三字經》的「養不教,父之過。」即生育子女,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那就是父親的過錯!

不少人批評這是過時的觀念,曲解「教」就等於傳授知識,造成現代怪獸家長的出現,不斷強迫子女學習。實則中國人講的「教」,更重視的是做人處世的道理。教導下一代如何修身立德,是父母的責任,尤其要以身作則,不可託賴於人!以下故事或可啟發:

張二酉、張三辰是兩兄弟,二酉先死,三辰便視侄兒如同己出。給與田產,撮合姻緣,都是盡心竭力。侄兒生病,更親自煎藥,廢寢忘食。不幸侄兒早死,三辰經常若有所失,別人都稱道他的友愛。過了幾年,三辰病重,迷糊間到了陰府,其兄二酉要控告三辰殺了他的兒子,斷了他的後代!三辰感到奇怪,為何兄長如此冤枉?某日三辰稍稍清醒,便訴說自己的罪過:「兄長向閻王控告我,兒子本來是可以感化教誨的;我身為叔父,與侄兒情同父子,卻只知道養育而不知道教育他為人處世,放縱他為所欲為,惟恐違背他的意思。更讓他尋花問柳,最終染上毒瘡而死,這不是我的責任又是誰呢?」說完,三辰自搥胸口,悔恨而亡。

《道德經》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身立德是個人的,由此貫徹到家庭教育,這樣福德便會有餘。

p.s. 父母不應輕視子女的品德教育,學識還可以由老師教導,但品德應由家人傳遞。譬如父母經常當面或背後批評別人,甚至喝罵傭人或下屬,這樣會給下一代帶來壞影響,無怪乎子女也會駁嘴及與父母對罵了 (按: 身教言教的重要性又一明證! ) 。

SOURCES:
AM730 讀書樂: 馮強 & 蓬瀛仙館 <津津樂道>

2019年4月29日 星期一

冤親債主和不孝子女


有人說今世的不孝子女是上世的冤親債主! 不容易講清楚, 但看看2篇專欄文章, 或有啟示 ~

1 甚麼是冤親債主?

冤親債主是指宿世以來我們所積欠的債。當我們元神較弱或不順遂時,冤親債主便會來討債。最明顯的便是莫名的病痛。唐代藥王孫思邈著《福壽論》云:「夫人之死,非因依也,非痾瘵也,蓋以積之不仁之多,造不善之廣,神而追之則矣。」人的生死未必全關乎疾病,更多的是自己的冤業。以下故事或可啟發:

清初,有一世家大族的兒子得到重病,名醫葉天士診斷後說:「脈現鬼證,非藥石所能療也。」家人便虔請道教法師建壇打醮。至半夜,陰風颯颯,壇上燭光變成綠色,法師閉目凝神,隨即急步離場,說:「我的法術可以祛除妖邪,但前世結下的冤親債主,縱然我有懺悔滅罪之法,也要視乎冤者本身是否接受。如果關乎人倫綱紀,事情觸犯天條,再上章祈福也是徒然。再者,今世父親給你遺下一個幼弟,兄長遺下兩個孤苦無依的侄子,你不但不加以照顧,更蠶食鯨吞他們的財產,以至他們飢飽冷暖,無處去說;疾病痛瘁,任他們呼號。你父親向陰府訴訟,冥官已發出牒文,讓你兒子償還冤仇。」又云:「吾雖有術,只能為人祛鬼,不能為子驅父也。」果然其子不久即離世,後來終沒子女,只能以侄子作為後嗣。

醫生只能以醫術治病,但不能解夙世孽緣。道教信仰重視積善懺罪,但最終是否解結也要視乎冤親債主。這個世間任何人都有一大堆冤親債主,無論前世今生,我們都需要化解,每天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他們,自利利他。凡是我們傷害過的人,我們要真誠懺悔並發願永不再犯,否則生生世世也會糾纏不清,影響自己及後人,這就是道教所講的因果承負。

SOURCES: 蓬瀛仙館 「津津樂道」專欄

2 書評《Sycamore Row》

子女長大,離開父母,在外另立門戶(人長大了,離開父母,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生活,正常不過),他們多會在過時過節,帶 妻子兒女,返回老家,探望父母。在美國,感恩節、聖誕,是回家探親好日子。

John Grisham 筆下的不孝子女,離開父母後,搬到另一個州居住。父親生病,不曾打個電話來問候,父母子女,是到了生死不相往還地步。父親自殺身亡,子女趕回來辦喪事,不是盡孝心,是想喪禮過後,律師及早到來,處理遺囑分產事宜。

小說《Sycamore Row》寫出不孝子女的醜陋面貌來,按照法庭最後判決:子女皆不能繼承父親遺產(法院裁定最後一份手寫遺囑有效)。那該是大快人心的結局:不孝子女,爭奪遺產失敗,結果是一無所有。現實卻不是這樣的,「壞人」也會得到好處的。 然而,小說的結局,竟然不是大快人心。洞悉人性的法官、律師,知道不孝子女不肯罷休,會上訴,失敗,再上訴,沒完沒了。遺產,不管最後落到誰人手上,所餘無幾。人生是要妥協的,法官提出的方案:大家都有錢分,小則五十萬美元,大則數百萬美元。這樣分錢,比用在上訴費,划算多了。益律師,不如益不孝子女。小說來到最後一章,沒有道出這對不孝子女,有沒有接受法官的提議。不用畫蛇添足了,本來他們已是一無所有,現在仍有一、二百萬美元落袋,該喜出望外了,怎麼會拒絕呢?

SOURCES: 張灼祥星島日報專欄

p.s. 難怪有友人已表示並不奢望自己的子女將來會照顧或看護兩個老人家, 只希望像朋友般 (指他日萬一入了醫院) 多一些來探望已經滿足了 (莫非這就是目前新時代父母與子女 - 以朋友角度 - 相處之道??) ...

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讀《食療防病》和《西芹汁》有益健康


介紹兩本西方食療書籍給大家, 可以和咱們傳統食療比較參照有什麼異同 ~

《食療防病》[Eat to Beat Diseas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Your Body Can Heal Itself] 一書由 William W. Li 醫生 (哈佛大學畢業。他的研究在70多種病中都有貢獻,包括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等(cancer, diabetes, heart disease)) 撰寫。

William W. Li 醫生在書中教導我們如何利用適當的食物分量 (dosages) 去恢復精神 (transform your resilience) 和改變我們的健康。

他說有超過200種食物可以幫我們對抗癌症,減輕癡呆症 (dementia) 的風險和打敗數以十計的其他疾病。

他說我們要吃這些食物去加強身體的抵抗力。它們包括梅子,肉桂(Cinnamon),茉莉茶(Jasmine tea),黑豆,意大利聖馬諾番茄 (Italian Marzano tomatoes),橄欖油,太平洋蠔,乳酪和酸種麵包 (Sourdough bread) 等等。

另外還有一本《西芹汁》[Celery Juice: The Most Powerful Medicine of Our Time Healing Millions Worldwide] 由 Anthony William 撰寫:

作者說西芹汁能治百病,更可增加我們的健康。

西芹汁可以
(1) 治療腸胃 (Healing the gut) 和減輕消化不良 (relieving digestive disorders) 等問題。
(2) 平衡我們體內的血糖 (Balancing blood sugar)、血壓、體重和腎上腺 (adrenal function) 等功能。
(3) 把毒素從肝和腦袋中排出 (flushing toxins)。
(4) 患了下列奇怪病症 (mystery illnesses) 的人喝西芹汁可以改變病情:
極度疲勞 (fatigue)、記性不好(腦霧) (brain fog)、青春痘 (acne)、濕疹 (eczema)、上癮、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 ADHD)、甲狀腺異常 (thyroid disorders)、糖尿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SIBO = 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飲食失調、自體免疫失調 (autoimmune disorders) 和眼睛問題等等。

SOURCES: am730 讀書樂: 馮強

p.s.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如有疑問, 宜請教合資格中西醫師/專業人士!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八仙過海的故事


八仙過海的故事

相傳,某次八仙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興到海上一遊。眾仙齊附,並定下規則,要各人憑自己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漢鍾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裏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佇立荷花之上,隨波漂遊。隨後,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藉助寶物大顯神通,傲遊東侮。

這就是偈後語:「八仙過海,各施各法」的由來。

八仙的舉動驚動了龍宮,東海龍王率蝦兵蟹將出海觀望,但言語間與八仙發生衝突,引起爭鬥,東海龍王乘八仙不備,將藍采和擒入龍宮。八仙大怒,各展神通,上前撕殺,腰斬兩個龍子,蝦兵蟹將抵擋不往,紛紛敗下海去,隱伏水底。八仙則在海上往來叫戰。東海龍王請來南海、北海、西海龍王,合力翻動五湖四海水,掀起狂濤巨浪,殺奔眾仙而來。危急時刻,曹國舅的玉板大顯神通,只見他懷抱玉板頭前開路,狂濤巨浪向兩邊退避,眾仙緊隨在後,安然無恙。四海龍王見狀,急忙調動四海兵將,準備決一死戰,正在這時,恰好南海觀音菩薩經過,喝住雙方,並出面調停,直至東海龍王釋放藍采和,雙方罷戰。八位仙人拜別觀音菩薩,各持寶物,興波逐浪遨遊而去。

