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陶朱公商訓

陶朱公商訓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詳,有說約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以經商致富,廣為世人所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春秋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西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薴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范蠡認為在有功於越王之下,難以久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中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


范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可能是後人所託),內容如下:


1 能識人:知人善惡,賑目不負。

2 能用人:因財器便,任事可賴。

3 能知機:善貯時宜,不致蝕本。

4 能倡率:躬行以率,觀感自生。

5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6 能敏捷:猶豫不決,到老無成。

7 能接納:禮義相交,顧客者眾。

8 能安業:棄舊迎新,商賈大病。

9 能辯論:生財之道,開引其機。

10 能辦貨:置貨不拘,獲利必多。

11 能收帳:勤謹不怠,取討自多。

12 能還帳:多少先後,酌中而行。


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陶朱公生意經》內容如下:


1 生意要勤快,懶惰百事廢。

2 用度要節儉,奢華錢財竭。

3 價格要證明,含糊爭執多。

4 賒欠要證人,濫欠血本虧。

5 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

6 出入要謙慎,潦草錯誤多。

7 用人要方正,歪斜託付難。

8 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

9 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

10 期限要約定,馬虎失信用。

11 買賣要隨時,拖延失良機。

12 錢財要明慎,糊塗弊端生。

13 臨事要盡責,委託受害大。

14 賬目要稽查,懈怠資本滯。

15 接納要謙和,暴躁交易少。

16 主心要寧靜,妄動誤事多。

17 說話要規矩,浮躁失事多。

18 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


p.s. 可謂中國人最早版本的 "Code of Ethics" - 不僅營商, 亦是做人處事之根本(源)也!!!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約伯與呂祖

之前曾與友人論及中西兩大宗教的一些"普世"意義 - 超越了時代, 民族和宗教的, 值得深入研究, 特別是約伯與呂祖, 一起研讀或能擦出更多火花 !

1) 約伯記的記述

首先,魔鬼奪走了約伯的牛、驢、僕人、羊與駱駝,使原本富有的約伯在一夕之間,失去了所有的財富。

其次,魔鬼奪走了約伯的七個兒子與三位女兒的性命,絕了他的後代。這是多麼悲慟的事,不是嗎?失去財富已經是很悽慘了,連親人也一下子死光光,這是什麼世界?上帝在那裡呢?一個如此敬虔之上帝的兒女,卻遭逢如此災難,上帝呢?怎麼沒能好好保護約伯呢?那敬畏上帝有什麼用呢?

再次,我們看到約伯本身的受災難,魔鬼認為約伯之所以能夠勝過試鍊乃在於其本身受上帝的保護,絲毫未受傷害之故。人的本質就是自私自利的,魔鬼認為一旦約伯本身受到攻擊,健康受損、生命被威脅,就會當面棄掉上帝。因此,上帝允許魔鬼再次的挑戰約伯,結果就是讓約伯從腳掌到頭頂都長毒瘡,約伯為毒瘡所困痛苦難熬,不僅痛的坐在爐灰中,甚至拿瓦片刮自己的身體,把毒瘡的膿刮出來。問題是於此時他不僅要忍受肉體上的痛苦,就連他身邊最親密的人也說話了,約伯的太太說:「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上帝,死了吧!」約伯的太太實在看不下去了,一個如此敬虔敬畏上帝的人,竟然落的如此下場,上帝公義嗎?公平嗎?如果上帝真的值得我們敬拜的話,為什麼容許如此悲慘的苦難發生在這麼敬虔愛主的約伯身上呢?然而,約伯的反應再次令人驚奇:「噯!難道我們從上帝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即使受到病魔折磨,疼痛難捱,約伯依然沒有失掉對上帝的信心和敬畏。雖不明白事情背後的原因,也不了解上帝為什麼容許這樣的事發生,他始終相信這一切事倩鄧是出於上帝。上帝掌權!「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

"心存敬畏,蒙福感恩"是約伯對上帝最基本的信仰表現,也是約伯戰勝魔鬼百般刁難的最好利器。而約伯的故事,就是要我們學習約伯面對人生痛苦時,雖然不明白原因為何,仍以信心接受,不隨便評論上帝、以上帝為愚妄,反倒勒住自己的舌頭,避免以口犯罪。更重要的,平時就要打好生命根基,這樣當面對困境、遇見苦難時,生命震盪下所溢出的將是甜水,而不是苦水,就讓我們隨時隨處說造就人的好話,不口出惡言冒犯人、侮蔑上帝,不以口犯罪,成為分享上帝恩典的生命活泉。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都能體驗到我們的生命不盡然都凡事順遂,當然也不會都是事事艱難。或許,我們可以如此說,我們的生命是兩條平行的軌道,一條是美好的事,另一條則是相反,他們是同時並進的,約伯選擇了「雖然傷痛,仍要敬拜上帝」之美好的事,所以約伯得到最美好的賞賜。

2) 鍾離權十試呂洞賓

呂祖未成道前,先經正陽祖師鍾離權十試,後始授於先天大道,而得超凡入聖。以下為呂祖受試之過程:

一試: 洞賓自外遠歸,忽見家人皆病死,洞賓心無悔恨,但厚備葬具而已。須臾,死者皆醒,無恙。洞賓視家人死而不動聲色,莫非無人性感情乎?非也!洞賓已悟大道,生死無非一幻夢,生死有命,大丈夫視死如歸,親人離魂,自有去路,莫非因緣已盡,但盡禮以葬,何能怨尤?但事生前,生而順,死而安,生死何足懼!生能修善,死為善仙,故洞賓洞視世情,知為一幻夢,故能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眾生以情愛難割,凡體難捨,痛苦不堪,生也苦,死也苦,不值得!應學洞賓,置生死於度外,但求無愧於心而已矣。 

二試: 洞賓賣貨於市場,議定其價後,買者突然反臉,只願付其半價,洞賓無所爭,照賣其貨。洞賓不為得失擾心,俗人遇此,不爭得面紅耳赤,絕不幹休,甚而釀成兇殺案。此試用意在勸人不可患得患失,須放下心,商場之借貸,常發生信用問題,當然財物以不亂借為原則,一旦發生糾紛,則須看淡一些,吃虧賠錢,不要想不開,甚而致病尋短,真是「不值得」! 

三試: 洞賓元旦出門,遇乞丐倚門求施,於是洞賓即施與財物,而丐者索取不厭,且加惡對罵,洞賓再三笑謝。此試人布施,忍辱之心,如果給錢還要挨罵,早就忍受不了,可見你的道行比洞賓差那麼多,這科不及格! 

四試: 洞賓牧羊山中,遇一餓虎,奔逐羊群,洞賓以己身擋之,虎乃釋而去。此試為人有否犧牲精神,為救羊命而捨身,恐怕世人做不到,然而應該不殺生,救物命,吃素修行,也會感動「飢虎」不吃肉的! 

五試: 洞賓居山中草捨讀書,一女容華絕世,光豔照人,自言歸家迷路,借此少憩,既而百般調弄,美色引誘,洞賓不為所動。世人「無色」卻用盡心機引誘「女色」,況美色自動現前,豈能把持得住!要成為天上客,不會在仙女面前失態,須煉此定靜工夫!世人盡墮在色坑中,沒有幾人爬得上來,還想爬到天上,我看甭想了! 

