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


曾有人問:「什麼是菩薩?」

菩薩的世界,一視同仁的世界,平等無我的世界,安謐祥和的世界。菩薩的心,對於天下蒼生的老、病、死、生離死別、求不得等無量眾苦,都給以徹底真實的同情。

故引用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闡述生命之寶貴 ~

蓮池大師戒殺文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是也!計其迷執,略有七條,開列如左,餘可例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殺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己身始誕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是日也,正宜戒殺持齋,廣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獲超升,現在樁萱增延福壽。何得頓忘母難,殺害生靈,上貽累於親,下不利於己?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一也。

二曰生子不宜殺生。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於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二也。

三曰祭先不宜殺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掃,俱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徒增業耳。夫八珍羅於前,安能起九泉之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而有害,智者不為矣!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三也。

四曰婚禮不宜殺生。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慘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四也。

五曰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佳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餍飫於林盤,宰割怨號於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五也。

六曰祈禳不宜殺生。世人有疾,殺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殺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於此矣!夫正直者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殺業俱在,種種淫祀亦復類是。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六也。

七曰營生不宜殺生。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或漁捕,或屠宰牛羊豬犬等,以資生計。而我觀不作此業者,亦衣亦食,未必其凍餒而死也。殺生營生,神理所殛,以殺昌裕,百無一人。種地獄之深因,受來生之惡報,莫斯為甚矣!何苦而不別求生計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者七也。

蓮池大師放生文

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蟣虱猶知避死;將雨而徙,螻蟻尚且貪生。何乃網於山,罟於淵,多方掩取,曲而鉤,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或被刀砧,則若臨剮戮。其為情也,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恃我強而陵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由是昊天垂憫,古聖行仁,解網著於成湯,畜魚興於子產。聖哉流水!潤枯槁以囊泉;悲矣釋迦!代危亡而割肉。天台智者,鑿放生之池;大樹仙人,護棲身之鳥。贖鱗蟲而得度,壽禪師之遺愛猶存;救龍子而傳方,孫真人之慈風未泯。一活蟻也,沙彌易短命為長年,書生易卑名為上第。一放龜也,毛寶以臨危而脫難,孔愉以微職而封侯。屈師縱鯉於元村,壽增一紀;隨侯濟蛇於齊野,珠報千金。拯已溺之蠅,酒匠之死刑免矣;捨將烹之鱉,廚婢之篤疾瘳焉。貿死命於屠家,張提刑魂超天界;易餘生於釣艇,李景文毒解丹砂。孫良嗣解矰繳之危,卜葬而羽蟲交助;潘縣令設江湖之禁,去任而水族悲號。信老免愚民之牲,祥符甘雨;曹溪守獵人之網,道播神州。雀解銜環報恩,狐能臨井授術。乃至殘軀得命,垂白壁以聞經;難地求生,現黃衣而入夢。施皆有報,事匪無徵,載在簡編,昭乎耳目。普願隨所見物,發慈悲心,捐不堅財,行方便事。或恩周多命,則大積陰功;若惠及一蟲,亦何非善事。苟日增而月累,自行廣而福崇,慈滿人寰,名通天府。蕩空怨障,多祉萃於今生;培漬善根,餘慶及於他世。儻更助稱佛號,加諷經文,為其回向西方,令彼永離惡道,則存心愈大,植德彌深,道業資之速成,蓮台生其勝品矣!

有關蓮池大師生平

蓮池袾宏(1535年-1615年),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俗姓沈,法名袾宏,字佛慧,法號蓮池,故常稱為蓮池大師,又因常在雲棲寺居住而稱為雲棲蓮池,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第八代祖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並稱明末四大高僧,後提倡禪宗淨土宗兩者兼修的理論。

