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一年四季都要小心護理脾胃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春天護目養肝, 夏季保護心臟, 秋冬注意肺腎, 而一年四季都要小心護理脾胃-

有個故事,說一個書呆子,見財主家門口曬著很多書,他便解開上衣,袒著肚子往哪兒一趟,曬起肚子來了。有人問他:“你這是什麽意思啊?”他說:“他家曬書,我曬曬肚子。因爲這些書都在我肚子裏了。”以前,中國人都以爲讀書是讀到肚子裏去了,遇到有學問的,就說他是“滿腹經綸”,遇到讀了書但不懂事的,就說他“讀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這是無稽之談麽?不是!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邁克•D•格爾森提出了“第二大腦”的概念,他們的研究顯示這個第二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記憶細胞,相對獨立於大腦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還能夠監控胃部活動,並針對外界的環境、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應,比如調節消化速度、調整消化液的分泌等等。於是《紐約時報》很興奮地報道說,人的肚子裏藏著第二個“大腦”,它竟然主宰著人的悲傷情感。

這一發現看起來像是一個突破,殊不知我們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明確地揭示了脾主思、憂思傷脾的奧秘,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就一直認爲腹部有大腦的記憶功能,並且天天挂在嘴邊。五臟六腑都在腹內,保護腹部就是保護我們的五臟六腑。那麽,我們該如何保護它呢?一般人保養腹部,只是將其作爲一個皮囊來保養,比如,加強鍛煉,擴張心肺,飲食有節,厚腸健胃等,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還不圓滿。真正要保護腹部,得像保護大腦那樣去保護。大腦最怕什麽?最怕思慮過度,怕情緒刺激。這樣說來,保護腹部也不能思慮過度,更不能有過多惡劣情緒。憂思傷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後天之本,人的一切機能都要靠它來提供能量。脾一旦虛弱,人體抵抗各種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了。所以《脾胃論》裏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臟”。有一次,一位病人談起她初發病時的情形:當時她在家裏,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在拿起電話的時候她還在興致勃勃地吃著蘋果,電話那頭說,老家母親生病了,可能病得還不輕。就在那一刹那,她嘴裏那還沒嚼完的蘋果怎麽也咽不下去,更別說把那個蘋果給吃完了。最終,那一整天她一口東西都沒吃。此後,在一系列的紛擾中,煩惱糾纏,她就一直沒有過好胃口,從那時起,她的身體一落千丈,各種臟腑的毛病都來了。這樣的事情其實不足爲奇,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親身的體驗。正是因爲她的脾土在憂思中傷了,所以,其他臟腑也就更不堪一擊,如《黃帝內經》所說:喜則心,怒則肝,悲則肺,恐傷腎。接下來隨便再動一點其他惡劣情緒,都會對人造成傷害。而人在這時候也失去了應對事情的優雅風度,變得易怒、易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脾氣不好”。其實,脾氣不好,就是脾出了問題,引起心火、肝火的妄動。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脾氣不好”,並沒有從素質、人格等方面去批評他,而是從醫學的角度指出,這個人容易發怒、容易煩躁,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的,這是很寬容的態度,同時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憂慮那麽多了,關心一下你的脾吧!

我們常說某人“憋了一肚子氣”、“有一肚子委屈”、“有一肚子苦水”等等,都是再指出惡劣情緒在影響我們的第二大腦,提醒人們如何擺平心態,如何去養生。我最喜歡品味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隻言片語,往往,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和中醫、養生聯繫起來了,其間充滿了養生智慧,人人稍加用心,就能品到其中的滋味。中國的語言是最有人文關懷的,真爲自己能生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而自豪啊!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完全成熟了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裏,本該供奉在神殿上的大智慧已經跟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彙得水乳交融了,有如空氣,我們看不見,但時時刻刻都在受它的滋養。

摘自”武國忠醫師新浪博客16-5-200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