這就是「八仙過海」的故事。

然而背後真正悲慘的故事可能是這樣的 (引用每日頭條, 2015-10-08 由 "大嘴侃歷史" 發表于"歷史") ~

據說在北宋太祖趙匡胤時,山東煙臺那裏有個沙門島,是朝廷專門囚禁犯人的地方,就像美國那個惡魔島監獄一樣。後來島上關的犯人越來越多,可是這裏只夠養活300名犯罪,多出來的犯人就沒飯吃了。

怎麼辦呢?監獄長便想了個辦法,凡是當島上犯人超過300時,便把多出來的人捆上手腳扔進海。這個辦法施行沒多久就殺了七八百人。

一次,又有一批多出來的犯人即將被殺。這些犯人們想扔進海里多半是個死了,不如現在逃出去,說不定還能有一線生機。於是他們便趁着夜色跳進海中,往蓬萊山的方向游去。有的犯人還事先準備了葫蘆、木板之類的,以便長時間游泳。

一路上大多數人都因體力不支淹死了,後來到達蓬萊山的只剩下八個人。當他們被漁民發現後,一問才知道他們竟然是從沙門島游過來的,無不感到驚奇,都稱他們為「神人」。這八個人固然是「神人」,可是還有那麼多葬身海底的人卻永遠被歷史湮沒了,人們記住的只是所謂「神人」。

當然,畢竟是傳說,很難考證真假了,也可能是假的。不過,如果是真的話,那就太悲慘了。

另外, 八仙過海也是一部30多年前, 香港亞洲電視 ATV 製作的電視劇,在1985年1月14日-2月22日首播。

八仙過海是八仙最廣為流傳的故事之一,家喻戶曉的八仙本是凡夫俗子,在太上老君的點化下,努力行善修道,終於踏入仙班之列。

八位仙人就有八個成仙的故事,八仙各有不同的法器,鐵拐李有鐵杖及葫蘆,漢鍾離有芭蕉扇,張果老有紙疊驢,藍采和有花籃,何仙姑有蓮花,呂洞賓有長劍,韓湘子有橫笛,曹國舅有玉板。他們隨身所攜帶的法器各有妙用,雖然他們的經歷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斬妖驅邪,鋤惡揚善,造福人類,在世間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道教的八仙故事


八仙,就是道教供奉的並且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八名得道仙真,指的是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

道教的八仙和漢代的「淮南八公」、唐代的「飲中八仙」以及四川的「蜀中八仙」等均無關。道教八仙之說,約起於宋元時期。元代馬致遠《岳陽樓》、范子安《竹葉船》和谷子敬《城南柳》等雜劇都有八仙,與今世所傳的八仙大同小異。明代中葉,吳元泰《八仙出處東游記》問世後,今世所傳的八仙才定型。

髽髻道人漢鍾離

原複姓鍾離,名權,後改名為覺,燕台人,字寂道,號和穀子,又號正陽子。全真道派尊其為「正陽祖師」,「北五祖」之一。鍾離權神誕之日為四月十五日。相傳誕生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生下後不哭不食,第七日躍然而起曰:身遊紫府,名書玉京。及長,為諫議大夫,奉詔北征失利,軍士盡散。鍾離權獨騎奔谷迷道,路遇王玄甫授以長生真訣及金丹火候、青龍劍法等。後入華山、入崆峒山,見老君,賜號雲房。唐時,度化呂純陽後,應詔昇天,被封為太極左宮真人。鍾離權與呂洞賓間有關神仙之道的問答,有《鍾呂傳道集》傳世。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至元六年(1269年)又褒贈正陽開悟傳道真君。鍾離權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後人破讀為「漢鍾離」。鍾離權逭雙髽髻以傳道,手搖扇子,袒露大肚,一派散仙之風。

張果老倒騎毛驢

姓張,名果,唐代道士。曾隱於中條山修道。自稱生於堯時,渾忘甲子。相傳神誕之日為十一月二十三日。張果老常騎白驢,日行數萬里。歇則疊驢,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之中。乘則以水噀之,復成白驢。唐太宗、高宗均曾徵召於他,均不赴。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賜銀青光祿大夫,號通玄先生。

韓湘子藍關度叔

名湘,字清夫,傳為韓愈之侄孫。韓湘神誕之日為十一月初九日。相傳韓湘自幼學道,追隨呂純陽,後登桃樹墮死而屍解登仙。韓愈官拜刑部侍郎時,賓客盈門,朋僚宴賀。韓湘子勸韓愈棄官學道,韓愈則勉韓湘子棄道從學。韓湘子以徑寸葫蘆,酌酒遍飲賓客,數斗不竭。又以盆覆土,開花兩朵,上有金字之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後來,韓愈以諫迎佛骨事,貶謫潮州,別家赴任,途經藍關,值大雪,馬憊於道。韓湘子冒雪而來。韓愈問其地,即藍關,嗟嘆韓湘子預言之靈驗。後韓湘子護愈抵任,復隨愈移袁州,最後度其叔韓愈入道。

鐵拐李借屍還魂

李鐵拐,相傳名叫李凝陽,或名洪水,小字拐兒,自號李孔目。神誕之日為七月初十日。《混元仙派圖》稱其為呂洞賓的弟子。傳稱李凝陽應太上老君與宛丘先生之約,魂游華山。臨行,囑咐其徒守魄(軀殼)七日。無奈其徒之母突然急病而欲速歸,遂於第六日化師之魄。李凝陽遊魂於第七日回歸時,無魄可依,即附於一餓殍之屍而起,故其形醜陋而跛右腳。後封為東華齊陽啟元帝君。

曹國舅隱居山巖

姓曹,名景休,徐州人。宋仁宗曹皇后之弟,故稱國舅。相傳神誕之日為八月十五日。因其弟景植不法殺人而伏罪,曹景休恥見於人而隱居山巖,葛巾野服,矢志修真。經鍾離權與呂洞賓之度化,曹國舅得還真秘旨而修道成真,並由鍾離權和呂洞賓引入仙班。

藍采和歌板行乞

唐代的隱逸。據《續仙傳》、《太平廣記》稱,藍采和常衣破藍衫,一足靴,一足跣,夏則披絮,冬則臥雪,氣出如蒸。藍采和常行歌於城市乞討,手持大拍板長三尺餘,似醉非醉,踏歌雲「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一春樹,流年一擲梭」,均為神仙脫世之意。後得鍾離權之度化,乘雲而去。

何仙姑飛行侍母

何仙姑是八仙之中唯一的女仙,名瓊,永州零陵人。相傳神誕之日為四月初十日。十三歲時,入山採茶,遇呂洞賓。後又夢見神人教餌雲母粉,遂誓不嫁,往來山谷,輕身飛行。每日朝出,暮持山果歸來侍母,後屍解仙去。

呂洞賓黃粱一夢

呂巖,字洞賓,號純陽子。相傳呂洞賓落第後遇鍾離權,鍾離於爐上煮黃粱飯,授枕予洞賓睡,夢見自己進士、當官、升侍郎、成親、為宰相、被誣害、獲罪、家破人亡、窮困潦倒……,倏忽醒來,黃粱猶未熟,方知貴不足喜,賤不足憂,人世間不過一場大夢。遂棄家拜鍾離權為師,入終南山修道。

奉祀

八仙分別代表中國人的男女老少、富貴貧賤等八個方面,加上八仙所持的板、扇、拐、劍、葫蘆、拂塵和花籃等均為民間常用之物,因此八仙和道教信徒以及民眾生活十分接近。因此,明清以來八仙靈跡流傳廣泛,深入人心。道教宮觀多建有供奉八仙的殿堂,西安還有八仙宮(古稱八仙庵),其主殿供奉八仙。每逢新春和朔望之日,以及八仙神誕之日,道教徒和民眾到八仙殿堂奉祀,以祈健康平安、萬事如意。

SOURCES: 道教百科全書網站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萬福自來與一言止殺


日來讀了兩篇專欄文章, 和大家分享 ~

1

甚麼是「妖由人興」?

妖,即是邪怪。邪怪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而內在的,多是由人自召。當我們沒有修行,沒有懺悔,每天都在增長貪婪、嗔恨、愚痴、傲慢、執著邪見等習氣,妖邪便會入心作亂,把好事也變壞事,把順利變成不順,把和諧變成爭鬥,這便是「妖由人興」了。以下故事或可啟發:

清代雍正年間,京城某位御史生性多疑,初時他典借永光寺之住宅,因地方空曠,怕有盜賊光顧,於是派遣家奴每夜輪流看守;又怕家奴懈怠,無論嚴寒酷暑,自己必定親自巡視。由於不堪勞苦,又典借了西河沿一處住宅,因市內店鋪密密麻麻,擔心易招火災,於是在每間房子都儲備水缸,亦每夜親自巡視。同樣太勞苦了,他再典借虎坊橋東邊一處住宅,那裡房屋幽深,御史疑心有妖怪,於是延請僧道誦經,超度多天。宅院本來平安無事,惟法事完成後,卻真的出現妖怪,怪異事情不斷,貴重物品經常不見,家宅亦不得安寧。婢女、僕人趁火打劫,損失的財物難以計算。眾人都說:「妖由人興。」姚安公(紀曉嵐之父)亦評:「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p.s. 心存正道,則妖邪不能入。天下妖邪群起,皆因我們每天都貪求而不懂施捨,嗔恨而不懂寬恕,不信因果而做盡惡事,或虛榮攀比而不懂謙卑隱退,或自以為是而誤入邪見,或疑心重重而徒增煩惱,都讓妖邪有機可乘,令人間充滿鬥爭和苦惱。妖由人興,也可由人滅。若道心堅定,慈仁正直,則妖不能興,萬福自來。

