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虎豹別墅與18層地獄


臨近農曆七月, 加上年初(據說8月出續集) 一部韓國奇幻電影 (描述在火場總是奮不顧身、英勇救人的消防員在一場救災行動中為了搶救一名小女孩而意外身亡,死後在三名陰間使者的引領護送下,前往陰間接受7大地獄審判的故事) 賣座 : 介紹一下自己兒時想起還有點驚的"十八層地獄"(座落虎豹別墅) ~

虎豹別墅樓高4層,連同花園佔地共2,000平方米。大宅正門屬月洞門,可將私人花園及原有的萬金油花園的翠綠景致引入室內,地下為客廳、飯廳、閱讀室、遊戲室及音樂室,客廳設計具濃厚中國色彩,採用飛簷作壁飾,配有姜太公釣魚及八仙過海的圖畫,飯廳則以天花的金箔十字裝飾最矚目,飯廳與位於地庫的廚房之間隱藏傳菜秘道,在當年更屬先進設計。各房間設計不盡同,由於相鄰的萬金油花園當年開放予公眾享用,基於保安理由個別房間加有鐵閘。據說頂層閣樓則有一間玻璃天台屋,原先放有祭神擺設,用作宗教用途的。

這個由東南亞華僑, 客家商人胡文虎 OBE 在1935年, 耗鉅資1,600萬港元建造的私人別墅,原本佔地約53.4公頃(533,600平方米)- 胡文虎先生本人及其家屬亦居住在這裡,依山而建紅牆綠瓦的宮殿式房屋,中國園林建築帶有很強的南洋色彩。它以「虎塔」及「18層地獄」最為聞名。7層的白色六角「虎塔」高44米,曾是香港島上唯一的中國式塔樓。而「18層地獄」是壁上的浮雕,有落油鑊、勾脷筋等場景,道出了警惡勸善的故事。

查十八層地獄是中國人從古印度婆羅門教與佛教吸收過來的觀念,繼而演變為道教與中國民間信仰。

佛經《十八泥犁經》便載有十八地獄的描述,但非一層層的十八層,而是地底八火獄和天際十寒獄。其後的《梁書》有一載,胡人劉薩何暴病而死,經十日復甦,自稱遊歷了十八地獄。由此觀之,十八地獄的信仰到南朝蕭梁時期早已盛傳中國民間。

中國民間信仰吸收佛教的地獄觀念後,產生了常見的「十八層地獄」說法,但十八層地獄詳細所指,卻眾說紛紜,各家所說不同。在明清時期,隨白話小說創作的發展,文學作品當中出現的「十八層地獄」與佛經當中的「十八地獄」已有很大不同,越來越表現出本土化的特點,由十殿閻君管理。

我們看看《十殿閻君圖說》的描述 -

十殿閻君分別管理孤獨地獄(並非地獄之中,可能在河畔、山頂、曠野,隨著死者業報,臨時出現的地獄)、近邊地獄(地獄門邊附設的小地獄)、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共計十八地獄。此地獄說法,被印順法師認可 (SOURCES: wikipedia)。

1 一殿 秦廣王
祭祀時機頭七(下同) / 姓蔣,傳說是東漢的蔣子文,二月初一日誕辰(一說為二月初二日),在三途川上的奈何橋前派無常鬼引領鬼魂至此殿,專司業鏡,照明善惡,使人在此殿服罪,如果行善遠超過惡業的,就直接送他至十殿,繼續輪迴,或者投生門閥,或者升天享福。如果是一般人,就解送二殿繼續審理。

2 二殿 楚江王
二七 / 姓厲,或作「歷」,三月初一日誕辰,專司「活大地獄」、「具皰地獄」。

3 三殿 宋帝王
三七 / 姓余,二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黑繩大地獄」、「皰裂地獄」。

4 四殿 五官王
四七 / 姓呂, 二月十八日誕辰,專司合大地獄、「緊牙地獄」。

5 五殿 閻羅天子
五七 / 姓包,傳說是北宋的包拯,正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叫喚大地獄」、「呵聲地獄」,同時也是十王之首,負責總管十八層地獄,即八大地獄、八寒地獄與附設的「近邊地獄」。五殿殿中有望鄉臺,供亡魂眺望家中情況,一解思鄉之苦。