六試: 洞賓一日外出,及歸,家財盡為盜劫盡,洞賓了無慍色,躬耕自給,忽鋤下見金條數十片,速掩之,一無所取。貪念一起,魔障即至。貪財色為人之通病,呂祖失金,面無慍色心悲觀之情,鋤下見金,意無貪念歡喜之心,自認非我勞力所賺,故不取之。世人喜好貪小便宜者,該慚愧矣。修道人戒貪,不為財色所動,才能與仙佛為伍。 

七試: 洞賓遇賣銅器者,買之,回家一看,皆為金器,即訪問賣主,還之。 此試貪也。購買黃銅變金,世人定欣喜若狂,謝天謝地,感謝那個傻瓜,豈有歸還之理?不義之財勿取,君子切記之! 

八試: 有瘋狂道士,街上賣藥,自言服者立死,再世可以得道,洞賓買之,道士曰:「速準備後事可也。」洞賓不畏服之,平安無恙。 莫非洞賓好道成迷,不畏死乎?非也,洞賓求道心切,視死如生,心知道士狂言,必有天機,故敢一試。再者寓言:「人心一死,道心立生。」死者乃貪嗔痴之毒念,惡身也。 

九試: 一日,河水泛濫成災,洞賓與眾共涉,至中流,風濤掀湧,眾皆畏懼驚叫,洞賓端坐不動。此試人之定力也。修道者須有冷靜頭腦,堅定信念,遇到狂風暴雨打擊,不動心性,能忍自安,否則腳步一亂,驚濤駭浪,會立刻將你衝走!世人慎之! 

十試: 洞賓獨坐一室,忽見奇形怪狀鬼魅無數,有慾擊者,有慾殺者,洞賓毫無所懼,忽聞空中一叱喝聲,鬼神皆不見,一人撫掌大笑,即其師鍾離(雲房)也。師曰:「吾十試,子皆無所動,必得道矣!」此試「勿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洞賓心正無邪,見鬼魅來侵,自認若有冤欠,要命盡管索去,我這世此心已無他念,正氣浩然,不畏鬼神,如有慚愧心,恐懼心,則道德未圓滿,功行不足,宜加緊用功,還去冤欠,則鬼神為友,仙佛為伴,三界十方,任我遨遊矣。

總按: 兩個故事雖來自不同文化宗教, 其實道盡了人間的"普世價值" - 人的心中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正信", 而且天地萬物最後都要被燒成灰,我們本是塵土,終歸於塵土和灰,這是對自己應有的認識 , 也是最重要的 "知識"。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點石成金

外國有一部投資學經典, 介紹股神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投資哲學, 中文譯名"點石成金" (The Midas Touch) - 中國也有個「點石成金」的故事,主角正是人人熟知的呂洞賓。

話說呂洞賓少時中進士,一日在小酒館吃飽了飯,小睡片刻,夢中一路仕途享通,官至宰相,一日天子降罪,流放嶺南,一身潦倒,大嘆人生無常,此時夢醒。鍾離祖師在旁道:「人生五十年一彈指,如夢一場!」呂大驚:「先生見吾夢!」於是決定棄舉業學道,跟隨鍾離三載。試其誠,果志心堅定,乃學道奇才,一日,對呂洞賓說:「你修業屆滿,然三千功德、八百行願未成,我傳給你點石成金術,方便救世濟人!」呂謝曰:「太好了!敢問此術有何缺點?」鍾曰:「點石成金後凡石如真金,俗眼難辨,但五百年會變回石頭,不復為金。」呂洞賓說:「那我就不要學這個法術,因為我會害到五百年後的人!」鍾師大喜:「光是你這一分善念,已圓滿三千功德與八百行願,我現在就傳給你點石成金術。」從此,呂洞賓在二十年間道業精進,而且也順利習得奇術備以濟世。一日,呂洞賓在市場見一少年窮困潦倒,於是伸手一指,把地上的石頭變成了金子,送給少年:「你拿去當本金,做點小買賣吧!」少年瞠目結舌,不肯離去. 呂洞賓以為他嫌一塊金子不夠,正打算再變一塊給他,少年說話了:「先生,我不要金子,我想要你的手指頭 !」呂洞賓長嘆一聲:「世人貪慾如此,難度至極!」

以呂洞賓之仙骨奇才,尚需名師指點,再精進二十載才有如此修練; 我輩凡夫俗子,不過數年皮毛之功,卻自以為滿,屢試點石成金奇術 ?豈何異於少年之嫌金愛指 ?一句「我不害五百年後持金人」- 不僅愛眼前世人,也愛未來眾生。我們不只羨慕點石之指,真正寶貴的,是道人的真心與慈悲啊!

或有人問:「要呂仙的手指頭不好嗎? 不要魚,要釣竿不是正確答案嗎 ?」後來再思考:「喔,只給釣竿還是不夠,因為更重要的要學會釣魚!」佛經裡有一句「標月之指」有人問:「月亮在哪 ?」於是答人用手指指向月亮的方向問者看著指頭說:「喔,原來月亮就在你的手上」以某個層次來看,將手指當成月亮,其實已經看不到月亮還來得進階了, 但仍然沒有看到真正的月亮在哪兒。以本文來看:「金」代表的是錢; 「指頭」可類比成魔法棒, 但只有魔法棒,卻無法施展出魔法真正重要的,是施法者的 "真道行".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四時養生之秋季篇 - 七,八,九月

四時養生之秋季篇 - 七,八,九月

立秋

大暑過後,夏去秋來,時序到了立秋。表示酷熱難熬的夏天即將過去,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了。節候語: 「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天氣放晴,必定可以風調雨順過日子,農事不至有旱澇之憂,可以坐待豐收。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日如果聞雷,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 「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農曆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是六月立秋,五穀不熟必至歉收。那是因為農曆有閏月的關係,立秋可在六月或七月。 「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乾河底。」立秋前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起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發生乾旱。

夏季風仍處於鼎盛時期,大部分地區熱量充足,雨量豐沛,農作物處於旺盛生長期。下半月夏季風開始減少,北方偏北地區氣溫開始下降,降水減少。長江中下流一帶及以南地區月平均氣溫在 27~30°C之間,仍可出現赤日炎炎似火燒的酷熱天氣。這時,華南地區晚稻進入插秧大忙季節,江南地區進入返青拔節期。江淮、江漢及西南地區一季稻為開花期。東北一季稻進入灌漿乳熟期。華北、江淮、江漢、江南、新疆地區棉花進入開花、裂鈴期。華北、東北、西北、江淮、江漢、西南等地春玉米已進入灌漿乳熟期,華北等地夏玉米抽雄開花。東北地區大豆開花結莢。西北、東北、內蒙古河套地區春小麥進入成熟收穫期。

立秋期間,氣候將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養護收藏」保養原則,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