父名沈德鑒,庵號明齋,母親姓周。十七歲時中秀才,成為庠生,學行俱優,但是他志不在此。因見鄰家日誦佛號數千之老嫗,其夫念佛乃能無疾而終,令他深感佛法不可思議,嘗書「生死事大」於書桌前以自警惕。妻子張氏,生子時過世,後又娶湯氏為妻。二十七歲父喪,三十一歲母喪,自此決心出家,寫下《七筆勾》,投性天理和尚門下落髮,並開始行腳參學,曾至京師參見遍融、笑巖兩位長老,在其門下修行過一段時間。經東昌時開悟,作偈云:「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隆慶五年(1571年)至雲棲山,重建雲棲寺,開始有許多弟子依止在他門下,成為一方叢林。祩宏申明戒行,要求門下每半月誦《梵網經》與比丘戒品。因其參學時,特重參究念佛,因此開淨土一門,著《彌陀疏鈔》。又編輯禪宗語錄,作《禪關策進》,以禪淨雙修教導門下。他又特別重視戒殺生,與放生,文章流行於世。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病,遺言:「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矩。」之後端坐,面西方唸佛圓寂。

SOURCES: 生活佛教網 (選自學佛與素食---諦聽佛陀的說法 蔡慧明居士編譯) & 維基百科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不能忽略的七月初七日


網上社交媒體傳來的文章與大家分享 ~

時值農曆七月,看倌多必聯想起鬼節。然而對筆者而言還有更重要的日子,七月初七也。

「七」字對西方人是Lucky-seven,但中國人則大不同,是忌諱的數目。令人想起喪葬的「做七」。其實由來只是《周易。彖傳》有註解:「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而為何七月又是鬼月,仙玉推測是七月是秋季開始,陽退陰生。正如生人蓬春季便感生氣,陰魂則相反。但是道教觀陰陽並存才能作用,所以不該單單作負面看。

如此推演,七月七日可算更屬陰性的一天。故此人們直接聯想到同是屬陰的女性,便把此日也視作婦女節。而且不少女仙亦以此為降生日,比如《漢武內傳》說: 「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由於古人還把子嗣責任推到女性身上,此日也是婦女祈求生育的好日子。

當然此日還不只這麼簡單。七月初七日還是道教節日的道德臘,即是五帝校定生人骨體枯盛之日。其實此日同時為三會日,即是三官大帝的地官降生之日,地官會校戒世人罪福,為人赦罪。不過,自唐代漸漸被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取代。

而最為人熟識的當然是七夕節,或稱乞巧節。中國人視這天為東方情人節。

源於神話裡,平凡的牛郎結識下凡洗澡的仙女織女,並結為夫妻,在凡世幸福生活。然而玉帝知道後,便逮捕織女回天宮。牛郎攜著兒女追上天上,卻被王母娘娘划上一條天河阻隔,只允許七月初七一天在鵲橋相會… 淒美的神話故事下,在民間的少女在七久這天集結遊玩,比拼手藝,對著未來的愛情憧憬期盼,祈求天上的神仙造美,賜予浪漫美好的姻緣。

p.s. 同是愛情節日,比較起2月14、5月20、11月11日…等等繁雜的消費節日,多了一份傳統文化和精神的底蘊。現代人社會緊張,有時閉目小息,幻想古人的單純和善良的生活追求,如此令人嚮往!

SOURCES: <仙玉道士靈異の事件簿>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勸善書和太上感應篇簡介


勸善書即是勸善的書,勸戒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勸善書的內容多兼融儒、佛、道三教之因果報應、忠孝節義、積善濟世等思想。

自宋以來,勸善書在民間已廣為流行,其中《太上感應篇》乃中國現存最早的勸善書,約出於宋代,而勸善書的歷史可能遠早於此。眾勸善書中最著名的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和《關聖帝君覺世經》,三者在清代又合稱為《三聖經》,流傳和註解亦最多最廣。其他著名善書,有《了凡四訓》、《玉歷寶鈔》、《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等。 著名的善書匯編,有清代劉山英(1733-1806)於1789年編訂的《信心應驗錄》,匯集善書百餘種。

