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英女王與九大簋



話說1953年6月2日 (今年剛好是65周年)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 在西敏寺進行加冕 - 香港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所以有大事慶祝,據悉當年每名學生都有一隻有耳的大銻杯作紀念品。杯上印有立體皇冠、中文字天佑我皇 (English: God Save the Queen)、Elizabeth R以及1953字樣。

而英女王與九大簋也有一些淵源!

所謂九大簋,意味著筵席極為豐富,須用九個大簋裝放菜餚食物,簋即古代放置食物的器皿,其形狀或方或圓,材質則有木製、竹製、陶製和銅製之分;它本來是古代貴族的食器或祭器,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古時祭祀,便常言「二簋」,「四簋」及「八簋」,全是用雙數,而今,粵地之穗、港、澳一帶,仍有此古風。

盛宴之所以叫「九大簋」,其原因是,因為代表多數,加個大字,便含有極為豐盛及隆重之意;且「九大」即風、雲、雷、雨、海、火、水、地、天,是「造物之初」的「相爭」之物,乃萬物之最,有其獨特意涵。

據近年來廣東省佛山市三水縣金木鎮一座東漢前朝古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其「簋」是可裝五至六斤米飯的大容器,如果按今天人們的食量,裝滿九大簋,可供百人享用。

民國前後,最常見的「九大簋」有如下四種:
1 喜酌:為迎親正日舉辦之筵席,每桌菜餚為九式(碗),號稱「喜酌九大簋」。
2 暖堂酌:是新婚夫婦交杯之宴,人稱「高頭五樹四如意」,通稱「暖堂九大簋」。
3 開燈酒:又名「開燈宴」,是生子後第二年掛燈之喜宴,每席菜餚九碗,也稱「開燈九大簋」。
4 壽酌:乃慶賀壽誕之宴。「九」與「久」同音,取其「長長久久」之吉兆,每席菜餚亦有九品,謂之「壽酌九大簋」。

這種傳統禮俗,廣東人一直保留下來,只是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易。像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二至十八日,英女王訪華,廣東省政府曾在一高級賓館舉行盛宴款待(改良版九大簋) - 此筵席為「四菜一湯一點心」,連同飯、甜品、水果共計九個款式。四道大菜依序為「雙龍戲珠」,「乳燕入竹林」,「錦繡石斑魚」,及「金皮乳豬」,接著上湯菜「鳳凰八寶鼎」,然後是點心「月映仙兔」,飯用的是「清香荷葉飯」,飯後甜品為「林萬壽果」,最後上的水果是「一帆風順」(用新鮮的哈密瓜雕成船體和風帆,內盛水果粒,寓意如意吉祥)。

SOURCES: Internet/ wikipedia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今日不養生, 明日養醫生!"


大約10年前開始和身邊朋友提及不同養生概念/實踐方法, 得出兩種反應 - 1. 是有錢人的玩意; 2. 是一門高深的學問 - 其實都是謬誤! 就以最近在網上找來的一些資料,和大家分享 - 摘錄如下︰

(1)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年輕十歲,而是十年後,你周圍的人都老了十歲,你還是今天的樣子。

(2)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的病痊癒,而是十年後,你身邊的人或許都已離去,你還是今天的樣子。

(3) 養生不能馬上讓你發財致富,而是十年後,身邊的人都為了治病破產到處借錢的時候,你衣食無憂,逍遙自在!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中的現實!

(4) 養生法門是生命的最佳「維修手冊」,沒有任何醫藥可以代替。

再分享一些有趣也有道理的︰

一、自言自語不是傻,而是可以鎮靜神經,調整紊亂的思緒,有助睡眠、增加呼吸、提高血中的含氧量、緩解腦供血不足。

二、開口就唱不是狂,經常唱歌有利呼吸系統的肌肉,其作用竟然相當於游泳和划船!

