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斷緣和清靜
唐代司馬承禎在《坐忘論》提到修道有七個階次,其中第二項便是「斷緣」,即「斷有為俗事之緣」,拋棄無止境追逐榮華富貴的心,減少無謂的應酬和奔波,而要求「恬簡日就,塵累日薄。」即崇尚簡單知足的生活,去除華美奢侈的貪求,並提出「無事安閑,方可修道。」
以下是身邊朋友的事例,或可啟發:
朋友每年都會參加在某名山道觀的短期修行營。來到第十年,山上住持也跟他熟絡了,問他:「相信你已懂得修靜的方法,為何今年又再報名參與?」朋友回應:「每當下山後,我又要重投繁重的工作。每晚加班或應酬,回家已夜深了,根本沒空把自己靜下來。假日也要在家處理公事,現只能每年放一次長假,來到這裡安靜一下,否則我真的受不了。」住持說:「不先斷緣,這樣修行終究沒有進展,你只會愈來愈辛苦。為何不轉換工作呢?」朋友說:「很難再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吧!」住持道:「即使放棄健康也可以?」朋友下山後,認真思索,終於轉換了一份薪金較少但不太繁重的工作。兩年後他再上山拜訪住持,住持問他:「為何你再沒參加修行營呢?」朋友答:「我已換了工作,每晚也可抽時間靜修,周末更可陪伴家人。現時精神及健康都好了,今日專程來答謝住持!」住持說:「每天內心找到安閑,勝過一年來一次靜修啊!」
斷緣,關鍵在「捨」,捨棄過多的塵勞俗事、交際應酬,及情欲牽纏。若每件事都不捨下,要爭奪更多、要享受更多、要巴結更多,只會與「清靜」無緣。
p.s. 與其一年去一次修行營,不如每天找尋空間安靜自己,這才是真正關心內心的健康! 誠然!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