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養生之夏季篇 (四,五,六月)
立夏
時序到了五月,初春播種的農作物都已長大了。所以這個節令為立夏,其實立夏是告訴我們夏天快要到了,距離真正的夏天還有一段時間。但此時應該已有出現溫暖天氣,且氣溫逐漸回升,大部份農作物才會迅速生長。所謂「天時配合地利」,才算是正常的好節候。
《內經》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為夏三月之始,天氣漸熱,植物繁盛,此季節有利於心臟的生理活動。中醫理論認為,心通於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對於有心臟病 史者,更要注意生活的調養,以防心臟病發作。 首先,立夏之季,宜開懷情志,悠然自得,切忌暴喜傷心。清晨可食葱頭少許,晚飯宜飲紅酒小量,以暢通氣血,避免氣血瘀滯。其次,立夏之後,人體氣血更加外向,出汗開始增多,心跳逐漸加快,所以更要注意調養心臟,不能過度勞累。要多進稀食,也應多喝水,多吃養陰生津之品,如各種瓜果蔬菜。 第三,天熱易心煩,要學會靜養,並避免勞心太過。 第四,心藏神,要養心必先安神,所以睡眠要充足。
小滿
含義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大約每年公曆5月21日這天為小滿。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這是說從小滿開始,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幹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裏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從氣候特徵來看,在小滿節氣到下一個芒種節氣期間,全國各地都是漸次進入了夏季,南北溫差進一步縮小,降水進一步增多。此時宜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幹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蘗,抓緊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小滿節氣之後人們確實關注氣象問題,它是收穫的前奏,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現的時候。建議人們要有“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從增強機體的正氣和防止病邪的侵害這兩方面入手。
小滿過後,雨水多起來,天氣悶熱潮濕,中醫稱之為“濕邪”。 據專家介紹,人體的脾“喜燥惡濕”,受“濕邪”的影響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雨季就會有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減退的症狀,還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膩或黃膩等,中醫叫做“濕邪中阻”。 因此,小滿養生注意健脾化濕為主。
芒種
芒種的意思,是指這時播種的穀物結實成穗。芒種日過後,夏天悶濕炎熱的梅雨天就要來臨了。俗謂「芒種逢壬便入梅」,就是說芒種過後遇壬日,就入梅雨季了。芒種是反映物候的節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將要收割,「種」就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穀、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有人把「芒種」解釋為「忙種」意思也是相通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到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春爭日,夏爭時」,這「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這是江西省諺語,這二十個字,說盡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因為到了夏天氣溫高出我們的體溫,體內的汗液無法發散出來,便容易「中暑」。很容易感到疲倦,凡事都提不起勁,當然顯得懶洋洋的。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這是說如果芒種日下雨,是年五月就會陰雨連綿,無乾土之日,到了六月則連日乾旱,火傘當空,天候炎熱,田埔如火燒,農作物會被陽光曬死。 芒種以後,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即將進入梅雨期。 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如:「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係。
夏至
此時太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正值夏至。這時北半球上受光最多,一切農作物到了這個時候都成熟到極點,表示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了,所以稱為夏至。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縮短,夜晚慢慢加長。從夏至日起,大地開始吹南風,枝頭發出蟬唱聲,草叢蹦出螳螂來,到處充滿著夏天蓬勃的朝氣。
據古籍記載,夏至與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先得名的兩個節氣。而夏至的習俗並不如其他節氣的多。這天,人們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人們會為孩童秤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九九氣候歌》曾這樣唱道:“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沐浴;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早在古代的夏至日,文武百官一般要放假三天,回家與親人團聚暢飲,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疰(音“住”)夏”則是一種季節性病症,主要源於暑熱和體質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至開始,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夏至食面,一般指的是麵條。北方則主要是打滷面和炸醬面。
《養生論》中曾說道:“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或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意念中存想心中有冰雪,便不會感到天氣極其炎熱了。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變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儘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 在飲食上,夏季氣候較為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濃重,要多吃雜糧,不可過多食用熱性食物如川菜、荔枝等,以免內熱過重。此外,冷食瓜果也應當適可而止,不可過多食用,以免損傷到脾胃。口味濃重的飲食,則容易產生濕熱,激發各類疾病。
小暑
此時已逐漸開始炎熱,但還沒有熱到極點,所以稱為小暑。夏至時太陽直射地球的北回歸線,且陽光射在地球上的時間最長。又因為太陽熱力射向地球上,必須經過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力儲存在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逐漸炎熱,經過小暑,熱度才逐漸昇高。
從農曆小暑至立秋的卅一天時間內俗稱為「伏夏」季節,有初伏、二伏、三伏。人們說,「熱在三伏」,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極旺的時候。按照中醫「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一些冬季常發而以陽虛陰寒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得以好轉,甚至痊愈。這就是中醫稱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附: 2009年的三伏天是7月14日、7月24日、8月13日
「冬病夏治」的三伏貼中醫抗過敏療法風行數年,現在大都知道暑假是治療過敏症的好時機!三伏天的三伏貼中醫抗敏療法屬於預防醫學概念,所謂的「冬病夏治」是利用「熱在三伏」的溫熱氣候,針對體質寒虛的鼻過敏、氣喘、慢性咳嗽病人,施與藥餅穴位敷灸,透過辛溫、溫陽、逐痰、祛寒的中藥,讓藥物從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經由經絡氣血直達病處,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進而改善秋冬之際的過敏反應。 三伏貼治療主要是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的原理,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嗽是冬季好發難治的疾病,在三伏天把具有減敏、定喘、化痰止咳功效的藥餅,敷貼在患者背部的穴位,可助長陽氣、減少寒冬發病率。 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可減少腸胃道干擾和延長藥效,適合接受這種療法的病患主要是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氣喘、過敏性鼻炎及反覆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小朋友,而成人哮喘、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疾病,也可透過三伏貼改善症狀。每年需要貼三次。 近年來許多醫學研究發現,「三伏天抗過敏療法」可增加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提升身體免疫功能及降低過敏反應的作用;包括黃柏銘醫師臨床過敏研究,曾利用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來評估三伏貼抗過敏的功效,在超過200名選取病例中,輕度過敏患者的抗過敏效果比較顯著。過敏反應是因IgE所引起,IgE接在肥大細胞(Mast cell)或嗜鹼性白血球(Basophil)表面,當其相對應的特異性過敏原與細胞上的IgE結合,就會發生脫顆粒作用引起組織氨或其他物質的釋放,造成過敏反應,一般所謂的過敏反應包括打噴嚏、鼻塞、喘鳴、氣喘等等症狀。IgE升高相關的常見疾病有過敏性哮喘、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等等,一般認為大于333 IU/ml(成人血清)時為異常,另外IgG4則在過敏免疫反應上扮演一個角色,IgG4 的功用是鉗制着 IgE,免得它過份活躍而造成不必要的過敏發炎反應。
然而,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使用三伏貼 - 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及短時間敷貼會大量起泡的病患和有發燒、咽喉發炎者,均不適合三伏貼療法。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詳情可向中醫師查詢)
大暑
天氣到了此時,炎熱已經達到極點,所以稱為大暑.
節候語: 「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這是台灣的諺語,意謂夏天午後雷陣雨時,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來。相反的,如果閃在西方,雨勢很快就會跟上來,要想逃避都來不及。大暑是夏季氣溫最高的一天,日曬後容 易出現頭昏、口乾、肌肉痠痛等 , 所以最好在大暑前後 1 星期喝涼補的茶飲消暑 。 平時除了減少高溫日曬的機會外, 特別在大暑這天氣溫最高的時候,不要長時間從事戶外活動,以避免中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