三、常伸懶腰不是懶,專家證實,在持續幾秒的伸懶腰動作中,全身大部分肌肉可以得到較強收縮,淤積的血液被趕回心臟,增加血流量,有利冠心病和腦供血不足。

四、飯前飲湯一口,叫醒腸胃八分,使消化腺分泌足量的消化液,為進食做好熱身。

五、站著吃飯最養生,專家認為站立式最科學,坐式次之,蹲下式最差。

六、裸睡最輕鬆,去除衣物束縛,無拘無束又舒適,有利於改善肝靜脈的循環,最適合一天到晚壓力大的人。

SOURCES: "生命的最佳「維修手冊」" (嚴浩)

p.s. 日常生活起居飲食, 無不可以養生! 而且"十分貼地" 是生活的一種智慧!

p.s. 順便一提"今日不養生, 明日養醫生" 此歌是一位醫生所寫,可見其感受至深!
<健康歌> 如下:
遠看醫院像天堂,近看醫院像銀行,走進醫院是牢房,不如提前去預防。
健康是無形資產,保健是銀行存款,疾病是貸款還款,大病會傾家蕩產。
莫把此言當調侃,待到真時悔已晚。
寧可站著自保健,絕不躺著被人騙!
不養生就養醫生,不保健就養醫院!
愛家人要愛自己,愛自己才是遠見!
民以食為天,命以睡為先,長壽無神蹟,心身兩天然。
祝大家平安,快樂,健康!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In Conclusion, Don’t Worry About It" !


DSE 放榜在即,考生心情難免忐忑不安,[In Conclusion, Don’t Worry About It] 作者Lauren Graham在書中提醒各位畢業生 (包括即將進入職場的新鮮人) 以下幾點 ~

(一) 快樂是要自己去追尋的 ("Joy is something to find and not to wait for")。
(二) 工作態度要好 (幻想我們的薪水是目前的十倍)。
(三) 不要等達到某目標才勤力工作,現在就要努力工作。
(四) 不要自欺欺人("staying true to yourself,completely honest with what you feel, deeply value, and desire")。
(五) 要有好奇心和同情心 (curious and compassionate)。
(六) 要活在當下 ("living in the here and now")。

Sources: am730 讀書樂: 馮強

p.s. 祝各位畢業生前程萬里、有志竟成!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淺談印度教神話



因為自己有事在身, 未能參加由商會主辦, 下星期五啟程前往印尼雅加達開會, 並享受峇里島, 龍目島"陽光與海灘"的旅行團 - 雖然處於印尼這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回教國家當中,峇里島 (BALI) 的居民大部分信奉印度教。 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也在峇里島人根深柢固。該地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因種類多樣而聞名。島上的雕刻、編織藝術也十分有特色。峇里島的別稱也和它的文化一樣多樣:具有「神明之島」、「惡魔之島」、「天堂之島」、「魔幻之島」、「花之島」等的別稱。

查印度教神話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歷史關係密切。大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現印度河文明,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白印度人南遷入印度,經過無數次文化融合後,印度河流域文明從印度河流域擴展至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與南印度文明融合。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吠陀經》問世,這是印歐語系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部文學著作,在其中,印度神話初次較有系統組合起來。吠陀神話裡所描述的最大的神是因陀羅,他是天帝,眾神之首。據記載,因陀羅原本是帶領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英雄,死後成為神,其神格化可以看作是吠陀詩人對於權力的一種附會。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婆羅門教,而種姓制度的出現則是權力更為集中的體現。

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在各方面快速發展的印度進入列國時代,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

公元前四世紀之前,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出現——《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在這裡,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弱,印度神話基本回到最初的體系。

吠陀神話中主要的神
1 因陀羅:天帝。
2 阿耆尼:火神。
3 伐樓那:水神。
4 閻摩:死神。
5 蘇利耶:太陽神。
6 樓陀羅:暴風神。

史詩中的神祇 - 主要神
1 梵天:創造之神。
2 毗濕奴:保護神。
3 濕婆:音樂、舞蹈和毀滅之神。
4 阿修羅:惡魔。
5 迦樓羅:金翅神鳥,於烈火中涅盤而得永生。因與中國傳統神話中的鳳凰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但其實兩者相差甚大 (SOURCES: wikipedia)。