處暑

太陽過黃經 150°,天道行西南偏西方。秋季已到,夏天的暑氣漸漸將要消除了。但在此時晴天的下午,也可視為夏的迴光反照,陽曆八月二十三日前後開始,暑氣漸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這時氣溫漸降,雨量漸少。暑始退,伏戊而潛處,但炎熱仍不亞於暑夏,故名為處暑。農諺:【處暑夢卜白露菜。】 【秋老虎,毒如虎。】 「處暑十八盆,天氣自然涼。」這是我國長江流域居民流行的諺語。這時天氣還是炎熱,必須經過十八天到了白露,也就是十八盆冷水洗過之後,天氣才會轉涼。

秋 老 虎 季 節 , 茶 飲 以 滋 補 潤 肺 、 退 火 為 主 , 喝 沙 參 、 薄 荷 等 可 滋 陰 養 氣 的 茶 飲 , 降 低 燥 熱 天 氣 引 起 的 不 適 。 田 宜 民 醫 師 提 醒 , 早 秋 的 天 氣 , 因 氣 溫 仍 高 、 較 乾 燥 , 會 有 口 乾 、 喉 嚨 痛 等 症 狀 , 可 喝 茶 飲 做 為 日 常 保 養 緩 解 不 適 , 提 醒 茶 飲 有 些 較 寒 , 如 有 痛 經 、 腹 瀉 者 選 百 合 、 銀 耳 等 較 溫 潤 的 茶 飲 , 且 1 天 最 多 喝 500 c.c. 為 限 。

白露

太陽過黃經 165°,天道行西偏西南方。這是由炎夏進入秋涼的一個節氣,此時地面上物體,在夜間因熱的輻射,冷卻迅速,當溫度達空氣之露點下時,則與之接觸之熱氣亦冷卻,使空氣中所含水蒸氣成為過飽和狀態,於是部分凝結為水滴而附著地面的花草樹葉上,一顆顆白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節候語: 「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白露過後天氣已經轉涼,人們不要再赤身露體,尤其早晚氣溫下降,如果仍然赤膊的話,就容易著涼生病,這些諺語說出了夏秋交替時節的保身之道。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是我國華北地區的農諺,這話很明確決定該地區播種的時日,易地自有遲早之別,也可見一般農民十分重視節氣。

自然界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踏入秋天這個季節,身體的陽氣開始收斂,陰氣漸長,到了冬天儲藏足夠的營養,準備來年有更旺盛的生長。燥為秋天的主氣,秋屬金,五臟中肺亦屬金,故秋燥容易襲肺而出現乾咳、喉乾及大便乾等,所以飲食上應注意清潤肺燥。

秋分

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一樣。這時候秋天剛過一半,所以叫做秋分。「秋分」的意思有兩個:一是太陽到達黃徑 180度,把一天 24小時晝夜均分,各 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 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節候語: 「秋分只怕雷電閃,冬來米價貴如何。」我們從此節諺可以看出民間對這氣候與收成的測定,是如何的肯定。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這是形容秋天雨愈下天氣就會愈冷。

香港天氣漸轉清涼,間中轉吹乾燥的東北風,皮膚容易乾燥痕癢及受風著涼。「有諸內而形諸外」,人體內部若有疾病,一定反映在人身外表上。中醫認為,肺主皮毛,皮膚問題與肺臟關係最為密切,如果體內肺氣陰兩虛夾外風,便容易引致皮膚失養、腠理(肌肉的紋理)疏鬆;相反,肺氣陰充足則皮毛強壯健康,不易受燥邪侵襲。

少吃燥熱 免傷肺津
「潤膚」之道是少吃燥熱之品,免傷肺津,反之要吃些滋陰潤肺食品,如芝麻、豆漿、雪耳及蜂蜜,如能配合塗搽合適的護膚霜會更佳。除日常適時增減衣物外,亦可服用益氣補肺之品,以增強皮膚的保衛能力,如南瓜、白粥、雞肉及中藥的白朮、淮山、五爪龍等。

寒露

此時已到了深秋的季節,天氣變冷,人們如果在早晚接觸著霧氣及露水,必感寒意沁心,故曰寒露。節候語: 「寒露十月已秋深,田裡種麥要當心。」這是兩句節氣農事歌諺,按照節氣行事並要當心節候的突變。 「十月熱」「秋後熱」或說「秋老虎」。在亞熱帶氣候的台灣,此時偶有出現特殊的氣候,所謂「十月熱」就是「秋後熱」或「秋老虎」。這是秋後反熱的氣候,有時是颱風過後的短暫熱氣,也可說是秋天最好陽光---小陽春。

寒露節氣表示了氣候漸轉冷的意思,此時北方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寒露以後, 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感冒是此時最易流行的疾病,研究認為,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時,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強。當環境氣溫底於15度時,上呼吸道抗病力則下降。此時哮喘會越來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痛患者也較先加重。對於老人來說,很多疾病的發生會危及老年人的生命,最應警惕的是心腦血管病。

心腦血管病高危險人群,或是有病史的患者,要從寒露節氣開始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防寒保暖,氣溫降到0度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好,又要柔軟宽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應當多吃一些熱量高和營養豐富食物,如瘦肉、雞、魚、乳類及豆製品,

3) 少吃油膩食物,禁菸酒,並應保持大便通暢。

4)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5)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身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6) 上洗手間時,應改蹲式為坐式,大便時間不能太長,適當控制時間。

7)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放未然。

節錄自:二十四節氣養生經

霜降

氣溫降至露點,地面上結露,天空中生雲,如果露點在攝氏零度以下,則地面上結霜,所謂「露結為霜」。此時因為太陽偏向南半球,北半球氣候變冷,不時就有結霜現象,故曰霜降。節候語: 「霜前冷、雪後寒。」降霜之前,天氣必定甚冷;降雪之後,天氣亦必甚冷。 「處暑高梁,白露穀,霜降到了拔蘿蔔。」這是山東省收成按照節氣的一句農諺。

七十二候中關於霜降的有“三候”。“初候豺乃祭獸”,是說豺這類動物從霜降開始要為過冬儲備食物﹔“二候草木黃落”,此時節草木枯黃,落葉滿地﹔“三候蟄虫咸俯”,准備冬眠的動物開始藏在洞穴中過冬了。此時節大自然都處在一個向冬天過渡的階段,我們人類也應該把“秋凍”放在一邊,為健康地度過寒冷的冬天做些准備了。秋末時節,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多吃生津潤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蘋果、橄欖、白果、洋蔥、芥菜、蘿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兩側),練練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於我們預防呼吸道疾病。

天氣逐漸變冷,身體局部保暖不當或人體為適應寒冷的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陳代謝等原因,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發病隨之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潰瘍病史的人,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一定要堅持醫生的指導治療,避免服用對胃腸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霜葉紅於二月花”。霜降過后,楓樹、黃櫨樹等樹木在秋霜的撫慰下,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非常壯觀。

p.s. 大家在外出登山、欣賞美景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要保護膝關節,切不可運動過量。膝關節在遇到寒冷刺激時,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老年人運動時,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要盡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萬聖節與中元節

上回提到中元節 (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加之最近經常在電視宣傳的萬聖節/ 哈囉喂,不如看看中西方文化的一些 ”相似”地方...
 