6 六殿 卞城王
六七 / 姓畢,三月初八日誕辰,專司「大叫喚大地獄」、「歎聲地獄」。

7 七殿 泰山王
七七 / 姓董,三月廿七日誕辰,專司「焦熱大地獄」、「青蓮地獄」。

8 八殿 都市王
百日 / 姓黃,四月初一日誕辰,專司「大焦熱大地獄」、「紅蓮地獄」。

9 九殿 平等王
一年 / 姓陸,四月初八日誕辰,專司「阿鼻地獄」、「大紅蓮地獄」、「枉死城」,同時目連尊者受理冤屈申訴後,發予此王重審。

10 十殿 轉輪王
三年 / 姓薛,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區別善惡,核定等級,由孟婆灌醉之後,發往轉世。

據民間勸善書所述,幽冥地府的主宰是「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整個地府包含閻羅十殿,以及地藏、東嶽、酆都三宮,合共十三宮殿;周圍有焰魔山、鐵圍山、熱惱山、滑油山、奈何橋、血污池等各處。「閻羅殿」掌註生死、刑罰與輪迴之權,有十殿閻君統率陰差鬼吏,各司其職,輔佐幽冥教主治理幽冥地界;「地藏宮」是地藏王菩薩的居所,專為陰魂講經說法之處。「東嶽宮」由東嶽大帝管轄,掌管天下神鬼、遊魂幽魄、山精妖怪等十王不能拘束的鬼祟;「酆都宮」(酆都城)由酆都大帝管轄,兼管鐵圍城、枉死城和血污池。有些善書中,還描繪著輔佐地藏菩薩的目連尊者,在地府中有「目連廳」,即目連尊者治事之處,內有陰律司判官崔子玉、查察司判官李玄邃、賞善司判官楊玄感、罰惡司判官韓子通等四大判官。

由於中國民間信仰結合了佛、道教神祇,融合扶鸞的巫覡文化,並常與各種民間故事混為一談,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宗教神明系統。

「閻羅」和「地獄」信仰源自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逐漸融入中國特色。民間相傳地府共有「十殿閻羅」,各居一殿,分轄十八層地獄,但對十八層地獄的說法眾口不一。考「十殿閻羅」之說流傳甚久,具體形成的時間眾說紛紛。

其之一,《佛祖統紀·卷三十三》所載,唐代道明和尚神遊地府,見十王審判亡魂罪業,寤後遂一一敘述;

其之二,《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之中「清泰寺沙門知祐感應地藏記」所載,後晉天福年間,天竺僧人知祐攜《地藏菩薩圖相》及《地藏本願功德經》來到東土,圖相繪有地藏與十王畫像,似是傳自古印度,但十王的名號和形像均為中國古代道服,推斷並不足以採信;

其之三,唐末有署名「成都府大聖慈寺沙門藏川」所述的《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和《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簡稱《預修十王經》和《地藏十王經》)兩部疑偽經,記載十王審判的情況;

其之四,《佛祖統紀·卷四十五》記載,歐陽修早年病苦,夢中見到地府十王,得知齋僧造經可得利益,醒後病癒,遂加禮敬。

隋唐時期以來,民間亦有盛傳忠臣烈士化身為閻羅王的說法,謂「人之正直,死為冥官」;各朝各代閻羅王傳奇不計其數,鼎鼎有名者當屬韓擒虎、寇準、范仲淹、包拯四位名臣。例如《包公案》等各種話本小說中,描述宋代開封府尹包拯是「五殿森羅王」,「夜審陰、日斷陽」,白天在陽間衙門審人,夜晚在陰曹地府判鬼;又說包拯為官,正直不阿,如若鬼魂是受人陷害,便令安排轉世報仇,或者頒布「黑令旗」(相當於復仇的憑證)讓冤魂返回陽世討公道;如若是惡劣的鬼魂,就直接打入地獄受刑。