次要神 (世界守護神指的是以天神之王因陀羅為首的八位主神,他們大多數都是原來的吠陀主神,在印度教神話中地位或多或少都有所降低,和吠陀神話相比他們的力量也有所削弱。)
1 雷電之神因陀羅
2 死神閻摩
3 海洋之神伐樓那
4 風神伐由
5 酒神蘇摩
6 太陽神蘇利耶
7 火神阿耆尼
8 財富之神俱比羅

p.s. 有人說印度神話是世界上最浩瀚,版本最多,情節最複雜的,而其中一個難懂的概念就是「諸法皆空」,這個被佛教拿去用的觀點,到底要怎樣體會?印度許多高僧,苦行一輩子也不過就是為求領悟這四字,儘管99%的人一輩子都不能領悟 ... (或者可以在這裡開始探索之旅 - 是故有軟件公司開發遊戲給年輕人認識印度神話, 不啻一個好嘗試! )

2018年6月17日 星期日

周公旦 - 孔子最崇敬的聖人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sage) ,《論語》中子曰:“ 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隱喻周代禮儀文化的失落) "。 今時通書所附的《周公解夢》- 是流傳在民間的解夢之書。為後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書中列舉種種夢境,並對夢預測吉凶。

“文武周公”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於文王武王作為君主,而周公為周朝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學派奉周公、孔子為宗,之後歷代文廟也以周公為主祀,孔子等先賢為陪祀。但在唐開元時期,掌控欲極度強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於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改以孔子為主。

孔子認為周公是儒家精神的典範,周初的仁政也是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終身倡導周公的禮樂制度。而孔子對周公的尊崇與敬重,讓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經常夢到周公。後來人們就以「夢周公」來表示對先賢的緬懷之意,又可稱為「夢周」,如晉朝劉琨《重贈盧諶》詩:「中夜撫枕歎,想與數子遊。吾衰久矣夫,何其不夢周?」

p.s. "搵 (找) 周公" 在今時大多用於形容作夢、睡覺等。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如何減掉肚腩》


有人說減肥 (或瘦身 / 減肚腩等) 是一部份女士 (其實應該包括預防"中年發福"的男士們) 的終身事業!

美國 Kellyann Petrucci 醫生在《如何減掉肚腩》( "The 10-Day Belly Slimdown : Lose Your Belly, Heal Your Gut, Enjoy a Lighter, Younger You" ) 一書中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很快的減掉肚腩脂肪 (belly fat) 就要做到下列幾點 ~

(一) 避免吃有糖和碳水化合物 ( carbohydrates ) 的食物。

(二) 每天吃東西的時間要維持在7個小時的空間內 ( within a seven-hour window); 例如由中午12時到晚上7時。其他時間不再進食。這辦法有點像[小型節食](mini-fasting)。

(三) 食物只包括骨湯( bone broth )和骨膠原物質( collagen ) 攪和的飲料( shakes )。{按: 其他富含骨膠原物質的食物包括豬腳、豬尾巴、豬蹄筋、雞腳、雞皮、牛筋、魚頭、海參和魚肚等。}

Petrucci 醫生說,做到這三點,十天後便可減掉肚腩。

SOURCES: am730 (讀書樂: 馮強)

p.s.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如有疑問, 宜請教合資格中西醫師/專業人士!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腸道健康為養生之道


腸道健康為養生之道

之前提到四季養生要點 : "春天護目養肝, 夏天注意心臟和出汗的情況, 秋冬看肺腎; 脾胃卻是一年四季都要小心呵護" ; 最近找到這篇 "健康腸道 長壽之道" 和大家分享 :

網上有不少西方的「預期壽命計算器」,其中健康長壽建議包括 :
少吃快餐、紅肉;
適量健康小食如堅果;
避免進食高鹽高糖零食。
多吃蕓苔類蔬菜,包括西蘭花和椰菜;它們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是優質的益生元。
適量咖啡和茶可提供多酚,經過腸道微生物轉化成抗氧化物。
減少進食澱粉、糖和鹽,亦能促進腸道健康。

中醫藥中亦有不少醫食同源、養生延年的食材 ~
如補氣的淮山、蜂蜜、人參;
補血的枸杞子、龍眼肉、黑芝麻;
補陽的冬蟲夏草、海參、合桃;
補陰的玉竹、百合、羅漢果;
還有茯苓和山楂。