由於「善」的觀念深入民心,內容涵義亦廣,在民國以後,勸善書涵蓋的範圍已愈來愈大,國人甚至把家訓、格言、蒙學、寶卷等都歸入勸善書類別。到了現代,所謂「勸善書」已超脫了勸善的範圍。宮觀壇堂和素菜館內派發的書琳瑯滿目,除了一般勸善的書外,更有道經、佛經、乩書、醫方、食療、籤書等,這些一般都被統稱為「善書」或「結緣書」,歡迎善信隨喜索閱,而目的也不單只是勸善,更有宣教、提倡養生思想等目的。隨着時代的轉變,宗教勸善的方式亦變得多元化,除了傳統形式的勸善書外,更有以漫畫方式表達的勸善書,還有視像和音樂的結緣光碟,而更多的是透過網絡傳達勸善道理,它們同樣起著「善與人同」的教化作用,顯示這種勸化箴言是不會隨着時代進步而消失的。

這次介紹給大家的是太上感應篇 ~

太上感應篇,撰人不詳。道教勸善書的一種。全篇思想素材取自《太平經》及魏晉道書《易內戒》,《赤松子中誡經》等。約出於北宋末南宋初,到南宋理宗時已有刊本流傳於世。南宋《秘目》著錄「太上感應篇一卷」,即此書。現存版本甚多,主要有一卷本和八卷本兩種,皆源於南宋李昌齡注本。《正統道藏》本分作三十篇,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讚,收入太清部。

《感應篇》正文僅千餘字,主要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思想,旨在勸善懲惡。以開篇十六個字:「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認為天地之間有司過之神,家中有灶神,人體內亦有三屍神,時刻記錄人之善惡,按時上天報告。行善者天必降福,依其行善多少而成各等神仙;為惡者天必降禍,依其罪惡輕重減奪壽算,罪有餘事者殃及子孫。謂人要長生多福首先必須行善積德,並列舉了二十餘條善行,一百多條惡行作為善惡的標準。最後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書中所列善惡標準,皆符合儒家倫理道德,是為神道設教之代表著作。宋元明清以來,此書流傳甚廣,影響極大。李昌齡注文博引三教典籍,列舉報應故事,極力宣揚天神難欺,感應靈驗。鄭清之援引《四書》、《五經》,稱讚《感應篇》句句不虛。後世儒道學者為之作注者甚多,其中以清代惠棟《太上感應篇引經箋注》和俞樾《太上感應篇纘義》影響最大。日本、朝鮮等國亦有此書流傳。

原文

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大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 犯輕重,以奪人筭。筭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筭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筭。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筭。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猶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夫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若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為,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賄。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賢聖,侵凌道德。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謢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穀,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

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人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科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

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用葯殺樹。恚怒師傅,扺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

指天地以證鄙壞,引神明而監猥事。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

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

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祼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臘,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筭。筭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二) 文昌帝君陰騭文 ~

《文昌帝君陰騭文》,作者不詳。道教勸善書的一種,簡稱《陰騭文》。一卷。「陰騭」一詞源於《尚書.洪範》:「惟天陰騭下民」,意謂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們。文昌本古代星名,帝君指梓潼帝君。宋元道士造作的《清河內傳》及《梓潼帝君化書》稱玉皇大帝委任梓潼神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司文人之命。舊時士大夫往往於科舉考試前向其卜問功名。此文作於何時,說法不一,或云宋代,或云明代。

其內容結合道教人生哲學和倫理學,以通俗的形式勸人行善積陰德,久之須得神靈賜福,所謂「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是種天人感應的報應論。此文在明清時影響很大,幾乎家喻戶曉,對我們認識傳統倫理思想、國民心理及民俗等都不無裨益。收入《道藏輯要》星集第九。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三)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關聖帝君在中國民間信仰者極為普及,是道教中赫赫有名的威武神明,亦是佛教裡的一尊大護法菩薩,據《佛祖統記》卷六智者傳記載:隋天台智者大師來到荊州,一日於定中見關羽、關平將軍父子顯靈,蒙大師以佛法教化,並向大師求受五戒,誓願生生世世護衛佛法,至此成為佛教護法迦藍菩薩。寺院中常見菩薩與韋馱尊天護法菩薩,分立佛陀左右。