宋元時期以後,十殿閻羅已經成為中國佛教與道教的共通信仰,佛寺伽藍、道觀宮廟、超拔法會、喪事道場等多有繪製地府十王圖像;佛教有《地藏本願功德經》等經典,道教有《元始天尊說酆都滅罪經》、《太乙救苦拔罪法懺》、《地府十王拔度儀》等典籍,甚至講說十王變文。民間又有《玉曆寶鈔》、《洞冥寶記》、《地獄遊記》、《十殿閻君勸世歌》等書冊流通,具有警世勸善的作用;也有如《十殿閻君圖說》等等。 傳說十王的姓氏分別為蔣、厲(或歷)、余、呂、包、畢、董、黃、陸、薛,民間有傳金陵蔣山山神——蔣子文是一殿秦廣王、大宋名臣包孝肅公——包拯是五殿閻羅王;韓、寇、范三姓不在其上,韓擒虎被認為是目連尊者部下的判官——韓王爺,寇準和范仲淹二人則被認為是酆都的兩位宰相。

至於在香港, 供奉十殿閻王的廟宇包括上環文武廟、筲箕灣城隍廟、油麻地城隍廟、三疊潭城隍廟、廣福義祠和慈雲閣等;虎豹別墅拆卸以前,亦有十殿閻王的雕塑,已經成為歷史!

p.s. 誠然 "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也不驚"! 而且與其恐懼死後受刑, 不如在生時積極行善, 樂於助人!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知足常樂"與五個健康的生活習慣


這個星期有2篇文章值得和大家分享 ~

1

經常有這類報導 -

某球隊得了世界杯決賽周入場券,或球會奪得大賽冠軍,球迷當然開心得上街慶祝,結果在街頭釀成騷亂,防暴警察出動,傷了人 (甚或有人死亡!) - 真是樂極生悲!

「樂」本來是好的,但「樂極」了人會失控,容易出事,「極」和「滿」這兩個字在文學形容裏是很過癮的,但到了現實中,卻未必是好事。凡事「極致」了,也就到頂了,接下來便掉頭向下。「滿」也如此,「滿則盈」,在中國人的智慧中,滿盈未必是好事,所以壞人死了,叫「惡貫滿盈」。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許多節氣都是對應的,比如有「小雪」,有「大雪」;有「小暑」,有「大暑」;有「小寒」,有「大寒」——但只有一個「小滿」,卻沒有「大滿」。

據悉杭州「靈隱寺」裏有一副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若有一半稱心,已經好得不得了。

「事事順遂」、「萬事如意」之類,只是美好的理想和祝福,現實卻非如此。唯一可令自己舒服的方法,是「知足常樂」,常樂足矣,不要極樂,極樂世界,活人是過不到的 (引用李純恩BLOG)。

2

最近美國心臟協會期刊《Circulation》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研究團隊希望找出能夠延長美國人壽命的健康生活習慣。他們利用Nurses’ Health Study及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的數據,並跟進超過30年,發現5種健康生活習慣與降低常見病的死亡風險有很大的關係。

這些健康生活習慣包括:
(一) 建立良好飲食習慣、
(二) 經常做運動(每日至少做30分鐘中至高強度運動)、
(三) 保持體質指數BMI在健康範圍 (按: BMI值計算公式 :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 例如:一個52公斤的人,身高是155公分,則BMI為: 52(公斤)/1.552 ( 公尺2 )= 21.6. 體重正常範圍為 BMI=18.5~24)、
(四) 適量攝取酒精及
(五) 從不吸煙。

研究團隊估計,遵守這5種健康生活習慣,比完全不遵守任何一項健康生活習慣的美國人,當他們達到50歲時,女性的預期壽命能增加14年,男性則可增加12年。

研究報告同時強調,遵守健康生活習慣對延長美國人的壽命有很大影響,因此美國政府應制訂公共健康政策及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來支持和推廣健康的生活習慣。

p.s.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如有疑問, 宜請教合資格中西醫師/專業人士!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莊子內篇養生主


記得自己念高中 "中國文學科" 曾經讀過一篇"養生主" - 當然要一個十五六歲的年輕人理解有關養生較有難度 (除非為了考試?!) 今日再讀 (加上人生經驗) 或有不同感受 ~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枝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

「然則弔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分析 (引用"百度百科"):

"养生主”的意思是养生的主要关键。文章旨在说明养生之道。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不要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为恶而遭受刑辱,要善于避开一切矛盾、是非,“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样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发展而来,反映了庄子避害全生的思想。