SOURCES: 蓬瀛仙館 「津津樂道」專欄

2

一言止殺與丘處機

丘處機(1148年2月10日-1227年8月22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丘處機為金世宗、金章宗、金衛紹王、金宣宗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敬重,並因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減少屠殺而聞名。在道教史和信仰上,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

全真道在元朝初期的蓬勃發展,與丘處機晚年西行與成吉思汗會面,並得到蒙古政府的禮遇不無關係。

成吉思汗派劉仲祿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草原的詔書全文

1219年農曆五月,成吉思汗派劉仲祿前往山東,邀請丘處機前往蒙古草原相見,下面是詔書全文相關資料:

《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全文共406字,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四月,河南內鄉縣石堂山普濟宮的人們為不忘成吉思汗的皇恩,紀念丘神仙的功德,請鄧州(當時內鄉隸屬鄧州)石堂山石匠李進忠將此手詔刻於圓頂石碑上,以詔後人。碑高1.8米,寬0.63米,厚0.23米,平首。字體為楷書,計16行字,滿行32字,碑文行楷。手詔碑文如下:

“制曰:天厭中原驕華太極之性,朕居北野嗜欲莫生之情,反樸還淳,去奢從儉,每一衣一食,與牛豎馬圉共弊同饗。視民如赤子,養士若弟兄,謀素和,恩素畜,練萬眾以身人之先,臨百陣無念我之後,七載之中成大業,六合之內為一統。非朕之行有德,蓋金之政無恆,是以受之天佑,獲承至尊。南連蠻宋,北接回紇,東夏西夷,悉稱臣佐。念我單于國千載百世已來,未之有也。然而任大守重,治平猶懼有缺,且夫刳舟剡楫,將欲濟江河也;聘賢選佐,將以安天下也。朕踐祚以來,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見其人。訪聞丘師先生,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賾窮理,道充德著,懷古君子之肅夙,抱真上人之雅操。久棲岩谷,藏身隱行。闡祖師之遺化,坐致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自干戈而後,伏知先生猶隱山東舊境,朕心仰懷無已。豈不聞渭水同車、茅廬三顧之事?奈何山川弦闊,有失躬迎之禮。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數千里,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悠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將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今者,聊發朕之微意萬一,明於詔章,誠望先生既著大道之端,要善無不應,亦豈違眾生小願哉!故咨詔示,惟宜知悉。
御寶五月初一日
至大二年四月朔
鄧州石堂山石匠李進忠刊。”

丘處機因為年事已高希望能在燕京和成吉思汗相見的陳情表全文

1220年正月,丘處機啟程北行,二月,抵達燕京。之後得知成吉思汗已經在1219年六月西征中亞花剌子模沙朝,覺得自己年事已高,西行太遠,希望約成吉思汗在燕京相見,於是在三月寫了一份陳情表。

下面是丘處機寫給成吉思汗的陳情表全文:

“登州棲霞縣志道丘處機,近奉宣旨,遠召不才。海上居民,心皆恍惚。處機自念謀生太拙,學道無成,辛苦萬端,老而不死。名雖播於諸國,道不加於眾人。內顧自傷,哀情誰測?前者南京及宋國屢召不從,今者龍庭一呼即至,何也?伏聞皇帝天賜勇智,今古絕倫,道協威靈,華夷率服。是故便欲投山竄海,不忍相違;且當冒雪沖霜,圖其一見。兼聞車駕只在桓、撫之北,及到燕京,聽得車駕遙遠,不知其幾千里,風塵澒洞,天氣蒼黃,老弱不堪,切恐中途不能到得,假之皇帝所,則軍國之事,非己所能。道德之心,令人戒欲,悉為難事。遂與宣差劉仲祿商議,不若且在燕京、德興府等處盤桓住坐。先令人前去奏知。其劉仲祿不從,故不免自納奏帖。念處機肯來歸命,遠冒風霜,伏望皇帝早下寬大之詔,詳其可否。兼同時四人出家,三人得道,惟處機虛得其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伏望聖裁。龍兒年三月日奏。”

成吉思汗第二次派曷剌邀請丘處機前往中亞草原的詔書全文

劉仲祿乃令曷剌將丘處機的陳情表急馳報告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忙於西域戰事,不能東到燕京,便寫了回復詔書,派遣曷剌帶回復丘處機。1220年十月,曷剌帶詔書回到燕京。丘處機得知詔書後,決定於1221年春繼續西行。

下面是成吉思汗給丘處機的第二份邀請詔書全文:

“成吉思皇帝敕真人丘師:省所奏應詔而來者,備悉。惟師道踰三子,德重多端。命臣奉厥元纁,馳傳訪諸滄海。時與願適,天不人遠。兩朝屢詔而不行,單使一邀而肯起。謂朕天啟,所以身歸。不辭暴露於風霜,自願跋涉於沙磧。書章來上,喜慰何言?軍國之事,非朕所期;道德之心,誠雲可尚。朕以彼酋不遜,我伐用張。軍旅臨試,邊陲底定。來從去背,實力率之故然;久逸暫勞,冀心服而後已。是用載揚威德,略駐車徒。重念雲軒既發於蓬萊,鶴馭可游於天竺。達磨東邁,元印法以傳心;老氏西行,或化胡而成道。顧川途之雖闊,瞻几杖以非遙。爰答來章,可明朕意。秋暑,師比平安好,指不多及。 ”

丘處機從中亞草原返回山東途中成吉思汗發的四道聖旨全文

1223年,丘處機向成吉思汗辭行,向東返回山東,在丘處機回途中,成吉思汗一共給他發了四道聖旨,其中的癸未羊兒年為1223年。聖旨具體內容如下:

聖旨其一
“成吉思皇帝聖旨道與諸處官員每:
丘神仙應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誦經文告天底人每,與皇帝祝壽萬萬歲者,所據大小差發賦稅都休教著者。據丘神仙底應系出家門人等隨處院舍,都教免了差發賦稅者,其外詐推出家,影占差發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斷案。主者奉到如此,不得違錯,須至給照用者。右付神仙門下收執。”

聖旨其二
“照使所據:神仙應系出家門人,精嚴住持,院子底人等,並免差發稅賦。准此。癸未羊兒年三月日。”

聖旨其三
“宣差阿里鮮面奉成吉思皇帝聖旨:丘神仙奏知來底公事,是也煞好。我前時已有聖旨文字與你來,教你天下應有底出家善人都管著者,好的歹的,丘神仙你就便理[會]合你識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九月二十四日。”

聖旨其四
“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聖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麼?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麼?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麼?下頭百姓得來麼?你身起心裡好麼?我這裡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由於丘處機對成吉思汗的勸說,減少了蒙古帝國進攻金國時的屠殺和破壞,使他在當時已得到大眾的高度評價,亦使全真道成為當時最興盛的宗教。

後世不少評價,都盛讚丘處機拯救生靈的功德,甚至超越他在宗教上的貢獻。例如全真道道士撰寫的《金蓮正宗記》便收錄了一個故事,記載三個人在討論丘處機的貢獻,首兩個人分別稱許他的修煉精湛和弘道有功,而最後一人則批評兩者「見其小不見其大」,讚揚丘處機的最大貢獻是使「四百州半獲安生」,倖免於難的百姓「不啻乎百千萬億」。

明代民間戲曲也有一段,正一派道人、茅山派道人與全真派道人相遇,正一道人說他們的法術可以救出地獄中受苦的亡魂,這是道教的精華。茅山道人則說他們可以使信徒清修無礙,死後根本不可能墮入地獄。全真道人則表示,他們的祖師丘長春真人勸服了蒙古可汗,避免了中土遭到蒙古軍的徹底屠殺而變成人間地獄。另外兩人一聽此言,嘆服不已。

又清高宗撰寫一幅對聯,謂「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都表達了同類的看法,其中「一言止殺」四字成為簡括丘處機貢獻的常用詞。

另外, 由元朝全真道士陸道和編集的《全真清規》收錄了丘處機所訂定的〈長春真人規榜〉,當中提及修行者應遵守的行事規範:

夫住庵者,清虛冷澹,瀟灑寂寥,見性為體,養命為用,柔弱為常,謙和為德,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在眾者常存低下,處靜者勿起塵情。
所有塵勞,量力運用,不可過度。每一衣一食,不過而用之。每計庵糧,不可積剩。治身衣物,不可貪求。或常住之物有餘者,濟贍往來經過貧難之士,或於他處行緣,或以備齋設會。十二時中不著於假,常要明真。掃除塵垢,刷釜汲水,擔薪炊膳。
除己私意,勿起嗔心。各處一室,澄心辨道。各分局次,當占一科。或以互換,調鍊真性。不得執著為用,亦不得遞相是非。
謹要降心,削除人我,泯於聲色,離形去智,湛然無欲。見三教門人,須當平待,不得怠慢心。
無事不得出庵舍。晚夕早扃其戶,寅旦晚啟其門。
有送供者,平常接待。無施利者,勿生二心。
凡有遊歷之士,旦過三日。是高明者,舉進住坐。無志氣者,他處遊行。
次驗腳色,公據詳察。緣由若不分明,其間恐有隱匿詐偽之人。不穩便,更防一等道人愚徒之輩,奸詐之人,一言相惑,點污徒眾,
破除庵舍,常談誹謗,便合遣出。若有投庵出家者,不得擅便引進。先觀道氣,次看悟道。或祖上家風善惡,及自己德行淺深。高明者攜之,愚蠢者抑之。或於庵中幹辦等事,先問庵主,次與合堂道眾評論。出家無問早晚,不擇老幼。但泄理明心者,堪為上人也。凡有化道不得,詐託師家名目,亦不得。私心指托庵舍,取要檀越特物自己用度,便是私瞞。常住上天鑒察,必無輕譴。故茲榜示,各宜知悉。
今月 日示。