淮山含豐富抗性澱粉,升糖指數低;茯苓含豐富葡聚醣;人參類的人參皂苷和低聚醣、蜂蜜的低聚醣等都可促進腸道有益微生物生長。

可見中西飲食延年建議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保持腸道及其微生物組健康。日常飲食中包括益生菌,可保障腸道健康、令排便正常暢通,就是健康長壽之道。

SOURCES: 晴報 益生第一關專欄

p.s.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 如有疑問, 宜請教合資格中西醫師/專業人士!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快樂人生》6要點


[How to Be Well: The 6 Keys to a Happy and Healthy Life] 的作者Frank Lipman醫生告訴我們,我們生活上每一小節都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他在書中指出我們要有快樂人生就要注意以下六點。

(一) EAT (要吃得健康)。
(二) SLEEP (要睡得充足)。
(三) MOVE (每天要有足夠的運動)。
(四) PROTECT (避免毒素入侵身體 : mitigate and prevent the invisible assaults of everyday toxins)。
(五) UNWIND (在精神和體力上盡量放鬆自己 switch off)。
(六) CONNECT (要有社交,有歸屬感和活得有意義 :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eaning)。

SOURCES: am730 (讀書樂: 馮強)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騎士與紳士 (Knight, Squire & Gentleman)


又到了特區政府準備公布委任新一批太平紳士(Justice of the Peace,JP,也譯作治安法官 - 源於英國 "keepers of the Peace" by Richard I "the Lionheart" in 1195,由政府委任民間人士擔任維持社區安寧、防止非法刑罰及處理一些較簡單的法律程序的職銜)名單的時候了; 委任人士並沒有特別要求,一般都是熱心社會公益事務或是對香港社會有貢獻者。香港的太平紳士其中一項職責為巡視如監獄等羈押院所,接受市民的宣誓和聲明,包括於每次六合彩開彩攪珠時聯同獎劵基金受助機構代表負責監理開彩結果等等。而在英國其社會地位屬 "仕紳階級 (Esquire)" - 騎士之下, 紳士之上 ~

查騎士 (Knight) 原為歐洲中世紀 (約西元5-15世紀, 即東晉末-南北朝至明中葉) 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來成為一種貴族階層。騎士的頭銜來自另一位騎士或是領主的冊封,騎士除了能獲得自己的封地之外,也必須為所效忠的領主作戰,戰時須自備武器與馬匹。現代部分歐洲國家(如英國) 仍保留騎士頭銜, 給各個領域, 有特殊貢獻的傑出人士作榮譽表揚,通稱為"爵士"(Sir, or Dame for woman)。 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並以騎士精神 (或所謂「騎士八德 (chivalric code)」: 包括谦卑(Humility ), 荣誉(Honor), 牺牲(Sacrifice), 英勇(Valor), 怜悯(Compassion), 精神(Spirituality), 诚实(Honesty), 公正(Justice)) 作為行事守則,是英雄的化身。

所以, 能夠成為騎士也是每一個中古男孩的夢想 !

訓練一個男孩成為騎士需時14年。在這段期間,受訓的男孩最初要跟隨領主夫人擔任侍童,學習禮儀;之後要學習「騎士七藝」:游泳、投槍、擊劍、騎術、狩獵、弈棋、詩歌,又要為領主或負責訓練他的騎士工作。

以下是一個中古男孩要成為騎士的過程 :

1 首先要出生於中古時代歐洲的貴族家庭。在七歲時,其將被送到另一個騎士家裡作侍童(page),以學習各種騎士的禮儀。在十四歲那年,將成為侍從(squire),接受各種訓練及學習「俠義精神」。
2 到了二十一歲時,他已準備成為一位騎士。在受封為騎士之前,首先要潔淨自己,然後穿上白色的衣服及紅色袍子:白衣表示自身的潔淨,紅袍喻意準備隨時勇戰受傷(也存在未滿二十一歲就受封為騎士的情況,例如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在十五歲時已被亨利封為騎士)。
3 穿好衣服後,要禁食一天,拿著劍在盾牌面前向耶和華禱告,禱告內容包括求神寬恕己罪,聖潔己身,承諾保護教會及發誓「鋤強扶弱」,此時,任何不認同將此侍從提升為騎士的人,皆可去破壞盾牌,侍從必須以劍捍衛其盾牌。
4 最後,將跪在授與者的面前。授與者會放平其劍,按在其右肩上,有時候會用無劍尖的慈悲之劍來進行此儀式,施以祝福。這樣便完成受封儀式,他亦正式成為騎士。