这种处世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观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上以精神安慰,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由此也产生了“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脍炙人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其文章汪洋恣肆,故事说理性强,想象丰富,为世代人民所喜爱。在哲学、文学上都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对于人自身有损害。因此,为了保全性命不受损害,人应该“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就像解牛一样,只要刀刃沿着筋、骨的缝隙间游动,不要碰着筋腱和骨头,就会保持锋利,不被损伤变钝。庖丁解牛为什么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呢?原因在于“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性。牛体有它天然的结构,庖丁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它的结构,因此解起牛来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韵律。这岂不是说明要熟练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吗!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已经掌握了牛体的结构;经过长达十九年的实践,终于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这一发展过程充分说明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认真的实践过程。在技术极为纯熟以后,庖丁解牛时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他“每至于族,见其难为”,就“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

另外, 如写庖丁解牛的情况,分别用触、倚、履、踦来表现手、肩、足、膝不同部位的不同动作,用“砉然”、“騞然”、“謋然”来表现声音大小不同的细微差别,用词准确,描写精当。其他如写解牛之声“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写庖丁解牛之后“提刀而立”“踌躇满志”的神态,更显得挥洒自如,引人入胜,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东西。但是,庄子想要表达的可不止这些。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項:

一、「全生保身」的養生哲學
二、「委於自然」的生命觀
三、「安時處順」的生活哲學

p.s. 每一項都可以獨立成篇深入研究 - 不正是"知也無涯"? 總之"順應自然" 便是!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讓你快樂每一天的7件哈佛樂事


在一份免費報紙專欄看到的文章, 和大家分享 ~

哈佛商學院有一短片顯示,如果我們做這七件事人生會非常快樂!

一、冥想︰冥想的時候內心非常平靜喜悅,可以讓大腦平靜下來。冥想有很多種方法,只要找到你最合適的方法便會有很大的幸福感。

二、做好事︰其實我們每天都可以做好事("日行一善"),簡單至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只要我們做到自利利他,常常以別人的利益為先,我們會感到很快樂(即"助人為快樂之本")。

三、購買「經驗」︰很多人會不惜大灑金錢買得一件「心頭好」,但身外物只能帶來短暫的滿足感,相反親身經歷事情會讓我們有更大的成就感,比方說我們可以捐錢給有需要的人,但如果可以親身探訪一些有需要的人,譬如關心獨居長者,幫助失學兒童回歸校園,鋪橋搭路等等... 那份滿足感必定更大。

四、讓你的環境充滿生氣︰例如在辦公室 (或家居) 種植花草盆栽,拉開窗簾打開窗戶,去感受陽光帶來的生命力。

五、找到值得期待的東西︰希望是人生很大的精神食糧,很多人放棄生命就是因為自覺沒有希望,值得期待的事讓我們每天起床都有充分的動力及熱誠去達成目標,實現理想。

六、肢體活動︰醫學證明運動有時比抗抑鬱藥更有效。

七、做最擅長的事︰擅長的事不一定是工作,也包括興趣如繪畫等,每一天都會充滿活力。

p.s. 做這七件哈佛的樂事,就可以讓你快樂每一天!

Sourc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猶太教育的啟示


有人說: "沒有猶太人的故事,歷史就不完整;猶太人的歷史,就是世界史" ; 而在20世紀,猶太人獲得的諾貝爾獎 (NOBEL PRIZE) 的次數超過了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族裔或文化族群。猶太人獲得了大約五分之一的諾貝爾獎,而猶太人在全球人口中的比例僅僅不足1% ~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猶太教育的千年傳承──根植於律法的生命教育之祕密》一書探討第二聖殿期(公元前515年)至坦拿時期(公元220年),橫跨共七百多年猶太人的教育史,是猶太教育(高等、中等、初等)的形成、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時期。 當時由巴比倫重返耶路撒冷的猶太人,是個十分弱小的民族,能保護他們存活下去的不是什麼武器、城堡,而是他們的精神生活、傳統習俗和律法,教育成為猶太民族的救贖。

猶太教育的重點並非如現代的體制般放在追求知識上,其本質是人格教育,關注於對妥拉(律法)的學習與遵守——孩童需要學習天文學,為的是理解猶太曆法;學習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衛生與醫藥相關的知識,以配合猶太人的飲食禁忌。他們將跨領域的世俗知識整合進妥拉教育中,並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出來。