SOURCES: 道教百科全書網站/ WIKIPEDIA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道教和中醫的三魂七魄


三魂七魄,是中國道教對於人魂魄的說法,謂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奭靈、幽精;七魄計有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南斗註生,北斗註死。 人未出生先註死。人死以後,七魄散去,三魂一魂歸墓地或納骨塔(也就是守著屍體),一魂歸於神主牌,一魂(元靈)赴陰曹地府受審並且投胎轉世,如果未投胎轉世,也就是要回歸北斗。

1

道教的三魂

道教古稱「胎光、奭(shì,ㄕˋ)靈、幽精」,丹鼎派稱之為「元神、陽神、陰神」等。三魂生存於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歸三線路。

a 天魂歸天路,到達空間天路。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滅的「無極」,因有肉體的因果牽連,所以不能歸宗源地,只好被帶走上空間天路的寄託處,暫為其主神收押,這是所謂的「天牢」。
b 地魂歸地府,到達地獄,因地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報應,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惡,所以肉身死亡後,地魂再進因果是非之地。
c 人魂則徘徊於墓地之間,因人魂本來是「祖德」歷代姓氏流傳接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後在墓地對神主,來來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託處。

p.s. 直到再度輪迴,三魂才會重聚。

而「三魂」的根本是「真如」(生命實相),「三魂」是由於「真如動念」所產生的一種能量形態並吸附了靈質而具形體,屬於「靈界」。

還有一種說法: 鸞書的三魂

i 生魂(象魂):主宰生息,代表生命能源,能對環境產生反應,植物只有生魂。
ii 覺魂(識魂):主宰意識,代表自我,能夠思考、感受與記憶,動物擁有生覺二魂。
iii 靈魂(主魂):主宰人的靈性,代表智慧,能分別善惡、通曉萬物之情,只有人三魂齊備。(來源可能是 中國民間將三魂七魄的 三魂 與《天主實義》的上中下三品之三魂搞混)

另有說法認為人的意識是由靈魂主宰,而不是覺魂。

p.s. 靈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痴呆。覺魂若有毛病,人就會發瘋,神經就會散亂。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

人若死後生魂會消滅,靈魂就依因果循環六道之中輪迴。
如果善業大於惡業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至天界靈魂和覺魂便會合一,至人間則舊覺魂消滅,再新生一覺魂一生魂投胎。
如果惡業大於善業就至地獄道,靈魂會在地獄受刑受苦。只有農曆七月十五日才能至人間,覺魂則留在世間排徊,直到靈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覺魂便消滅,留在人間的覺魂有時可以受神主牌位讓人拜,有時在墓園流浪。

七魄名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指喜、怒、哀、懼、愛、惡、慾,生存於物質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後再隨新的肉身產生「肉體及魄」則屬於「陽世的物質世界」。

2

"中醫界非常重要的三魂七魄到底是什麼?原來它影響我們身體這麼大!!少一個都很嚴重阿...." 我們看看中醫的說法 ~

三魂

人有三魂,三魂的名字分別是胎光、爽靈、幽精。三魂是神的三個組成部分。人若丟一個魂還可以,丟兩個魂還能活著,若丟三個魂,人就成了行屍走肉了。

中醫判斷人生死的標準是什麼?

人生死的標準是什麼? 現代醫學在二三十年前判斷人生死的標準是看心臟,有沒有心跳,有沒有呼吸。但是後來發現好多沒有心跳、呼吸的人過了很長時間又被搶救過來了,所以就把判斷死亡的標準改成腦死亡。但是被他們判斷為腦死亡、植物人的人又被很多中醫給搶救過來,所以他們現在還在納悶怎麼判斷人的生死。而中醫認為,當一個人失神以後,儘管他的肉身還在走,還在動,還在吃,還在喝,但是他已經死了。就如臧克家的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三魂中最重要的是胎光,這是生命之光,如果它沒了,這個人也就沒了。大家有興趣可以搜一部電影或者小說,叫《黃連厚朴》,寫這本書的人文學、醫學功底都很深。裡面描寫一位老中醫給一位老總看病,號完脈以後說:「你準備後事吧。」那人一聽:「你這中醫,說你神,你也太神了。那你說我哪天死?」這位老中醫就告訴了他死的具體日期。那人當場就說:「到那天,王府飯店我擺幾桌,請你吃飯。」這位老中醫的兒媳婦也是學中醫的,中醫學院畢業出來的,就跟這個老總解釋說:「我爸這人老派,說話您別介意,他這是胡說八道呢。」最後這個老總要給老中醫錢,老頭說:「我不收死人的錢。」結果那老總真的就沒活過老中醫說的那天,還沒擺什麼宴席就死掉了。我看這個電影的時候,已經中醫學院畢業參加工作了。當時心想:「這有點太玄了吧?我是學中醫的,我就不信。」10年以後,我再看這個片段,就真相信了。也就是說,古代的中醫就是這麼看病的。他先看一個人的神在不在,胎光還在不在,通過這個就能判斷人的生死。

第二個魂叫爽靈。「靈」是由「靈」簡化而來。大家要學中醫或學古代的道家思想,還需要把繁體字撿起來。「靈」是什麼意思?底下一個巫,通過念咒語、動嘴來與天地溝通。這種儀式古代叫祝由。我們現在還在說「祝你生日快樂」,還在用這個「祝」字,但是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最初的意思了。祝,然後乞求下雨。念的咒跟天地溝通了,下了雨了,這就叫靈。每個人都有爽靈,這個靈是很快的。爽,就是快的意思。很多人有心算的本事,包括一些白痴天才,隨便告訴他一個日子,他能告訴你那天是星期幾。這是無法用邏輯推出來的,是一種天賦的本能。爽靈決定了人的智力、慧力以及反應的快慢。我接觸的孩子很多,有天生呆、傻、痴的,也有生而神靈的,每個人的稟賦都不一樣。稟賦來自於哪裡?魂的一部分——爽靈。所以孔子說「生而知之為上,學而知之亞之」。而那些弱智的孩子或自閉症的孩子丟了個什麼魂?就是因為丟了個爽靈。

還有一個魂叫幽精。它決定了人的性取向和性能力,決定人將來會愛什麼人。我們常說的「被什麼人勾去了魂」,這裡的魂指的就是幽精。同性戀的性取向也是由它決定的。同性戀能改嗎?不可能,因為幽精決定了人的性取向。很多人失戀以後痛不欲生,看誰都不順眼,再也沒有愛的慾望,那是因為幽精丟掉了,其實就是傷神了。我們說某個人「黯然銷魂」、「黯然神傷」、「魂飛魄散」,這裡的魂都是指幽精。

以上是我們說的「神」的組成。那麼當人睡覺以後,這些魂,特別是胎光,會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它們本來照耀著全身,這時候就開始把光調暗了,人就開始睡覺了。但是誰還在工作呢? 是魄。

學過中醫理論的人都知道,肝藏魂,肺藏魄。人死的時候魄也會離開人體,那魄從哪兒離開人體? 中醫認為人體有一個門,叫魄門,它是魄離開人體的門。魄門就是肛門。所以古代人搶救快死的人,第一件事是塞住肛門。很多人死的表現也就是屁滾尿流,大小便失禁。

中醫七魄是哪七魄?都有什麼功能?

第一個魄主宰人的呼吸。那些睡著了以後打呼嚕的人,就是因為這第一個魄有問題。我們經常說「這人真有魄力」,有沒有魄力要看睡著之後的那個樣兒。睡著了之後像個嬰兒一樣,呼吸均勻,不翻身,不扭動,一覺到天亮,那才叫有魄力。呼吸有問題,不是被憋醒就是被痰堵得悶醒,或者是在睡覺的時候老是咳嗽、喘,不能平卧——有些人睡著了就得墊高,不能平卧,都是這個魄有問題。那治療這個魄我們主要治哪兒呢?主要調整肺和大腸的系統。

第二個魄主宰心跳。睡眠當中,心跳突然加劇,血壓突然升高,或者心動過緩,甚至乾脆有間歇停跳的人,就是這第二個魄有問題了。

第三個魄主宰消化。假如晚上吃完飯,第二天早晨又餓了,因為吃的東西都被消化掉了。這說明主宰消化的魄沒問題。那些早晨起來一刷牙就噁心、滿嘴口臭、不想吃飯、昨天吃的東西都頂在嗓子眼或者擱在心口窩的人,就是主宰消化的魄有問題了。

第四個魄控制水液代謝。假如晚上喝了水,第二天早晨起來撒一大泡尿,挺痛快。這說明控制水液的魄力很強,不僅能把水消掉、化掉,而且能憋得住。魄力不強的人就得起夜了,晚上喝點水就得起好幾趟夜。起夜還算好,有的人乾脆做夢找了個廁所,「嘩嘩嘩」一尿,結果尿一床。這是控制水液代謝的魄有問題了。