萬聖夜(Halloween)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北美、不列顛群島、澳洲和紐西蘭。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華語地區常錯誤地將萬聖夜當成是萬聖節。

萬聖夜英文稱之「Halloween」,為「All Hallow Eve」的縮寫,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類似於聖誕夜被稱為「Christmas Eve」。「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阿諾卡(Anoka)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起源

不同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和萬聖夜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傳說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不過,諸聖日實際應源自天主教在義大利和高盧的一個隱修會本篤會(Order of Saint Benedict),本篤會會士一向習慣在11月1日的晚課中為亡者誦經,受這傳統所影響,後來教會把11月1日定為諸聖日。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其中美國的萬聖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凱爾特人的薩溫節

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裡,新的一年於11月1日開始,或稱薩溫節(Samhain)。正如比較短的白天象徵新一年的開始,日落亦象徵新一天的開始;所以每年收割的節慶於10月31日晚上開始。不列顛群島的德魯伊教徒會燃點農作物作為祭品,而當他們圍著火堆跳舞時,太陽季節便會完結而薩溫節隨即開始。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死亡之神的獻禮。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發出古怪的聲音,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

11月1日早上,德魯伊把火堆中仍在燃燒的炭燼分給每一家,用來點燃新的廚房火焰。這些火焰是用來讓家裡保持溫暖,並且趕走惡靈。因為此時被認為是一年中連接陰陽世界無形之門開啟,而且兩個世界可能產生相互溝通的時刻。

篝火是節日里的重要節目。村民們把宰牲的牛骨扔到火堆上;據傳「篝火」一詞源自「骨頭火堆」。篝火燃起之後,村民們把其餘的燈火全部熄滅。然後每個家庭用同一個火種莊嚴地點燃自家壁爐,以此作為全村人緊密團結的標誌。至今在愛爾蘭,仍然有數百處篝火在萬聖夜當晚點燃。

新異教徒仍然在萬聖夜舉行Samhain的半夜拜鬼儀式,以及其它的傳統節日活動。

挪威聖靈節(Elven Blót)

在古老傳說(挪威宗教)以及如今的恢復傳統研究(Ásatrú)中提到,萬聖夜當天曾是一個祭獻的節日blót,宰殺牲口祭獻精靈,供奉食物祈神賜福。

一首1020年左右的詩作,Sigvatr Þorðarson的Austrfaravísur (「東方旅行詩(Eastern-journey verses)」) 有此記錄。作者作為一個基督徒, 曾拒絕在瑞典的一家異教徒那裡投宿,因為álfablót(「精靈祭獻」) 正在那兒舉行。但是,有關「álfablót」的內容我們無法獲得更多可靠的資料。不過,像其他獻祭儀式(blót)一樣,有供奉食物這個環節,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也保留了以牲口祭獻精靈的傳統。 從獻祭的日子(靠近秋分)來看,還因為精靈和生育以及祖先有聯繫,我們可以猜測這些祭禮實質是在祭奠祖先,同時祈求人丁興旺。

萬聖節傳統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不過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最近十年,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傳統的慶祝儀式在愛爾蘭幾乎被完全保留。在那裡10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公眾假日,所有學校停課,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舉行期中考試。這個假日通常叫做萬聖節假期。因此愛爾蘭是在萬聖節給學生們放假的唯一一個國家,所以可以自由地慶祝,保留了古老相傳的傳統。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一年四季都要小心護理脾胃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春天護目養肝, 夏季保護心臟, 秋冬注意肺腎, 而一年四季都要小心護理脾胃-

有個故事,說一個書呆子,見財主家門口曬著很多書,他便解開上衣,袒著肚子往哪兒一趟,曬起肚子來了。有人問他:“你這是什麽意思啊?”他說:“他家曬書,我曬曬肚子。因爲這些書都在我肚子裏了。”以前,中國人都以爲讀書是讀到肚子裏去了,遇到有學問的,就說他是“滿腹經綸”,遇到讀了書但不懂事的,就說他“讀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這是無稽之談麽?不是!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邁克•D•格爾森提出了“第二大腦”的概念,他們的研究顯示這個第二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記憶細胞,相對獨立於大腦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還能夠監控胃部活動,並針對外界的環境、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應,比如調節消化速度、調整消化液的分泌等等。於是《紐約時報》很興奮地報道說,人的肚子裏藏著第二個“大腦”,它竟然主宰著人的悲傷情感。

這一發現看起來像是一個突破,殊不知我們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明確地揭示了脾主思、憂思傷脾的奧秘,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就一直認爲腹部有大腦的記憶功能,並且天天挂在嘴邊。五臟六腑都在腹內,保護腹部就是保護我們的五臟六腑。那麽,我們該如何保護它呢?一般人保養腹部,只是將其作爲一個皮囊來保養,比如,加強鍛煉,擴張心肺,飲食有節,厚腸健胃等,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還不圓滿。真正要保護腹部,得像保護大腦那樣去保護。大腦最怕什麽?最怕思慮過度,怕情緒刺激。這樣說來,保護腹部也不能思慮過度,更不能有過多惡劣情緒。憂思傷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後天之本,人的一切機能都要靠它來提供能量。脾一旦虛弱,人體抵抗各種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了。所以《脾胃論》裏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臟”。有一次,一位病人談起她初發病時的情形:當時她在家裏,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在拿起電話的時候她還在興致勃勃地吃著蘋果,電話那頭說,老家母親生病了,可能病得還不輕。就在那一刹那,她嘴裏那還沒嚼完的蘋果怎麽也咽不下去,更別說把那個蘋果給吃完了。最終,那一整天她一口東西都沒吃。此後,在一系列的紛擾中,煩惱糾纏,她就一直沒有過好胃口,從那時起,她的身體一落千丈,各種臟腑的毛病都來了。這樣的事情其實不足爲奇,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親身的體驗。正是因爲她的脾土在憂思中傷了,所以,其他臟腑也就更不堪一擊,如《黃帝內經》所說:喜則心,怒則肝,悲則肺,恐傷腎。接下來隨便再動一點其他惡劣情緒,都會對人造成傷害。而人在這時候也失去了應對事情的優雅風度,變得易怒、易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脾氣不好”。其實,脾氣不好,就是脾出了問題,引起心火、肝火的妄動。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脾氣不好”,並沒有從素質、人格等方面去批評他,而是從醫學的角度指出,這個人容易發怒、容易煩躁,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的,這是很寬容的態度,同時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憂慮那麽多了,關心一下你的脾吧!

我們常說某人“憋了一肚子氣”、“有一肚子委屈”、“有一肚子苦水”等等,都是再指出惡劣情緒在影響我們的第二大腦,提醒人們如何擺平心態,如何去養生。我最喜歡品味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隻言片語,往往,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和中醫、養生聯繫起來了,其間充滿了養生智慧,人人稍加用心,就能品到其中的滋味。中國的語言是最有人文關懷的,真爲自己能生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而自豪啊!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完全成熟了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裏,本該供奉在神殿上的大智慧已經跟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彙得水乳交融了,有如空氣,我們看不見,但時時刻刻都在受它的滋養。

摘自”武國忠醫師新浪博客16-5-2008”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目蓮救母與中元普渡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指的就是道教信仰最高神只「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因此七月十五這天,民間都會祭祀地官大帝,而地官大帝相傳也就是古代賢君大舜,所以民間就以祭祀地官大帝,感謝大地的福佑,作物得以生生不息。 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盂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佈施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盂蘭盆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目蓮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就用神通看到其母親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餓得不成人形,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親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炭火,無法下嚥。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於是便請求佛陀指點,如何營救母親脫離苦海。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結合所有僧侶及眾神的威力,不但可以拯救陷在地獄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海」。 於是目蓮尊者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終於解救自己的母親,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親;在佛教稱為「盂蘭盆」法會。

這種習俗一直傳承下來,於是就成為中元普渡的儀式,那在家家戶戶門前普渡時都會擺設長長的供桌,供桌上擺著很豐盛的祭品,還插著「慶讚中元」的旗子,使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養他們的地方.