騎士在冊封典禮上要說的誓詞,主要皆為類似以下的內容 :

冊封者(領主,主教或者被冊封者的父親)所言——
"強敵當前,無畏不懼!果敢忠義,無愧上帝!耿正直言,寧死不誑!保護弱者,無怪天理!此汝誓詞,永誌不忘!崛為騎士!"

被冊封者所言——
"我將仁慈地對待弱者。
我將勇敢地面對強敵。
我將毫無保留地對抗罪人。
我將為無法戰鬥者而戰。
我將幫助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
我將不傷害婦孺。
我將幫助我的騎士兄弟。
我將忠實地對待友人。
我將真誠地對待愛情。"

騎士除了作戰外,在每年的某段日子還需參與一些競技活動 - 兩個騎士在馬背上,以比武用騎槍(lance)將對方擊落馬的競技活動稱為「馬上比武」,馬上比武用騎槍和盔甲都與實戰的款式不同,比武用騎槍多半是用無尖的皇冠狀或杯型槍頭,且槍身採用空心或刻劃出溝槽(容易折斷)的白楊木,盔甲在左胸也有特別強化的金屬板好抵抗衝擊,比武用的馬鞍亦沒有後橋,使騎士受擊後容易摔落,有時候一方落地比賽仍要以其他武器互毆,直到一方死亡、失去意識或是投降,投降或失去意識一方將會變成贏家的俘虜,家屬得要支付贖金才可將其贖回。兩組以上的騎士進行上述的競技活動稱為「比武大會」。 舉辦這些競技活動,原意是國王為了將貴族們調動到身邊來就近監視,亦可藉此保持騎士的戰鬥素質。

至於紳士(英語:Gentleman),指最低階的貴族等級,出身自家世良好的男性。有時譯作 "君子" - 君子在中國周朝之前,亦為貴族之統稱。後來於春秋之封建社會則變成士大夫之統稱,也就是為官之人稱君子,平民稱小人。

西方對紳士的品行要求 - "a certain superior standard of conduct; treating others, especially women (紳士風度) , in a respectful manner and not taking advantage or pushing others into doing things they don't wish to do; ... their education and manners are indicative of a certain amount of refinement and intelligence..." (sources: wikipedia)

君子在道德層面的要求較嚴格 (as Confucianism gentlemen were expected to act as moral guides to the rest of society) ~

儒家認為君子應不單指貴族或士大夫,而是「聖人之下,富有禮義規範的人」,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人,君子成為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君子是儒家倡導人們塑造自己人格理想的對象,人生的終極目標。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捨身取義;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是儒家認為君子應有的品格。

相關言行標準: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 內省不疚」,君子在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的時候,沒有內疚,沒有恐懼,那麼他可為君子。
「 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 君子不黨」(即服從政府, 不黨同伐異)
「 君子不重, 則不威 , 學則不固 。 主忠信 。 無友不如己者 。 過則勿憚改 。」 ( 《 學而 》第 一 )
「 先行其言, 而後從之。」( 《 為 政 》 第 二 )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 里仁 》 第 四 )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 述而 》 第 七 )
「 君子不憂不懼。」
「 不憂不懼, 斯謂之君子已乎? 」
子曰 : 「內省不疚, 夫何憂何懼 ?」 ( 《 顏淵 》 第十二 )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 。」 ( 《 顏淵 》 第十二 )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 《 憲問 》 第十四 )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 。 君子哉!」 ( 《 衛靈公 》 第十五 )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第十五)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 「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p.s. 在現實社會中, 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 "君子" 比要能夠成為騎士/爵士 (knighted) 還要困難百倍千倍 ("no Charter can make a Gentlem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