第五個魄修復生殖功能。假如晚上有性生活,累了,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又「性致」勃勃。這說明主宰生殖功能修復的魄很好。假如晚上有了性生活,第二天累得腰酸腿疼起不來,「從此君王不早朝」,這說明這個魄用得過多或者恢復能力太差。

第六個魄知冷知熱。人睡著了之後還有覺,如果很冷的話,在睡夢中也會蓋上被子。知冷知熱的魄如果出問題,會怎麼樣呢?很容易第二天就感冒。好多孩子都是吃多了蹬被子,第二天流稀鼻涕、著涼。還有些人該熱的時候不熱,該冷的時候不冷,睡著了以後出一身汗,起來以後褥子上都是一個汗水濕透的人形。更年期后的人和那些患有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的人,都容易在夜裡憋出一身汗。這都是因為這個魄有了問題。

第七個魄具有警覺功能。魄過於警覺的人,有點風吹草動就緊張,睡覺得開著燈關著門,老公一出差就睡不著覺。還有的人因為魄過於不警覺,睡著了跟昏過去一樣,小偷把家搬空了都不知道。無論太過於警覺還是太過於不警覺,都說明魄出了問題。

對於一個有魄力的人來說,比如第二天早晨要6點鐘起床,住在家裡不用靠鬧鐘叫,住在賓館的不用 morning call,只要睡覺之前跟自己說一聲:「明天6點得起。」到第二天5點55分,他就能醒了。誰在幫他看錶算時間呢? 誰在睡著了還在照顧他呢? 那就是他的魄。我們如果想提高自己後天的我和先天的我的交流能力,就要從這些小事上去鍛煉。

SOURCES: XUITE.NET & Wikipedia

p.s. 有朋友會問: 人死後需要燒紙錢嗎?

民間信仰的觀念認為人死後,在黃泉路上需要盤纏,所以要燒「紙錢」(也稱「腳尾錢」),等他到了陰間,又需要燒房子、車子、傭人、金錢等等給亡者。其實這些都是活著的人以陽世的社會形態來設想往生後的世界。在佛教經典中,人往生後只有業力隨身,隨著它到六道中去輪迴,所以根本不需要金錢來「交易」。民間信仰的說法,多半是商人炒作而來,無非就是希望能從喪家處多賺一點錢而有的花招;試想:如果民間信仰的說法成立,那是不是表示我們的親人都在「地獄當鬼」了?再試想:如果親人是往生佛道、天道,那是一個極樂、富貴、長生的世界,那裡還需要紙錢?如果他投生人道,出生那一個國家都不知道,那要燒美金還是燒台幣?如果他是投生地獄、餓鬼、畜生等下三道,他在那兒受盡無邊的痛苦,那些紙錢對他來說也是無濟於事。所以,還不如為亡者誦經念佛,以他的名義廣結善緣,如印經,布施等,將功德迴向亡者,這對他來說才有實質的利益。如果一定要燒紙錢〈因為有些老人家觀念根深蒂固〉,少量即可,表示對親人的一份心意。如果堅持燒一大堆紙錢,不僅是資源浪費,又會造成環境污染 (REF: 佛光山西來寺玫瑰陵)。

p.s. 另外有朋友再問: 佛道都說人死後,靈魂去轉世投胎,人們在清明重陽, 鬼節, 給逝去的親人祭祀還有沒有效果?

傳統上,中國人習慣將世上的事物分為陰陽兩類,魂魄自然也不例外。道教認為「魂為陰中之陽,魄為陽中之陰」,這個屬性決定了魂魄的特點。

王逸注《楚辭·大招》曰:「魂者陽之精也,魄者陰之形也。」也就是說魄是人肉體的功能,例如我們平時說的這個人身體很強壯健康,會說這個人體魄強健。

再者《道樞·復卦》曰:「七日來復。其見天地之心,是以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其死則四十九日而七魄絕,此來復之數、陰陽之極也。」這裏說的是人生下來七七之數七魄的功能才完整,死後七七之數,七魄的功能才消散,這也是許多地方在人死後會祭祀七七四十九天的原因。

回到之前的問題:人死後,靈魂去轉世投胎,人們給逝去的親人祭祀還有沒有效果?

道教認為,人死後三魂七魄中只有一魂去投胎。所以,祭祀對於逝去的親人、在世的家人仍然有着非常現實的重要意義。也就是說,逝去的宗親血脈無論是否已經踏入輪迴之路,都能接收到我們去祭祀和供養的信息。哪怕工作原因,不方便回祖宅,在十字路口存思上香,焚紙供奉,依然有效。

所以,輪迴與祭祀並不衝突,祭祖並不僅是簡單的心靈雞湯。能以此種技術性文章闡述傳統問題的,也恐怕只有道教了吧。今日抄錄此文,不僅在於闡釋問題本身,更為了引起世人更多的共鳴:道教之經文典籍,智慧如海、精義深邃,如何將其發揚廣大,是需要我們每個中國人深思的。

p.s. 所以"道教貴生講堂 (Taoist Lecture Room)" 仍有其存在/推廣之價值!

(部份資料來自嗣漢天師府)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志公和尚的公案


梁武帝在位時,中國的佛教很興盛,民間凡有婚禮或喪事,都請和尚去念經。

今天時代不同了,現在只有喪事,才請和尚去念經;遇有喜事,例如結婚、生子時,卻沒有人請和尚去念經。其實這是錯誤的,無論紅白事,都應該請出家人去念經迴向、種福,一方面可以超度亡者,一方面可以為生者增福。

梁武帝時,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對於前因後果他都一一明了。某次,一個有錢人家有婚事,便請志公和尚去念經。他一踏進門口,便歎息道:「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女吃母之肉,子打父皮鼓。豬羊炕上坐,六親鍋裏煮。眾人來賀喜,我看真是苦!」

這是什麼意思呢?

「孫子娶祖母」,你說怪不怪?原來,這位祖母在臨終時,她拉著孫兒的手,心裏很捨不得,她說:「你們都成家立業,惟獨我這個小孫兒,沒有人照顧。唉!怎麼辦呢?」說完便去世了。她到了地府,閻羅王便判她:「你既然這樣寵愛孫兒,還是回去做他的妻子,好照顧他。」於是,祖母便托生來做孫子的太太。所以世間上的前因後果,有時是很可怕的。
                      
「女吃母之肉」,在外面,一個女孩子正在吃豬蹄,吃得津津有味,這隻豬原來是她前世的母親。「子打父皮鼓」,誌公和尚再看看那些奏音樂的,打鑼鼓、吹喇叭、吹笛子,好不熱鬧!有個人用力地打鼓,鼓是驢皮造的,而這驢竟然是他前世的父親啊!

志公和尚再往炕上看看,便說:「豬羊炕上坐」,往菜鍋裏一看,便說「六親鍋裏煮」。原來,從前被人宰的豬呀、羊呀,現在都回來吃人,要這些人償還宿報;以前專吃豬羊的六親眷屬,現在反而回來受人烹割,在鍋子裏還債。「眾人來賀喜」,大家都以為這是喜慶之日,但志公和尚只歎息:「我說真是苦!」其實是人以苦為樂呀!

REF: 引用 "宣化上人開示錄: 殺生食肉的可怕"

另外, 再談談"六道" (SOURCES: wikipedia) ~

六道(梵語:ṣaḍ-gatīḥ),又名六趣(趣通趨,意為趨向的輪迴道及環境)、六凡、六途或輪迴六道等,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眾生輪迴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六道(六凡)屬於十法界(十界),和四聖合稱為「四聖六凡」。

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又稱三途、三惡趣)。三善道為天、阿修羅、人; 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早期經論說五道,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欲界五種眾生境界,因為阿修羅事實上遍布在其它的五個道,所以沒有特別單獨列出,天道阿修羅也是一種神靈,因為好勇鬥狠,能與天神爭鬥,其他道的阿修羅只是指心性殘暴的眾生,有的有神通。阿修羅雖為善道,擁有神通法力,因德不及天,故又曰非天;以其有憤恨之苦,尚甚於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

四生和六趣(趨)在漢傳佛教合稱生趣。因欲界(梵語:kāma-dhātu)爲欲界天人、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眾生雜居之地,故也可以欲界代指六道境界。

六道是生命輪迴的六種大體分類,按照因果報應的自然規律,造善業者終得善報,造惡業者終得惡報。善多惡少者又在因緣和合下,多往生善道;反之善少惡多者多下墮惡道。大善之人多生在天道,大惡之人多下地獄。

佛教相信,任何人若嚴格遵守五戒,來世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

(按: 五戒(梵語:पञ्चशीलानि,轉寫:pañca-śīlāni,或pañca-śīla;巴利語:pañca-sīla),佛教術語,為五種基本尸羅,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印度沙門傳統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為準則,佛陀以此教導弟子,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居士、女居士應該盡量遵守,出家眾則更應獨身,不能發生性行為。)