其實, 不論任何宗教信仰, "孝" 都要提倡 - 但這個最初提倡孝道的節日演變至今卻令人感到恐怖及不安 ... 不出 (或少出) 夜街, 多留在溫暖的家陪伴家人不是更好嗎???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重讀論語有關"孝"之章節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把“善事父母”看作是道德的根本和核心,看作是一個人的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 《論語》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孝經》中更明確地指出“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中國古代所說的“百善孝為先”、“人之行,莫大於孝”等等,都強調“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認為“孝”在維護人倫關係中具有極重要的作用。

林語堂撰寫《蘇東坡傳》,記載了東坡先生在人生中兩次因為雙親的故去,辭去朝廷的委任在家服孝三年事蹟。 第一次,1057年東坡中進士,考取第二名。 因母親去世,東坡在家服孝三年。 三年之後舉家遷往京都,後出任朝廷地方官。 第二次,1066年,東坡參加科舉考試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因其父蘇轍病故,東坡“丁憂”扶喪歸故里,服孝三年之後,仍就職原來授與的文官。 東坡先生回到京城以後,發現因王安石變法形勢大變,朝野因變法的分歧連他的恩師也在被排擠之列,之後東坡請命赴杭州。

清朝康熙年間一位秀才編寫的《弟子規》中有“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大義是說父母去世之後要守孝三年,期間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 自己的起居生活必須調整改編,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

為什麼中國傳統道德要把“孝”看作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本呢? 孔子對此作了他自己的解釋。 他的弟子宰我,不願對父母守“三年之喪”,孔子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這就是說,父母對子女,不但有著親子的血緣關係,而且在子女生下來之後,差不多3年的時間內,都是在父母的懷抱中長大的。 父母不但養育了子女,而且還用盡心力,對子女進行教育,使子女能成家立業。 既然父母對子女有如此深厚的恩情,為什麼子女不應當加倍予以報答呢? 早在孔子以前的《詩經·寥莪》中,就有這樣的詩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亟”。 這幾句話的大意是說,父母經常撫摸我、喜歡我、養活我、培養我、教育我、看顧我、捨不得我,出門在家都抱著我。 父母的恩情就好比天一樣大,是永遠也報答不盡的。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認為,“孝”是一種從人類的天性中所產生的至高無上的情感,這種情感轉變成一種純潔崇高的道德信念,它是人類的神聖血緣關係的必然結果。

如果一個人連生養、教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報答,都不關心和愛護,又怎能期望他能關心他人、關心國家、報效社會呢?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四時養生之夏季篇

四時養生之夏季篇 (四,五,六月)

立夏

時序到了五月,初春播種的農作物都已長大了。所以這個節令為立夏,其實立夏是告訴我們夏天快要到了,距離真正的夏天還有一段時間。但此時應該已有出現溫暖天氣,且氣溫逐漸回升,大部份農作物才會迅速生長。所謂「天時配合地利」,才算是正常的好節候。

《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為夏三月之始,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中醫理論認為,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對於有心臟病 史者,更要注意生活的調養,以防心臟病發作。 首先,立夏之季,宜開懷情志,悠然自得,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葱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小量,以暢通氣血,避免氣血瘀滯。其次,立夏之後,人體氣血更加外向,出汗開始增多,心跳逐漸加快,所以更要注意調養心臟,不能過度勞累。要多進稀食,也應多喝水,多吃養陰生津之品,如各種瓜果蔬菜。 第三,天熱易心煩,要學會靜養,並避免勞心太過。 第四,心藏神,要養心必先安神,所以睡眠要充足。

小滿

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這是說從小滿開始,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幹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裏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從氣候特徵來看,在小滿節氣到下一個芒種節氣期間,全國各地都是漸次進入了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此時宜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幹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蘗,抓緊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小滿節氣之後人們確實關注氣象問題,它是收穫的前奏,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現的時候。建議人們要有“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小滿過後,雨水多起來,天氣悶熱潮濕,中醫稱之為“濕邪”。 據專家介紹,人體的脾“喜燥惡濕”,受“濕邪”的影響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雨季就會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還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膩或黃膩等,中醫叫做“濕邪中阻”。 因此,小滿養生注意健脾化濕為主。

芒種

芒種的意思,是指這時播種的穀物結實成穗。芒種日過後,夏天悶濕炎熱的梅雨天就要來臨了。俗謂「芒種逢壬便入梅」,就是說芒種過後遇壬日,就入梅雨季了。芒種是反映物候的節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將要收割,「種」就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穀、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有人把「芒種」解釋為「忙種」意思也是相通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到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春爭日,夏爭時」,這「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是江西省諺語,這二十個字,說盡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因為到了夏天氣溫高出我們的體溫,體內的汗液無法發散出來,便容易「中暑」。很容易感到疲倦,凡事都提不起勁,當然顯得懶洋洋的。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這是說如果芒種日下雨,是年五月就會陰雨連綿,無乾土之日,到了六月則連日乾旱,火傘當空,天候炎熱,田埔如火燒,農作物會被陽光曬死。 芒種以後,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即將進入梅雨期。 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如:「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係。

夏至

此時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值夏至。這時北半球上受光最多,一切農作物到了這個時候都成熟到極點,表示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了,所以稱為夏至。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縮短,夜晚慢慢加長。從夏至日起,大地開始吹南風,枝頭發出蟬唱聲,草叢蹦出螳螂來,到處充滿著夏天蓬勃的朝氣。

據古籍記載,夏至與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先得名的兩個節氣。而夏至的習俗並不如其他節氣的多。這天,人們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人們會為孩童秤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九九氣候歌》曾這樣唱道:“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早在古代的夏至日,文武百官一般要放假三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疰(音“住”)夏”則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暑熱和體質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至開始,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食面,一般指的是麵條。北方則主要是打滷面和炸醬面。

《養生論》中曾說道:“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或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儘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在飲食上,夏季氣候較為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濃重,要多吃雜糧,不可過多食用熱性食物如川菜、荔枝等,以免內熱過重。此外,冷食瓜果也應當適可而止,不可過多食用,以免損傷到脾胃。口味濃重的飲食,則容易產生濕熱,激發各類疾病。