在道家、儒家視伽藍菩薩為「忠義」的象徵,尊稱為「關聖帝君」。於道家,又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恩主公」。於儒家,因精通儒家經典,為儒家的文衡帝君,關聖帝君是唯一為佛、道、儒三家所共同尊崇的菩薩。

關聖帝君亦被稱為『伏魔大帝』,大眾若感到居家有邪靈鬼魅等作祟,只要誠心敬禮供奉、讀誦此經、祈求關聖帝君,必能得到關聖帝君的威靈護佑也。

《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伽藍讚
伽藍主者 合寺威靈 親承佛敕共輸誠
擁護法王城 為翰為屏 梵剎永安寧
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三稱)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三稱)
南無伽藍尊者關聖帝君(三稱)

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愧,可立身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可謂偷生。凡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勿謂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動一靜,神明鑒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況報應昭昭,不爽毫發。淫為諸惡首,孝為百行源。但有逆理,於心有愧者,勿謂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於心無愧者,勿謂無利而不行。若負我教,罪孽大焉 !

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孝雙親。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時行方便,廣積陰功。救難濟急,恤孤憐貧。創修廟宇,印造經文。舍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修路,矜寡拔困。重粟惜福,排難解紛。捐資成美,垂訓教人,冤仇解釋,鬥秤公平。親近有德,遠避兇人,隱惡揚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過自新,滿腔仁慈,惡念不存。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加福增壽,添子益孫。災消病滅,禍患不侵。人物咸寧,吉星照臨。

若存噁心,不行善事,淫人妻女,破人婚姻,壞人名節,妒人技能,謀人財產,唆人爭訟,損人利己,肥家潤身,恨天怨地,罵雨呵風,謗聖毀賢,滅像欺神,宰殺牛犬,穢溺字紙,恃勢辱善,倚富壓貧,離人骨肉,間人兄弟,不信正道,姦盜邪淫,好尚奢侈,不重儉勤。輕棄五穀,不報有恩,瞞心昧己,大鬥小秤,假立邪教,引誘愚人,托說升天,斂物行淫,明瞞暗騙,橫言曲語,白口咒詛,背地謀害,不存天理,不順人心,不信報應,引人作惡,不修片善,行諸惡事,官司口舌,水火盜賊,惡毒瘟疫,生敗產蠢,殺身亡家,男盜女淫。近報在身,遠報子孫。神明鑒察,毫發不紊。善惡兩途,禍福攸分。行善福報,作惡禍臨。我作斯語,願人奉行。言雖淺近,大益身心。戲侮吾言,斬首分形。有能持誦,消兇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可致。吾本無私,惟佑善人。眾善奉行,勿怠厥志。

迴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註:誦經時須念伽藍讚與經名、讀誦經文時「吾」 及「我」字應讀「帝」字。

p.s. 總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共勉之!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呂祖與天遁劍法


找到兩篇文章和呂祖以及其劍法有關, 與大家分享 ~

1 呂祖的「天遁劍」

「寶劍出匣」可見於《呂祖靈籤》第十三籤,指的是呂祖的佩劍,其事也可見於《黃大仙靈籤》第五十六籤「呂祖桃木劍」:「安知此劍不成龍,見水都應出袖中。」就是說,將來修成正果後,劍遇水便會化成龍,從衣袖中飛騰而出!

關於呂祖與「劍」的典故,簡述如下:

呂祖是唐末道人,善於文辭,而且武技非凡,有「劍仙」之稱號。遊江淮之時,呂祖曾持劍斬妖除蛟,為民除害。他在《贈劍客》有云:「蛟龍斬處翻滄海,暴虎除時拔遠山。」寓意翦除邪惡,斬殺凶頑,消除世上不平之事。不過,呂祖並不輕易傳法,有絕句云:「匣中寶劍時時吼,不遇同人誓不傳。」雖然欲開鞘斬邪,但找不到同道之人,絕不輕傳劍法。此外,呂祖除了師從鍾離祖師學道外,也曾跟隨火龍真人學習「天遁劍法」,並獲賜「天遁劍」。他曾向人說:「我這把劍不是平凡的劍,它不斬人頭,只斬三件東西: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嗔。」蓋凡人苦惱之根源,就是來自貪欲、嗔恨、愚痴,必須要有堅定的意志去破除種種障礙,才能把騷擾人心的「魔軍」擊退。故《呂祖靈籤》云:「有劍開神路,何妖敢犯神!」寶劍猶如意志之堅定無懼,一切妖邪亦不敢侵犯。