普及化教育,鍛鍊孩童記憶與分析力、循序漸進的學習與實踐、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終身學習、成為家中的優良成員、行使公民權等等——現代教育所重視的價值,早於兩千年前已為猶太教育所觸及,並發展出一套精細的學習體系與制度,且熬過了世代的苦難代代相傳至今,反映出古代猶太先賢深睿的智慧與經驗。

該書幫助我們進一步延伸探討與現代生活相關的主題,引發我們反省自身經歷的學習經驗與教育方法,更深入思考改革教育以及提升教育品質的可能性,為後代子孫創造更多美善的生活空間。 或許猶太教育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發是,以妥拉為核心的猶太教育如何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寶貴意義 (~ 曾宗盛)。

附: 在中國的猶太人

流落到中國的猶太人,成規模進入及有史可考者為北宋開封的「一賜樂業」人,目前發現的家譜共有七姓八家。「一賜樂業」為北宋皇帝賜名,當為「以色列」的音譯 (Israel)。由於猶太教與大約同時代進入中國的伊斯蘭教徒擁有同樣不食豬肉的宗教信仰,因此北宋時代的中國人將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稱其宗教為:「古教」、「藍帽回回」、「朮忽回回」,稱猶太人為:「朮忽」、「竹忽」、「主吾」、「主鶻」、「朱乎得」、「祝虎」、「珠赫」等 (Jewish/Jews)。歷史上的中國從來沒有經歷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階段,因此進入中國的猶太人不像其它地方的同族那樣受到宗教迫害,北宋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擁有與中國漢族人同樣的科舉考試的權利,至明朝建立時,中國的猶太人已經完全喪失猶太人的信仰(可能尚保存有少量傳統習俗,但其本人已經不了解此習俗含義),與周圍的漢族無異。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明文規定「色目人」「回回人」不許本族內通婚,從此時的開封「一賜樂業」人遺留的家譜來看,他們此時已經是可以和「色目人」「回回人」通婚的漢族人。

開封猶太人均依照其本姓改取漢姓,共分七姓八家,分別為艾姓、趙姓、張姓、石姓、金姓、高姓和兩家李姓,在經歷了近700年的歷史後,張姓和一家李姓湮沒,至今在開封附近共有六姓猶太人後裔居住生活。1987年初的統計數字顯示,開封市共居住有猶太人後裔六十六戶,159人。其中石姓三十一戶,64人;李姓十二戶,42人;趙姓兩戶,11人;艾姓十七戶,32人;金姓兩戶,7人;高姓兩戶,3人; 在開封猶太人的七姓八家中,張姓和李姓只與回族通婚,據家譜記載,僅有猶太人嫁閨女給回族人家,而沒有回族嫁閨女給猶太人家,這也許是這兩姓湮沒的原因,而其他六家則與漢族通婚,而在現存的六家猶太人後裔中,沒有與回族通婚的記錄。

經過長期的通婚,今日開封猶太人已經基本上被完全同化,體貌特徵上已經與漢族等中國主要民族沒有太大區別,當然很多人仍然堅持自己的猶太身份識別。

在文化上,開封猶太人後裔漢化徹底,放棄了猶太教的信仰,食物方面的禁忌已無人遵守,食用牛羊肉時「挑筋」的習俗很少有人遵守,各姓猶太人後裔均食用豬肉;在猶太人社群中非常重要的割禮在開封猶太人中早已不復存在並無人知曉;現在的開封猶太人後裔均不了解猶太教教義,大部分人不能分辨摩西、大衛和耶穌,所有開封猶太人均不過猶太傳統節日,送神日、接神日、中元節、清明掃墓、祭祖等風俗與漢族無異;有記錄顯示,開封猶太人中有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信徒,1866年還有一名猶太人後裔皈依佛門法名本道。據學者走訪調查,石姓開封猶太人是保存猶太人文化習俗最多的一支,石家在飲食上仍然遵守挑筋的規則,在每年春節石家人均依照猶太逾越節 (Passover) 的禮制,用毛筆沾雞血塗抹門楣,並用白水煮羊肉祭祀祖先;石家要求子孫遵奉十戒和朱子家訓,但與其他猶太人後裔一樣,石家人對猶太教的基本知識一無所知。