小暑

此時已逐漸開始炎熱,但還沒有熱到極點,所以稱為小暑。夏至時太陽直射地球的北回歸線,且陽光射在地球上的時間最長。又因為太陽熱力射向地球上,必須經過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力儲存在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逐漸炎熱,經過小暑,熱度才逐漸昇高。
從農曆小暑至立秋的卅一天時間內俗稱為「伏夏」季節,有初伏、二伏、三伏。人們說,「熱在三伏」,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極旺的時候。按照中醫「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一些冬季常發而以陽虛陰寒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得以好轉,甚至痊愈。這就是中醫稱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附: 2009年的三伏天是7月14日、7月24日、8月13日

「冬病夏治」的三伏貼中醫抗過敏療法風行數年,現在大都知道暑假是治療過敏症的好時機!三伏天的三伏貼中醫抗敏療法屬於預防醫學概念,所謂的「冬病夏治」是利用「熱在三伏」的溫熱氣候,針對體質寒虛的鼻過敏、氣喘、慢性咳嗽病人,施與藥餅穴位敷灸,透過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讓藥物從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進而改善秋冬之際的過敏反應。 三伏貼治療主要是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的原理,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是冬季好發難治的疾病,在三伏天把具有減敏、定喘、化痰止咳功效的藥餅,敷貼在患者背部的穴位,可助長陽氣、減少寒冬發病率。 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可減少腸胃道干擾和延長藥效,適合接受這種療法的病患主要是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氣喘、過敏性鼻炎及反覆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而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也可透過三伏貼改善症狀。每年需要貼三次。 近年來許多醫學研究發現,「三伏天抗過敏療法」可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提升身體免疫功能及降低過敏反應的作用;包括黃柏銘醫師臨床過敏研究,曾利用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來評估三伏貼抗過敏的功效,在超過200名選取病例中,輕度過敏患者的抗過敏效果比較顯著。過敏反應是因IgE所引起,IgE接在肥大細胞(Mast cell)或嗜鹼性白血球(Basophil)表面,當其相對應的特異性過敏原與細胞上的IgE結合,就會發生脫顆粒作用引起組織氨或其他物質的釋放,造成過敏反應,一般所謂的過敏反應包括打噴嚏、鼻塞、喘鳴、氣喘等等症狀。IgE升高相關的常見疾病有過敏性哮喘、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等等,一般認為大于333 IU/ml(成人血清)時為異常,另外IgG4則在過敏免疫反應上扮演一個角色,IgG4 的功用是鉗制着 IgE,免得它過份活躍而造成不必要的過敏發炎反應。

然而,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使用三伏貼 - 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及短時間敷貼會大量起泡的病患和有發燒、咽喉發炎者,均不適合三伏貼療法。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詳情可向中醫師查詢)


大暑

天氣到了此時,炎熱已經達到極點,所以稱為大暑.

節候語: 「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這是台灣的諺語,意謂夏天午後雷陣雨時,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來。相反的,如果閃在西方,雨勢很快就會跟上來,要想逃避都來不及。大暑是夏季氣溫最高的一天,日曬後容 易出現頭昏、口乾、肌肉痠痛等 , 所以最好在大暑前後 1 星期喝涼補的茶飲消暑 。 平時除了減少高溫日曬的機會外, 特別在大暑這天氣溫最高的時候,不要長時間從事戶外活動,以避免中暑 。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10 大健康生活方式

綜合一些中西方有關保健養生專著, 得出一個行動綱領 (Healthy Lifestyle)

10 大健康生活方式:

1 少食肉:大量食用各類肉及其製品,會加重某些疾病或誘發某些疾病,應當葷素搭配;

2 曬太陽:平常接受陽光的適當照射,有助身體儲存大量的維生素 D - 有益牙齒與骨骼的健康;

3 雨中行:冒著霏霏細雨逛街或散步,綿綿細雨可洗滌塵埃,凈化空氣,增加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有益肺與大腦的保健;

4 常唱歌:經常唱歌,有益健康長壽;

5 飯後息:飯後稍作休息或卧床片刻,再去散步或做其他事情,更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胃腸保養和肝臟功能的養護;

6 挺起胸:抬頭挺胸,不僅令人有氣質、看上去年輕而精力充沛,而且抬頭有助於減輕骨疼,挺胸會減少脊椎的負荷;

7 靜坐思:忙中偷閑,靜下心來,每日靜坐冥思1至2次,每次30分鐘左右,排除雜念放鬆身心,有助於解除神經性頭痛,降血壓;

8 天倫樂:業餘時光,夫妻共訴衷腸,爺孫 (父子) 共同游戲等,共享天倫之樂,實為健康之舉;

9 步當車:以步當車可以防止骨骼退化,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還有利於新陳代謝,有利於減肥;

10行善事:助人為樂,幫人之困,濟人之危,可侃心情舒暢,獲得一種難以言喻的心理滿足,這有助於強化人的免疫系統,調節身心“合二為一”,有利於健康長壽。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真正的幸福

甚麼是幸福?

不少人經常會問的題目, 由細到大思考無數次, 依然沒有答案 ...

美國一項調查發現, 人們認為真正的幸福不是世俗眼中的財富, 而是 "精神上的滿足".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個性研究>>雜誌發表研究報告, 指他們對150名大學畢業生作跟蹤調查, 對他們的人生目標和幸福指數作出評估. 評估工作分別在被調查者大學畢業一年後和首次評估一年後展開.

研究發現, 受調查者中, 很多名利雙收的人不僅不感到幸福, 反而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而真正感到幸福的人是那些實現了 "自我價值" 的人.

何謂"自我價值"? 研究人員定義為

1 重視個人能力培養;
2 擁有親情和友情;
3 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

生命的意義不是對某事之追求, 而是如何對待其他人;

還要追求的話, 應是"幸福" - 那就是追求 "實現自我價值" !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天隱子養生書

找到一篇道家養生著作, 對現代人特別是第四,五,六諸章, 尤具指示作用-

天隱子養生書

唐.司馬承禎

序 

神仙之道,以長生為本;長生之要,以養氣為根。夫氣受之於天地,和之於陰陽。陰陽神靈,謂之心主;晝夜寤寐,謂之魂魄。是故人之身,大率不遠乎神仙之道矣。天隱子,吾不知其何許人,著書八篇,包括秘妙,殆非人間所能力學者也。觀夫修煉形氣,養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於莊叟,長生久視,無出是書。承禎服習道風,惜乎世人,夭促真壽,思欲傳之同志,使簡易而行信哉。自伯陽以來,惟天隱子而已。唐司馬承禎謹序

神仙第一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污;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情之邪也;風、寒、暑、濕、饑、飽、勞、佚八者,氣之邪也,去此邪,仙道近矣。

易簡第二

《易》曰“天地之道易簡”者,何也?天隱子曰:天地在我首之上、足之下,開目盡見,無假繁巧而言,故曰易簡。易簡者,神仙之謂也。然則以何道求之?曰:無求不能知,無道不能成。凡學神仙,先知易簡。苟言涉奇詭,適足使人執迷無所歸本,此非吾學也。

漸門第三

《易》有漸卦,老氏有漸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故設漸門。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何謂齋戒?曰:澡身虛心。何謂安處?曰:深居靜室。何謂存想?曰:收心復性。何謂坐忘?曰:遺形忘我。何謂神解?曰:萬法通神。故習此五者,曰五漸之門。先了一,則漸次至二;了二,則漸次至三;了三,則漸次至四;了四,則漸次至五,神仙成矣。

