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太史五蛇羹


秋風起三蛇肥, 到了吃蛇季節, 也來看看與此有關的一些故事典故:

例如太史五蛇羹!

太史五蛇羹是一道广东省的汉族传统名肴,属于粤菜系蛇宴菜。自晚清时期发明,主要以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锦蛇等多种蛇类为材料,具有活血补气、强壮神经、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等功效,深受中老年人士欢迎。

太史五蛇羹以蛇为主要材料,加入鸡、鲍鱼、木耳、香菇等煮成汤羹。当中的五蛇最少包括有眼镜蛇(俗称“饭铲头”)、金环蛇、银环蛇,另外加入水蛇、锦蛇,或眼镜王蛇。吃时加入少许菊花丝。

太史五蛇羹由晚清广东翰林江孔殷所发明。江孔殷别号江虾,祖上为商贾。1904年,于最后一届科举中殿试二甲进士,朝考选入庶吉士,进翰林院;故被称为“江太史”。江孔殷曾为广东道台,候补广东水师提督。辛亥革命后,江太史退出政坛改为从商,其位于广州之大宅“太史第”经常食客满座,太史五蛇羹即为其杰作之一。

民国六年,孙中山先生南来护法,非常国会在广州开会,江太史的三公子江权颖,也是众议院议员,为联络感情,常设家宴,请各议员杯酒言欢。某次,秋风起,以江太史著名的蛇羹招待,而议员多数是外省人,江太史与其公子事前未明言乃飨以蛇羹,各议员且啖且连称精品,更赞为人间美食。吃喝完毕,江太史才含笑力言蛇之美味,为任何山珍海错所不及。众议员突闻所吃者乃蛇,立刻反胃,呕吐狼藉,其中一位议员更害怕得马上跑去医院洗胃,也颇见狼狈。江太史啼笑皆非,亦明白了议员身娇肉贵,不可乱来。自此之后,他如果以蛇羹宴客,请柬上便写明了,使不吃蛇者知难而退。

查粤人的食蛇史,见之于中国的几部早期典籍:“越人得蚺它以为上肴,中国得之无用。”《山海经》和《淮南子》,“盖古之巫书”,里面提到的事,尽皆有点不可思议,比方说,苏东坡的妾侍,在广东惠州时将蛇羹误做海鲜吃下,事后得知所吃为蛇,竟然于数月后死于非命...

即使在今天,对于居住在“中国”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广东人的这种爱好,仍然是一种可怕的风俗。不过,山东人偶尔也有吃蛇的。《聊斋》早面有一则《蛇癖》说道:“予乡王蒲今之仆吕奉宁,性嗜蛇。每得小蛇,则全吞之,如啖葱状。大者,以刀寸寸断之,始掬以食。嚼之铮,血水沾颐。且善嗅,尝隔墙闻蛇香,急奔墙外,果得蛇盈尺。时无佩刀,先噬其头,尾尚蜿蜒于口际。尽管山东人之“啖葱状”足以收入粤语版的《山海经》或《淮南子》,不过,蒲松龄或许相信,广东人吃起蛇来,与吕奉宁大同小异。但在前者看来,这种吃法虽然生猛,却未免过于浪费,没文化,甚至暴殄天物。

(Source: 百度百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