p.s.「魔軍」總會在我們遠離清靜時乘機入侵,令我們苦惱難堪。呂祖的「天遁劍」正是一把智慧之劍,勸導我們要勇猛精進,求取大道的智慧;並以清靜心破除一切貪、嗔、痴。元代苗善時真人有《慧劍吟》曰:「貪嗔愛鬼悉消亡,昏散魔軍皆滅沒。」就是形容呂祖天遁劍法的劍意所在。

另外, 古時候有《天遁劍法》的功法,與氣功中的意念武器(意念劍)功能相似。引錄如下~

2《天遁劍法》:

呂純陽即呂洞賓,唐代道士,後道教奉為神仙,是「八仙」中傳聞最廣的一位仙人。姓呂,名岩,字洞賓。一說為唐朝宗室,姓李,武則天時屠殺唐室子孫,於是攜妻子隱居碧水丹山之間,改為呂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棲,故號洞賓。也有傳說他是唐朝禮部侍郎呂渭之孫,因感仕途多蹇,轉而學道。《宋史·陳摶傳》記載呂岩為「關西逸人,有劍術,年百餘歲。步履輕捷,頃刻數百里,數來摶齋中」,是位修道有術的高道。《全唐詩》收有他的詩作二百多首。後世道教和民間稱其為「劍仙」、「酒仙」、「詩仙」聞名於世。呂洞賓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風塵,在長安酒肆中遇鍾離權,「黃粱一夢」,於是感悟,求其超度。經過鍾離先生生死財色十試,心無所動,於是得受金液大丹與靈寶畢法。後來又遇火龍真君,傳以日月交拜之法。又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自稱「一斷無明貪嗔,二斷無明愛欲,三斷無明煩惱」,並發誓盡渡天下眾生,方願上升仙去。

民間流傳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度鐵拐李岳、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呂仙形象廣泛深入民間。婦孺皆知。宋代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代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後世又稱「呂純陽」。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後,又被奉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稱他為「呂祖」。全國各地廣建呂祖祠廟,歲時祭祀,至今香火不斷。相傳呂祖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四日。

天遁劍法。感覺【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自稱「一斷無明貪嗔,二斷無明愛欲,三斷無明煩惱」;飛劍斬黃龍。】講的與「意念劍」的功能相似。

意念劍:修鍊氣功,達到『內視』功能,可以自做「意念劍」。修鍊氣功達到『內視功能』可以把真氣壓縮聚集成寶劍形狀,對自己用於「一斷無明貪嗔,二斷無明愛欲,三斷無明煩惱」;對妖魔用於飛劍鬥法。

天遁劍法不是普通的劍法,與現實生活中的劍法不一樣。「天遁劍法」中的『天』表示是最高級的意思;『遁』表示無形的意思。天遁劍法如果想修煉,必須達到修鍊氣功具有「內視」功能的水平,才能夠演練「天遁劍法」。因功力的提高與悟性的明晰,一招一式自然產生。

靈劍匣中藏,聚因含道情,劍心不可息,神緣無為擎,正義三尺劍,摒邪駐帝京,
束之靈霄殿,十方共光明,雲重天將雨,錚爾劍有聲,煌煌七星文,照耀三天兵,
神龍本一物,氣類感則鳴,龍吟常思去,躍匣削不平,此劍在人間,百妖共收形,
姦邪與惡魔,膽破魂亦驚,試以向星月,神光射幽冥,人間永無念,可息天下兵。