齋戒第四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盛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夫人稟五行之氣,而食五行之物,而實自胞胎有形也。呼吸精血,豈可去食而求其長生!但世人不知休糧服氣,道家權宜,非永絕粒食之謂也。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淨之務,戒乃節身之稱。有饑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安處第五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摑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則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傷於明暗,則病疾生焉。此所以居處之室,必使之能向天地之氣。若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豈不傷哉!修養之漸,倘不法此,非安處之道。故曰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取其內映,太暗則卷簾以通其外曜。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明暗尚然,況太多事慮,太多情欲,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存想第六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視。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坐忘第七

坐忘者,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神解第八

齋戒謂之信解,安處謂之閒解,存想謂之慧解,坐忘謂之定解,信、定、閒、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入四真如,歸於無為。故天隱子生乎易中,死乎易中,動因萬物,靜因萬物,邪由一性,貞由一性,是以生死動靜邪貞,吾皆以神而解之。在人謂之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故神仙之道,同歸一門。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十二時辰養生法

十二時辰養生法

子時
膽經當令子時是指夜裏11點到次日淩晨1點,這個時候是膽經當令。“當令”就是當班的意思。生活當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後,8、9點鍾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所以現在很多人習慣11點以後開始工作。還有的人到了夜裏11點總想吃點東西,在屋子裏找點食,這是爲什麽呢?這是因爲這個時候恰恰是陽氣開始生發了,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好在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的把這點生機給養起來,人的睡眠與人的壽命有很大關係,所以睡覺就是在養陽氣。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裏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於膽”。取決於膽的生發,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

丑時
肝經當令丑時是指淩晨1點到3點,這個時候是肝經當令。這個時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則你的肝就養不起來。在這個時候陽氣生發起來,而這個時候叫丑時,丑時是什麽樣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這個時候陽氣雖然生發起來,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斂,有所控制,就是說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養好肝血,1點到3點要睡好。

寅時
肺經當令寅時是指淩晨3點到5點,肺經當令。這個時間是人從靜變爲動的開始,是轉化的過程,這就需要有一個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時候應該是3點到5點,這個時候恰恰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心臟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鍛煉,有心臟病的人一定要晚點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張早上鍛煉。晚上是一片陰霾之氣,你可以活躍一下。而早晨是陽氣生發的時候,你就順其生發好了。

卯時
大腸經當令卯時是指早晨5點到7點,這個時候是大腸經當令。這個時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門開了,五點醒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這個時候代表地戶開,也就是肛門要開,所以要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中醫認爲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足了才有大便。

辰時
胃經當令辰時是指早晨7點到9點,這個時候是胃經當令。胃經是人體正面很長的一條經脈,胃疼是胃經的問題,其實膝蓋疼也是胃病,腳面疼也是屬於胃經病,這些地方都是胃經循行路線。這時候吃早飯,就是要補充營養。這個時候是天地陽氣最旺的時候,所以說吃早飯是最容易消化的時候。早飯吃多了是不會發胖的。因爲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飯就如同“春雨貴如油”一樣金貴。

巳時
脾經當令巳時是指上午9點到11點,這個時候是脾經當令。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我們的胃就像一口鍋,吃了飯怎麽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裏的東西一點點消化掉。脾是什麽呢?脾字的右邊是一個卑,就像古代的一個燒火的丫頭,在旁邊加點柴,扇點風什麽的。在五臟六腑裏,脾就像個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們五臟六腑這個大宅門就都不舒服了,就會得所謂的富貴病,比如說糖尿病什麽的。如果人體出現消瘦、流口水、濕腫等問題,都屬於脾病。

午時
心經當令午時是指中午11點到13點,這個時候是心經當令。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人體也要注重這種天地之氣的轉換點。對於普通人來說,睡子午覺最爲重要,夜裏11點睡覺和中午吃完飯以後睡覺,睡不著閉一會兒眼睛都有好處。因爲天地之氣在這個時間段轉換,轉換的時候我們別攪動它,你沒那麽大的能量去干擾天地之氣,那麽怎麽辦呢?歇著,以不變應萬變。這個時候一定要睡一會兒,對身體有好處。

未時
小腸經當令未時是指下午13點到15點,這個時候是小腸經當令。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午飯要吃好,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心和小腸相表裏。表就是陽,裏就是陰。陽出了問題,陰也會出問題,反之同樣。心臟病在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經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兩點多鍾就會胸悶心慌,可到醫院又查不出心臟有什麽問題。因爲小腸屬於陽,是外邊。外邊敏感的地方出了問題,裏邊的心臟肯定也會出現問題。

申時
膀胱經當令申時是指下午15點到17點,這個時候是膀胱經當令。膀胱經從足後跟沿著後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比如說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經的問題,而且是陽虛,是太陽經虛的相。後腦疼也是膀胱經的問題,而且記憶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經有關的,主要是陽氣上不來,上面的氣血不夠,所以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的現象。如果這個時候特別犯困,就是陽虛的毛病。

酉時
腎經當令酉時是指17點到19點,這個時候是腎經當令。腎主藏精。什麽是精?人的精,就像家裏的“錢”,什麽都可以買,什麽都可以變現。人體細胞組織哪裡出現問題,“精”就會變成它或幫助它。精是人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當你需要什麽的時候,把精調出來就可以得到這個東西。比如你缺紅細胞,精就會變現出紅細胞。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元氣藏於腎,元氣是我們天生帶來的,也就是所謂“人活一口氣”。這個元氣藏在哪里?它藏於腎。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齡階段都講究補腎,而身體自有一套系統,經脈要是不通暢的話,吃多少補品都沒用,補不進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腎精足的一個表現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會志向不高遠,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遠。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腎精。

戌時
心包經當令戌時是指晚上19點到21點,這個時候是心包經當令。心包是心臟外膜組織,主要是保護心肌正常工作的,人應在這時準備入睡或進入淺睡眠狀態。心是不受邪的,那麽誰來受邪呢?心包來受邪。很多人出現心臟的毛病都可以歸納爲心包經的病。如果你心臟跳得特別厲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後毛病就沿著心包經一直走下去。中醫治病的原則就是從臟走到腑,所以當你懂得經脈就可以治療這類病。心包經又主喜樂。所以人體在這個時候應該去有些娛樂。

亥時
三焦經當令亥時是指晚上21點到23點,這個時候是三焦經當令。三焦指連綴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三焦一定要通暢,不通則生病。亥時的屬相是豬,豬吃飽了哼哼唧唧就睡。所以在亥時我們就要休息了,讓身體和靈魂都沉浸在溫暖的黑暗中,讓生命和身體在休息中得以輪回。

四時養生之春季篇

四時 (24節氣) 養生之春季篇: 正,二,三月


立春: 宜吃“升發”食物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气,標志著寒冷的冬天即將過去,溫暖的春天已經到來。中醫認為,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以順應天時。所以,在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春季屬于陽气開始升發的特點,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傳統飲食養生學認為,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蔬菜有:油菜、香菜、韭菜、洋蔥、芥菜、白蘿卜、辣椒、生姜、蔥、大蒜、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洋白菜、芹菜、菠菜、薺菜、茴香菜、黃花菜、蕹菜、蕨菜、萵苣、茭白、竹筍、黃瓜、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具有酸收性質的蔬菜有:馬齒莧、西紅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烏梅等。《明宮史· 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至今在我國仍有所謂“咬春”的習俗,所不同的是北方吃蘿卜,南方吃生菜。