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生到天界。

(按: 十善業道,是於十惡行所依止之處,遠離故而發起之業道:
1 不殺生:不殺害人類以及畜生下至昆蟲等生命。
2 不偷盜:不偷取他人財物。
3 不邪淫:不與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監護之人發生性行為。
4 不妄語:不對他人說謊話、空話,不顛倒是非。
5 不兩舌:不對他人提是非,不挑撥離間。
6 不惡口:不用粗言令他人生起煩惱。
7 不綺語:不花言巧語、阿諛奉承他人。
8 不貪慾:不貪戀他人財富而欲求自身財富。
9 不瞋恚:不怨恨或憎惡他人。
10正見(不邪見):有施與,有愛樂,有祠祀;有妙行、惡行,有妙行、惡行果;有此世,有他世,有化生有情;有父,有母;世間有阿羅漢,有正至,有正行此世他世,即於現法,知自通達,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正見引領諸世間善行、出世間正行,正見不等同於三善根中的無癡。三善根為無貪、無瞋、無癡,是十善之因,是生一切善法之心所法。)

若要出輪迴,也需要以五戒十善為基礎,按四聖諦、八聖道、七覺分、十二因緣等佛法修行,最終取阿羅漢果及成就登地菩薩乃至佛陀果,便能不受後有,脫離輪迴。

四聖諦 (梵文:चत्वारि आर्यसत्यानि,catvāri āryasatyāni;巴利語:cattāri ariyasaccāni;標準藏語:བདེན་པ་བཞི།),又稱四真諦、四諦,四種神聖的諦,即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和苦滅道跡聖諦,簡稱為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是佛陀之基本教法,歷史上部派佛教,和現代佛教各宗派共同的基本教義。

大要:

苦諦(Dukkha):經驗向佛陀証明,一切生存是苦。生活中當然有苦有樂,但使人難以忍受的是諸行無常(有說即CHANGES)。生、老、病是眾生所必經的,「我」由五種物質與精神(五蘊)合組而成,只是短暫而偶然的產物,沒有持久、常住、永恆的東西。

佛陀總結出人生的八大痛苦(「八苦法」):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世間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謂「苦諦」,是大乘佛教常用的教法,以此說明世間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謂有漏皆苦。
根據南傳佛教中的《長部》描述,佛陀也把「苦」分為十一種(「十一苦法」):生、老、死、愁、悲、苦、憂、惱、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最後概括的說「五取蘊即苦」。
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誕生、出生、入胎、再生,還有五蘊中的顯現,還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獲得的內容等,都為「生」。生是許多苦的基礎。
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變白、皮膚變質、六根的成熟等各種現象。由於有情的衰老,死亡已進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帶來的種種苦痛也將生起。
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種生命的死亡、滅亡、五蘊的分離等。
愁,是指由於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憂愁、哀愁、悲傷等。因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稱為苦苦。
悲,是指因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歡、悲哀、悲痛等。
苦,是指身體的疼痛和疾病不適等。
憂,是指心身的不愉快。
惱,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氣、憔悴、絕望等。
怨憎會,是指對不喜歡的、不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與那些意圖不好、無意、不安分的人異同交往聚會而產生的怨憎。
愛別離,是指對喜歡的、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對希望有利、有益的、快樂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親戚,卻不能和他們在一起、交往、聚會而產生的痛苦,總說為生離死別之苦。
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眾生,對於以上的各種苦而生的訴求,希望它們不要來到、卻無法實現,從此而生的痛苦。
佛陀把以上這些苦歸納為「五取蘊即苦」,即五陰盛苦、五蘊熾盛苦,即指這些苦是因為五取蘊而生的。這五法稱為「取蘊」,組成了執取的目標。這五取蘊的共相就是「無常、苦、空、無我」。此外,病苦是指四大五蘊之身,一旦「四大不調」,就會生出種種疾病。

集者集起之義,集起苦因,又稱苦集諦。集是有關苦的原因。人的苦難來自永恆的生存欲,因為生死流轉永無寧日,終日擔憂。之所以有這種種痛苦,是因為有產生痛苦的根源,主要是貪、嗔、癡三毒,這就是「集諦」。造成苦的原因,粗分「貪」、「嗔」、「痴」三毒,從廣則有「十使」。推至最後,眾生的本心為「無明」所障敝。

要想去除痛苦,就要消滅產生痛苦的原因「貪、嗔、癡」,這就是「滅諦」。佛陀還列舉了這些痛苦,其中包括內六處、外六處、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六尋、六伺,並提出了相應的止息。這些痛苦的止息也稱為涅槃,即明集諦理,斷盡煩惱業,則得解脫。

道諦又稱為苦滅道聖諦,是說如何破解苦集,使苦不再積聚,乃至於滅壞的修行方法。必須要去修八正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隨順趣向涅槃之道,細化為三十七道品。

四聖諦分為三轉十二行:
初轉四行:知苦;觀察到苦的集起之因;知道苦的集起之因,而知苦的因若滅去則苦能滅去;知道苦的集起之因,從而發展出滅苦的方法。
二轉四行:對苦更深入了解;對苦因更深入了解;已經有些許的苦,因為執行滅苦的方法後而滅去;對於滅苦方法積極的執行。
三轉四行:知道苦已不再來;苦因已消除完畢;所有苦皆滅盡;滅苦方法已經徹底執行完成。

p.s. 此處的知苦和知苦因,是和十二因緣密不可分,而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即為十二因緣從了解到滅盡的過程。四聖諦與十二因緣並非分開的兩種理論,是次第和內容的不同面向敘述。

八聖道分(巴利語: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梵語:Ārya aṣṭāṅga mārgaḥ),又譯為八正道、八聖道、八支正道、八支聖道、八聖支道,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

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和三十七菩提分法之總結。

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裡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七覺支(梵語:sapta bodhyanga,巴利語:satta bojjhaṅgā,或satta sambojjhaṅgā),也稱七等覺支、七遍覺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寶、七覺分、七覺意、七覺志、七覺支法、七覺意法,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一類。

七覺支包括以下七類:
1 憶念(smṛti)覺支,心中明白,常念於禪定與智慧。
2 擇法(dharma-pravicaya)覺支,依智慧能選擇真法,捨棄惡法。
3 精進(viriya)覺支,精進勤奮學習正法而不懈怠。
4 喜悅(Prīti)覺支,得正法而產生的喜悅。
5 輕安(Prasrabhi)覺支,又作猗覺支,指身心感到輕快安穩。
6 禪定(Samādhi)覺支,進入禪定而心不散亂。
7 等捨(Upekkhā)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

十二因緣(梵文、巴利文:निदान Nidāna)也稱十二緣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

十二緣起支分別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都是無常的,它們之間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十二因緣因果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達到究竟解脫。

p.s. 功課繁多, 而且以上只是最基本介紹, 可參見印順法師"成佛之道" (http://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12_05_12); 阿彌陀佛!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狸八相緣起」


經常去日本旅行的朋友會發現當地一些傳統的餐飲店前,特別是居酒屋,可以看到門外會放著一隻頭戴斗笠,手拿酒瓶的狸貓塑像,有時也會在日式旅館的玄關,看到狸貓塑像的蹤影。究竟是為了什麼,要在店裡或門外放著狸貓塑像呢?

狸貓和狐狸因為經常出現在童話和民間故事裡,所以對日本人來說,狸和狐不僅是從小就很熟悉的動物,同時,也被視為是既神秘又帶有妖魔怪力的動物。 就如同中國民間故事裡經常可以聽到狐仙之類的故事般,日本的狸貓和狐狸也會使用障眼法來欺騙人類喔,所以日文裡有「狐七變,狸八變」的說法。只不過狐狸通常都是為了誘惑人類,所以大多是變成女人像。而狸貓卻除了可以變成人類之外,還可以變成各式各樣的動物或東西,幻化的道行比狐狸來得要更高。

不同於狐狸是為了誘惑人類而變身,狸貓大多是為了要捉弄人類,享受惡作劇的快感而變身,所以比較常變身成為男人,特別是愛假冒僧侶。

不過,狸貓雖然可以騙過人類,卻騙不了狗,所以狗可以說是狸貓的頭號天敵。

既然狸貓是這麼愛捉弄人的怪物,為什麼日本人要特別把狸貓的塑像放在店門前呢?

「狸」的日文唸做「ta.nu.ki」,同音異字的情況下,又可以把漢字改寫成「他抜き」。意思是把其他東西除掉之意。所以取其意,用在競賽、比賽的時候,為了取得優勝,有把對手除掉的意思。因此,許多店家會特別在店門前或玄關裡,放一隻可愛討喜的狸貓,來促進生意興隆(同時有幹掉同行對手的意思)。

狸貓頭上所戴的斗笠,代表著化除災難、惡運的意思,拎著的酒瓶代表每天可以不受三餐溫飽所苦,而身上的帳本,則是表示信用的重要。

狸貓雖然在民間故事裡被視為妖怪,但卻因為可以排除敵人的緣故,經常被作成各種可愛的小飾品,用來當作抜得頭籌,除去對手的吉祥物。加上狸貓胖胖的外形,以及黑眼圈的可愛討喜模樣,比起狐狸更加受到日本人的喜愛。

雖然無法斷言信樂就是狸貓的故鄉,但信樂肯定是狸貓一舉成名的地方。昭和26年(1951年),昭和天皇訪問信樂,但因為當時信樂人口少,人們就想到用拿著日本國旗的狸貓來恭迎天皇的來臨。天皇非常喜歡這道風景,更即時吟詩詠唱,這件事被傳媒報道後,令信樂狸貓瞬間紅遍全國。其後,因著「狸八相緣起」在全國廣泛被討論,信樂狸貓從此就成為了無人不曉的吉祥物。現時信樂仍是生產狸貓的重鎮,它們的數量據說還超越了信樂居民的人口!