在1950年代前後,這些所謂的開封猶太人大多認同自己為漢族,19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這些「開封猶太人」的民族認同感逐步復甦,趙姓和李姓的一些家庭在進行戶口登記時欲將民族改為猶太人或猶太族。他們的民族認同並不被官方承認。在中國官方的立場,「開封猶太人」在中國並不享受少數民族在升學等方面的諸多優惠,因為他們是已經完全漢化了近千年的「外來族裔」如同胡人般早被視為一體,並不能算少數民族。

開封猶太人的研究

1850年,香港主教施美夫(George Smith)派遣兩名華人基督教徒到開封訪問了開封府猶太人,找到一些手稿和抄本。上海倫敦會傳教士偉烈亞力根據這些材料在1863年 寫出《中國的猶太人》一文。偉烈亞力說,十九世紀中葉,開封的猶太人被稱為「挑筋子」。20世紀早期居住在上海的歐洲猶太人據說也曾試圖研究開封猶太人,但所獲甚微,因為這個所謂猶太族群經過近千年漢化過程,其語言,外貌特徵,習俗已於漢族並無二異,完全無法考據。 伴隨著這個時期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文化的興趣的不斷增加,猶太人和猶太教的存在開始被中國學者意識到。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這個主題已經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單獨的研究領域。

從前,中國對猶太和猶太教的研究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直到1980年代政治經濟改革才開始。199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以色列建立外交關係促進了這個領域的研究。通過對納粹時代上海25000名猶太難民的經歷的重新評估使中國猶太人的研究得到了全世界的注意。 近幾年,對開封猶太人的歷史和文化的研究也在全世界展開。2002年3月,位於開封的河南大學成立「河南大學猶太研究所」,以近距離研究開封猶太人,並藉以促進猶太歷史、文化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SOURCES: CP1897.COM & Wikipedia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Gentlemen's agreement for present-day Gentleman


給現代紳士的"君子協定" - 身為家長/父母授予子女 "貴族精神" 之前自我完善 (身教比言教重要!) 終身學習計劃 ~

不是強制性或硬性規定! 其實只要有目標 (be a gentleman); 有時間表 (終身); 有行動大綱 (ACTION PLAN) 加上定期:一/三或十年省覽回顧反思 (REVIEW); 目標可成!

According to the wikipedia, "Gentleman involves a certain superior standard of conduct, means treating others, especially women, in a respectful manner and not taking advantage or pushing others into doing things they don't wish to do; ... their education and manners are indicative of a certain amount of refinement and intelligence"; besides, gentlemen were expected to act as moral guides to the rest of society based on Confucian principles.

Gentleman Journal also tell us the "18 things that make a gentleman in 2018" -

1 Never speak behind another’s back
2.Be Honest and Work hard
3 Never judge
4 Always RSVP
5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fidence and arrogance
6 Know how to cook
7 Tell a worldly joke at a dinner party
8 Have clothes that fit and always be well-presented
9 Be on time
10 Treat service staff with respect
11 Lose well
12 Become a friend of a museum,concert hall or theatre
13 Write a thank you letter
14 Look after your shoes
15 Pick a signature scent
16 Be more generous with your time
17 Manage your diary better
18 Declutter your home

Being a gentleman is a "mark/standard of (moral) excellence" - as it is a lifelong learning process - so "never stop learning"!
 
"一位兼具品德, 學識, 智慧以及優雅舉止和修養的人, 將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 ...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身的缺陷, 想要達到完美十分困難, 但你不要因此而放棄, 你要盡自己最大能力, 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每天進步一些, 總有一天會觸及這個目標 ..."

~ 《英國上流人士都在讀的》(Lord Chesterfield, 1694-1773)

p.s. 何謂"教養"?
教者"孝+文" 即孝順/尊敬長輩前輩; 提攜支持後輩 (mentoring); 加上廣博的學科知識(包括軟知識 SOFT SKILLS);
養者指通過修煉有益的氣功、練書法、繪畫、養鳥、栽花種草、不斷加強身心修養,改掉不良之個性及心性;
如能再具備養生知識, 及或懂得“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會更完美!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