雨水

「春東風,雨祖宗。」這話是說春天如果吹東風,必有大雨且為時甚久。 「春南夏北,無水磨墨。」這是說春天吹南風,夏天吹北風,都是無雨的現象。 「春無三日晴。」「春天多雨氣。」「春雨綿綿。」這三句都是說春天是多雨的季節,所以這個節氣叫做「雨水」,確是名實相符。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篇中我著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的重要性。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係中,五行中的土對應于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

驚蟄

不論害蟲益蟲全部復甦,古人為了防害蟲便有兩項含有衛生意義的習俗,一是聽到第一聲音春雷響時,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俗信這樣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侵襲;一是驚蟄日要取石灰灑在門限外,如此可以使蟲蟻整年不敢上門。 驚蟄前後的民間節慶,有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土地公是從古代的「社」神演變而來。台灣的工商界將土地神(福德正神)奉為財神,除了正月之外,每月初二、十六皆備牲醴祭拜,俗稱「做牙」,二月初二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祭儀特別隆重。頭牙請客有一種特製的食品名為「潤餅」,又稱「春餅」或「春捲」,以烤熟的薄麵皮包裹切成細絲的肉類和蔬菜,如豆芽、豆干絲、蘿蔔絲、蒜青以及花生粉等。吃春餅含有祈求「年年春」的意義在內。

春分

春天過了一半,也就是從立春到立夏九十天,剛好過了一半。這一天的太陽自南向北通過黃道和赤道相交一點,這點稱為春分點。也可說這一天的太陽是在赤道的正上方,從正東昇起,落於正西,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一樣。所以這個節氣,在天文上是頗受重視的。
春分對人體而言,其重要意義僅次於夏至、冬至,對健康有較大的影響。此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相對的高峰期,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誘發高血壓、心臟病及月經失調,這也是此節氣的多發病,同時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發時間,所以避免情緒的波動,調攝情志頗為重要。人們應該應春季生機盎然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強調情志,如郊游晨運、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嬉戲玩樂,將一切煩惱置之度外,迎風順氣、隨風送憂。
本節氣的飲食調養非常關鍵,總的原則是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如吃寒性食物,則佐以溫熱之品;如服益陽之品,則配以滋陰之物,以達陰陽平衡,禁忌偏熱、偏寒的食物。如吃寒性食物佐以溫熱散寒的蔥、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宜配滋陰的蛋類。這段時期宜吃春筍,其具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的功效。宜食之物還有芝麻、花生、赤小豆、蚌肉、芫茜、萵筍、淮山、蘋果、橘子、櫻桃等。養生湯有川芎白芷/ 魚頭、白木耳紅棗煲豬瘦肉、生麥芽淮山煲牛肚等。古代著名的醫家張志聰在《素問集注》里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根而培養之。」這應是春分節氣的養生準則。

清明

清明在農曆的三月,相當於西曆的4月5日左右。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清明"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若作為節日,則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除祭祖掃墓外,民間還有春遊、踏青、植樹和插柳等習俗,至今仍為民間所重視,並寓以新的內容。
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穀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青糰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糰,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吃青糰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寒食節的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或106天,在南北朝以前曾是隆重的節日。寒食節的來由,據說一是承繼了上古時代周代仲春之末,由警告人民小心火燭,演變成禁火的習俗;二是說祭奠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重臣介子推,因他遭火焚而死,晉文公乃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並得事先準備好食物,在禁火期間吃這種冷食物,即所謂"寒食",此後習俗相沿便發展成為寒食節了。 因北方地區初春之時仍相當寒冷,歷史上寒食禁火的時間有的更長達一個月之久,古時老小病弱者多不堪寒食,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故歷史上提倡禁絕寒食的也不乏其人,如三國時代的曹操和北魏孝文帝等,寒食節亦於唐以後逐漸式微。

谷雨

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度以上。谷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采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家裡忙著制茶,飄香四溢的茶香瀰漫著山野村莊。谷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谷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谷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谷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谷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尤其對患有上述病症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

2009年1月29日 星期四

談談五福臨門

五福臨門中的五福源自《書經‧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然而由於避諱,東漢桓譚於《新論‧辨惑第十三》中把“考終命”更改,把五福改爲:“壽、富、貴、安樂、子孫衆多。”

五福壽:即壽數、長壽;富:指富貴;康寧:身體健康,一生無病無痛;攸好德:愛好、喜愛德行;“攸”字又作“修”字,即修養美好的德行;考終命:不會遭遇天災橫禍,能得善終,安詳離世。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

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裏沒有挂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一分開可就不美妙了。比方說,有的人雖然長壽而沒有福氣,有的人長命百歲而貧賤度日,有的人富貴而短命,有的人富貴而健康情況不佳,有的人爲貧賤而煩惱,有的人雖然富貴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滿足於過貧賤悠閒的生活,有的人貧賤而善終,有的人富貴長命而最後卻遭橫禍不得好死... ... 人生境遇多得不勝枚舉。只有五福全部臨門才是十全十美的,其餘的各種情況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著生性仁善、寬厚寧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因爲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隨時佈施行善,廣積陰德,才可以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粥之歌和基本養生法

粥之歌

若要不失眠 煮粥加白蓮
要想皮膚好 米粥煮紅棗
氣短體虛弱 煮粥加山藥 (=淮山)
治理血小板 花生衣煮粥
心虛氣不足 桂圓煨米粥
要治口臭症 荔枝能除根
清退高熱症 煮粥加蘆根
血壓高頭暈 胡蘿蔔最靈
要補肝功好 枸杞煮粥好
口渴心煩躁 粥加彌猴桃 (=奇異果)
防治腳氣病 眉豆煮粥飲
腸胃緩瀉症 胡桃米粥燉
頭暈多汗症 煮粥加薏仁
便秘補中氣 藕粥很相宜
若要雙目明 粥中加旱芹 (=香芹)
夏令防中暑 荷葉同粥煮

p.s. 日前度過一百一十一歲生辰、四代同堂的葉英婆婆長壽之道,很值得大家借鏡和學習。漫長人生路上,葉英婆婆見盡風浪,經歷過朝代更迭,也飽經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煎熬。一九五九年由內地來港定居後,她以穿膠花、剪線頭維持家計。葉婆婆的丈夫在六十年代辭世後,她和獨子堅強面對。當葉婆婆年屆八十多歲時仍堅持要做散工,不容許自己躲懶,努力向長命百歲的目標邁進。

婆婆的求生意志很強, 飲食健康,信奉多菜少肉主義,堅持每天吃飯,而且十分貪靚,多年來都不容許自己發胖,加上心境開朗,喜歡說笑逗孫子,相信就是婆婆長壽的原因。

"多菜少肉, 每日一飯一粥, 心境開朗, 堅持定期運動" - 基本養生法, 就是這麼簡單,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