至於甚麼是「狸八相緣起」呢?就是要具備這8大特徵,才能稱得上是信樂狸貓:

1.笠帽:防災
2.大肚子:象徵冷靜、大膽地做決定
3.通帳:類似存摺,象徵信用第一
4.金袋:其實是狸貓的睪丸,代表好好地運用金錢(因此狸貓很多時都是男生)
5.眼睛:留意周圍並作出正確的判斷,也有懷著尊敬的態度從下而上看著客人的意味
6.臉:互相表示友好
7.德利:即是酒瓶,努力地培養品德
8.尾巴:做事有始有終

p.s. 其實我們中國人須向日本學習的除了乾淨, 誠信, 認真, 專業的工作態度, 還有日本海嘯之後,日本國民表現出來的自律、利他、鎮定... ...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步步高陞的實踐計劃


《高效率規劃》(The High Performance Planner) 這本書由Brendon Burchard (a leading high performance coach) 撰寫。

Brendon Burchard教練教導我們要準備一本規劃筆記簿( planner-and-journal ),他說這本規劃筆記簿可以規劃我們的生活( strategize our lives )和增進我們的表現( increase our performance )。我們如何可以做到呢?

Burchard教練說我們要在規劃筆記簿上寫上日程表( calendars ), 提示(prompts)和自我評價( self-assessments )。

寫下這些東西後,我們會更有戰略性地思想( think more strategically ),

懂得把事情分輕重( prioritise like a professional )和

更快達到目標 (achieve your goals faster) 。

如此, 我們會變得更集中,快樂和多產( be more focused, happy and productive )。

p.s. 新春假期已過, 收拾心情, 再戰2019, 共勉之!

SOURCES: am730 讀書樂: 馮強

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豬年說豬與"扮豬吃老虎"



雖然今年是己亥豬年, 但豬予人的印象並不太好, 總是聯想到一些負面的俗語成語形容詞... 等等。

去過豬欄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遠遠未到已聞到一陣陣惡臭;來到一看,發覺豬就在自己生活的地方隨處大小便,亦不介意在遍布糞便的地上倒頭便睡,予人噁心的感覺。 此之所以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基督教早期亦如是)都視豬為不潔淨的動物,並禁止信徒食用豬肉。其實,豬在這麼骯髒的環境裏生活根本不是豬自己的選擇,而是人為了節省養豬的成本才導致的。在野外,豬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豬都不會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附近便溺。豬本身是喜歡乾淨的。

有時,我們會看到豬喜歡在泥坑中打滾,弄到滿身泥濘,予人污糟邋遢的感覺;但這其實是豬用來清除身上蟲蚤的方法,是豬注重身體清潔的表現。

由於人類養豬的目的主要是拿來食用,豬的體型於是日趨肥胖;而現代社會的審美眼光與楊玉環的年代很不一樣,女孩子都害怕被人視作「豬扒」。

幸好,豬相對聰明,比狗還要善解人意,有人在家中既養狗又養豬,結果豬很快就爭寵成功。原因是豬可以更快地對人的意願作出回應。所以,豬的外貌雖並非特別可愛,但這並不妨礙人對豬日久生情。是以近年有愈來愈多的人喜歡養寵物豬。

在五畜之中,豬其實最聰明。豬能比狗更快走出人為他們設計的迷宮。豬很快可以明白鏡裏的那隻豬,其實只是自己的折射,而狗則會對着鏡子狂吠。這種自我意識的能力,動物界除了靈長類、海豚與大象外,其他的都沒法做得到。因此,把不夠聰明的人叫做「朱錦春」(粵語豬咁蠢的諧音)是不恰當的。

很多人都以為豬很懶,食飽就只曉得睡。但生活在狹窄的豬欄裏的豬,食飽之後,除了睡覺之外,還有甚麼選擇呢?在野外,豬展現出來的好奇心很強。每到一處,就會周圍探究,了解自己的處境,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此外,豬的嗅覺與記憶力都很強,可以用來緝毒與挖掘松露菌。

豬的DNA與人類接近,豬的內臟與腺體可提煉做人用的藥。此外,醫學界已成功把豬的器官(包括心、肺、腎等)移植到人的體內,為一時未找到適合的人體器官捐贈的病人解燃眉之急。有不少案例顯示,病人可以因此而多活了一年以上。可見豬對人是多麼有用 - 英國《每日郵報》稱豬的用途達185項——從糖果和洗髮水製造,到麵包、啤酒、子彈。豬小姐、小豬寶貝、粉紅豬小妹及豬小弟都是電影或電視中豬的例子。而三隻小豬、小熊維尼中的小豬、《夏洛特的網》中的韋柏、《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動物莊園》中的豬則是文學中著名豬的例子。

豬的行為和人或狗比較接近,和牛羊等動物有比較大的差別。在很多方面,豬是介於肉食性動物和高度進化的偶蹄目動物之間。家豬一般會尋找同伴,和同伴蜷縮在一起,維持身體的接觸,但很少會自然的形成一大群。

豬的求生意志很強,被屠宰時,會拼命掙扎,叫到鬼哭神嚎。所以坊間有「發出殺豬般的聲音」的說法。相反,羊被屠宰時,就顯得相對沉默。而牛亦只曉得流淚;牠們都會很快就範,沒有像豬那樣會奮力去對抗命運。

豬雖然已被人類畜養了超過一萬年,但豬至今仍沒有放棄對自由的追求。豬一經逃脫,就一去不回頭,不像狗與雞那樣,很快又回來等主人餵飼。豬很快就可以學會如何在野外生活,兩三代後,就會長出獠牙,連外貌也變得與祖先一模一樣。這種能耐,絕大多數動物都不具備。

六畜 (指馬、牛、羊、雞、狗、豬六種家畜) 之中,豬的地位很重要,有「六畜興旺豬為首」的說法。在史前農耕文化中,豬是最重要的家畜。河北的徐水南莊頭遺址出土了1萬年前的家豬遺骸。中國史前文化也有豬崇拜,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豬首龍表明,龍的原形是豬首蛇身。

正如英语成语中有这样一句说:“last, but not the least”,猪排行最后并不表示它地位最低(BBC)。 可不要把豬看扁了。

p.s. 新一年不要再單看表面, 不作深入調研, 了解事情了; 同時請收起你的偏見 (bias), 也要慎防人家扮豬食(吃)老虎 !

順便一提, 扮豬吃老虎的實例 :

有句話說:「扮豬吃老虎」,豬為什麼可以吃得了老虎?關鍵在「扮」這個行為。真正扮成豬的,可能是虎豹豺狼之類的猛獸,卻以柔弱的豬樣子出現,待老虎戒心鬆懈,伺機反撲。

西晉晚年在北方建立後趙政權的石勒,便是這種扮豬的計策好手 (後趙又稱石趙,是「五胡十六國」的十六國之中的一國)。

石勒在稱帝之前,就已南征北討,厚植戰力,隨著地盤逐漸擴充,終於要和雄踞北方的幽州刺史王浚摃上了。

王浚雖然是朝廷命官,但野心勃勃,懷著皇帝美夢。可惜他施政無方,不得民心,很希望有人支持他稱帝。

石勒雖然是個殺人不眨眼的胡人,但也極富智謀,他並不直接和王浚硬碰硬。他要用智取,削弱王浚的戰鬥力,或降低王浚的戒心。

於是,石勒抓著王浚想當皇帝的虛榮心和野心這個弱點,派使者王子春向王浚獻上珍寶,並上表推尊王浚為天子。

王浚雖然喜不自勝,但也懷疑。想那石勒也是一時豪傑,為何甘心屈就,向他稱王?

使者王子春憑著三寸不亂之舌,回話說:「自古胡人頂多成為名相,未曾有人稱帝。石將軍不是不想當帝王,而是帝王自有天命,不是光靠智力和霸力所能得到。」

王子春又說:「當年項羽雖然強大,但天下終究被漢朝所有。石將軍雖然才力強盛,但和您相比,就像月亮比太陽,所以才願意投身於您。這是石將軍眼光獨到的地方,有什麼好懷疑的呢?」

看哪,這段話說得多漂亮!如果王子春在王浚面前把石勒講得如酒囊飯桶般不堪,反而會引起王浚懷疑。而王子春用「天命說」來解釋石勒不當皇帝的理由;又以日光和月光的對比,解釋石勒應當為帝的緣由,講得王浚不信也難。

王浚不放心,還派人到石勒的治所考察,石勒把精銳的部隊和兵器都藏起來,表面上看到的,都是老弱殘兵。石勒又把王浚送他的麈尾高高掛在牆上,晨昏定省,對著它膜拜,說:「我雖然不能見到王公,但見到他所賜的禮物,好像見到他一樣。」

王浚派去考察的使者回報,說石勒盡是老弱殘兵,兵力衰弱,而且忠心耿耿。王浚非常高興,更加驕縱,對石勒全不設防。

石勒這邊,馬屁拍夠了,派人去通知王浚,說要親到幽州,尊奉王浚為帝。

石勒大軍開動,前往幽州。王浚接獲情報,身邊將佐說:「胡人貪而無信,必有詭計,請速出擊。」

王浚怒說:「胡扯,石公(石勒)來,是要擁戴我的,誰敢提議出擊,斬首。」

這一來沒人再講話。王浚下令準備酒宴,要款待石勒。

石勒來到王浚的城門,進了城門後,先趕進千頭牛羊,聲稱這是獻禮。真正的用意卻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放牛羊入城,是為了堵住街巷,即使王浚派有伏兵,也無法及時衝殺出來。── 事後證明,王浚根本不設防,但也由此可見石勒之細心。

王浚直到石勒大軍殺來,把他逮獲,才如夢驚醒。但回時已晚,最後他被斬殺,別說皇帝,連命都沒了。

另外, 在南懷瑾先生看來,春秋時代衛國的大夫寧武子和清朝名士鄭板橋就是深得「裝笨」與「裝糊塗」精髓的狠人。前者在國家政治上正軌時,便把自己的智慧、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邦無道」時,卻表現得愚蠢魯鈍,好像什麼都很無知。孔子給他下斷語說:「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寧武子那種聰明才智的表現,有的人還可做得到,但處於亂世那種愚笨的表演,卻難望其項背。

鄭板橋曾說過一句話,被後人視為至理名言:「聰明難,糊塗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裝糊塗的人,並不是真正糊塗,而是把自己聰明的鋒芒收斂起來,這種人看似糊塗實則聰明至極。

好自誇其才者,必容易得罪於人;好批評他人之長短者,必容易招人之怨,此乃智者所不為也。故智者退藏其智,表面似愚,實則非愚也,表面糊塗,實則精明也。

<大智若愚,扮豬吃虎> 應是豬年給大家的啟示!

Sources: 部份引用 C 觀點 (施永青)/ 每日頭條/ 教育部國語辭典/ 維基百科等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長命6要訣》


《長命要訣》(The Longevity Solution) 這本書由 James DiNicolantonio 醫生和 Jason Fung 醫生撰寫。

James DiNicolantonio 醫生和 Jason Fung 醫生在這本書中介紹不少長命的要訣 ~

(一) 我們不要吃過量的補品 (supplements)。
(二) 間中節食( intermittent fasting) 對健康是有幫助的。
(三) 減少卡路里 (calorie reduction) (熱量) 高的食物。
(四) 吃適量的蛋白質和健康的脂肪 (protein and healthy fats)。
(五) 飲適量的紅酒,茶和咖啡有助健康。
(六) 鹽是我們的盟友 (an ally) ,有助我們長壽。它不是我們的敵人。

p.s.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如有疑問, 宜請教合資格中西醫師/專業人士!

SOURCES: am730 讀書樂: 馮強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大同世界


日前經過書店, 見正在展示韓國"國師"金容沃(Young-oak Kim) 著作《大同──最古老的智慧、最實際的哲學,能否引領人類走向美麗新世界?(The Great Equal Society: Confucianism, China and the 21st Century)》

他與第二作者金定奎就孔子與子貢的對話,靈活的以儒學分析美國模式下的現代政治、社會、經濟、教育困境,批評現代中國的問題,重新發掘傳統儒學與中國政治的價值。在書中,幾乎每一頁提出的忠告,都在對現有價值提出挑戰:

*制度改革的效果很有限,人的道德才至關重要。
*民主制度不是終點,誠實無私的領導人才是。
*賺錢,亦即股東價值最大化,不能成為企業最主要的目標。
*父母絕對不能誤以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拿到一份鍍金文憑。

如果讀者對以下情形感到絕望 ── 在經濟領域中除了一味追求利益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在政治領域中利益團體無止境的爭吵 ── 作者將傳達充滿希望的訊息:即便在今日全球資本主義高度競爭的世界中,建立富有同情心與人性化的社會絕對有可能。這也是21世紀應該走的方向。而這不僅止於讓中國與美國借鏡,而是希望走向理想社會的全人類的事 (因為基督徒相信人死後才能上天堂, 但儒家認為天堂就在現世人間 : 理想社會就是大同世界!) <按: 或曰道家無冤結社會, 佛家人間淨土, 和諧社會等等>。

Credit: cp1897.com

同時大家一起重讀<禮記‧禮運‧大同篇> (原文和英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THE “DATONG” (THE IDEAL WORLD)

When the Great Way(or Principle) prevails, the whole is owned by all; they elect men of talents, virtue and ability; they practice honesty, and they cultivate universal peace. People love not only their own parents; they treat with parental care not only for their children. Provision is made so that the aged may live comfortably until their death, so that the able-bodied (those in the prime of life) may find employment, and so that the young may have he means of growing up. The widowers, widows orphans, childless, and those who are disabled by disease are all sufficiently maintained. Men have their work, and women have their home. They do not like goods to be wasted on the ground, but preserve them, not for themselves alone. They do not like their strength to be wasted in idleness, but spend it, not only for their won benefit. In this way selfish scheming are suppressed and have no chance of arising. Robbers, filchers and rebellious traitors do not exist. Hence, the outer doors can be left open, and need not be shut. This is what we call “Datong” (The Ideal World).

Sources: The ‘Liji’ or ‘Book of Rites’

p.s. 新年新開始新氣像, 大家中國人不如一起努力為世界各地人民樹立榜樣, 如金容沃所講, "一帶一路"不能拯救中國 (但我個人認為, 傳揚"對話交流, 溝通和合作 Dialogue & Exchange, Communication & Cooperation" 的"大絲路精神 (Greater Silk Road spirit) 仍然值得推廣!) 只有恢復了中國(道德)文明才能拯救中國; 這樣崛起的中國, 方能受到各國人民的尊重和歡迎! 共勉之!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記住,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


朋友經社交媒體傳來的"感悟" - 可能本身從事醫療行業特別有體會, 在此與大家分享 ~

記住,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

不要顯擺你的財富;
就算你有金山銀山你也買不來太陽不下山;
就算你腰纏萬貫你也換不來一輩身體康健;
再多的錢到頭來也是廢紙一張;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不要顯擺你的成就;
山外青山,樓外樓;
比你有能耐的在後頭。

單位離了誰都能幹;
家裡離了你如同塌了山;
不要以為自己不含糊;
比你有能耐的大有人在;
錢,永遠賺不完;
記住: 人心不足蛇吞象;
活的健康更美好。

家有良田前傾房屋百座;
就看你有沒有命去享受;
你若在時,它是你的財富;
你若不在,就會成了別人的所有;
別顯擺安安穩穩過一世,平平淡淡是最真;
保重身體活康健;
不去爭,不去辯,錢有多少花多少;
咱,樂得其所。

人生在世,最大的興事;就是你還健康的活著;
自己悠閒自得喝著茶水;
聽著小曲兒,早晨遛鳥;公園散步;
健步如飛說做就走;
曬太陽,座搖椅,閉目養神;
好不逍遙自在;
健康才是你一身最重要的;
更是你在眾人面前顯擺的砝碼。

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
理智的人,知道低調生活;
愚昧的人,卻只知道顯擺;
人比人氣死人;
有錢多花一個,沒錢自己去努力;
低調做人,高調健康;
看世間忙忙碌碌,誰又知道活著到底是為什麼?
安安穩穩過日子;
平平淡淡享生活;
金錢固然好;
健康最重要。

人生不過三萬六千天;
睜開眼好好活,閉上眼好好睡;
人生最最痛苦的事,錢還有,人沒了;
總把自己的時間拿來顯擺;
開著豪車,住著別墅,一身名牌到處逛;
不如注意身體保健康。

錢乃身外物;
今天有咱去花,明天沒有咱去賺;
生命只有一次;
今天垮了,明天不一定可以換回來;
善待自己,就是善待家人;
保重身體,身康健;
高興咱就笑,痛苦咱就哭;
放鬆心情保康健;
病倒累倒沒零件。

房子再好是個住所;
車子再好是個工具;
金錢再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自己再不好身體康健也是咱的收穫。

2019年1月1日 星期二

2019 學懂自我疼惜,善待自己!


研究顯示,能做到「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的人,比較開心樂觀,不那麼焦躁沮喪。「自我疼惜」,也就是願意用溫和、寬容的態度,正視自己的缺陷,不苛責自己、不為自己找理由開脫。我們常說「嚴以律己」才能全力以赴,但結果並非如此。其實,諸事不順時,多疼惜自己一點,更能從錯誤學到教訓,進而減輕壓力、提升表現!

Some people come by self-compassion naturally, but not everyone does. Luckily, it is a learnable skill.

Several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training programs are being developed, to help people discover and cultivate their own self-compassion.

Here are four ways to give your self-compassion skills a quick boost:

~ Comfort your body. Eat something healthy. Lie down and rest. Massage your own neck, feet, or hands. Take a walk. Anything you can do to improve how you feel physically gives you a dose of self-compassion.

~ Write a letter to yourself. Think of a situation that caused you to feel pain (a breakup with a lover, a job loss, a poorly received presentation). Write a letter to yourself describing the situation, but without blaming anyone — including yourself. Use this exercise to nurture your feelings.

~ Give yourself encouragement. Think of what you would say to a good friend if he or she was facing a difficult or stressful situation. Then, when you find yourself i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direct these compassionate responses toward yourself.

~ Practice mindfulness. Even a quick exercise, such as meditating for a few minutes, can be a great way to nurture and accept ourselves while we're in pain.

p.s. 下次發現自己被巨大的壓力籠罩而不知所措時,不妨試試「自我疼惜」吧!這是一個在新的一年(2019開始吧) 你需要學會的人生課題:自我疼惜,善待自己 (SELF-COMPASSION)。

SOURCES:
"4 ways to boost your self-compassion", Harvard Medical School HEALTHbeat

2019 新年願望: 身心健康! 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