初步解析,這篇劍訣應該是分為兩段從 照耀三天兵這裏是上下段的分割點,上段描寫的是以一念代萬念的方法,既道家說的道劍,下段描寫的應該是物劍和命功的運氣方法

靈劍匣中藏,聚因含道情。比句中的匣應該指的是肉身或者是心,比心非彼心,指的乃是識神,用如今的話說指的就是顯意識,靈劍應是元神的隱喻,後半句應該應該指的是凝聚的方法,道情二字有待考證,一則重道為修道之志。二則重情為心與劍難棄之情。或二者皆有之。

劍心不可息,神緣無為擎。劍心二字應是接上句道情二字,隨字不同,意思應該是一樣的,息通假為熄,熄滅之意。即是修道之志心劍之情不可熄滅丟棄,專注一物,不離不棄,也是一念代萬念之不二法門。神緣指的乃是修道之緣分,無成神之緣分,縱得仙法也是枉然,無為 擎 擎乃執拿之意,無為乃是修行之法,(注:一念代萬念最後也是要回歸無為方能成就性功,以劍為一念,最後歸至無念,名為忘劍,或曰無劍) 後半句的總體意思應為修道之緣須以功法以及毅力支撐。

正義三尺劍,摒邪駐帝京。前半句應為代念法所用之意念,帝京,古代乃是皇帝所居之城,為一國首重之地,人身最重之地有二,一為腦部,一為心臟,腦部乃元神所居,心臟乃是命之所在,聯繫此文系以念入道故此帝京在腦部,為元神所居之泥丸宮是也。正義三尺劍,摒邪駐帝京,這句話的解釋就是以正義三尺劍為一念,驅逐摒棄掉別的念頭,使此一劍之念常駐識海元神居所束之靈霄殿,十方共光明。凌霄殿乃是傳說中天帝所居處,在人間之上,不過此處應該還是寫的泥丸宮,用以突出泥丸的重要,十方共光明此句描寫的應該是描寫入靜後性光出現的情景,屬於功景描寫。

雲重天將雨,錚爾劍有聲。應該此句描寫的應該是性功之後的境界,以接近或達到靜虛,空玄的境界,此以接近生命之本元,先天一炁也由此而來。後半句是否要在此境界中仍不忘劍心?或者將先天一炁化作劍?還是兩者結合?我個人傾向後一種,放到現實中,雲重天將雨,此為天生異像,乃寶物出世之兆,而此時唯一的材質只有先天一炁,如若只守劍心,豈不是捨本逐末?

煌煌七星文,照耀三天兵。此句應該描寫的是寶劍自識海出世後此劍劍身謄刻着七星圖案或是其他圖案,且帶着寶光應該是以元神鑄劍,以先天一炁溫養,如果直接以先天一炁鑄劍不免有氣劍的嫌疑,我並不是說氣劍不好或怎樣怎樣,呂祖自己也說過,他有道劍法劍各一柄,道劍,乃元神之劍,心劍也。

神龍本一物,氣類感則鳴。神龍有兩種意思,一為神龍指劍,此劍再非心劍,而指的是法劍,二為神 龍兩字分開,神者,元神也,龍者,法劍也。如果是第一種解釋,那麼後半句氣類感則鳴則為以修習前半段功夫所得的先天一炁去感應操作法劍。如為第二種解釋 那麼則是以道劍去和法劍和一,以先天一炁調和,則指揮法劍如同指揮自己的身體一樣,道劍如神,法劍如身,先天一炁則為血肉筋骨,以此,劍如己驅。龍吟常思去,躍匣削不平,如有所成就,不可以此為惡,當行善事,古人曾言,心劍者,應機而現,此機便是行善之機此劍在人間,百妖共收形,姦邪與惡魔,膽破魂亦驚,此處乃是描寫的學此術者的為人處世之原則。試以向星月,神光射幽冥,此處暫時解釋不出人間永無念,可息天下兵。此處之念指的是人的各種慾望,兵指兵劫,既戰爭。若大家都沒了無窮盡的慾望,世間便不會再起戰爭了!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 每日頭條<中華傳統武術玄學之「天遁劍法」解析>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典故「劉阮遇仙」的寓意


「劉阮遇仙」可見於《呂祖靈籤》第十二籤,指的是東漢時代劉晨和阮肇,兩人入山後再回到故鄉,卻已是東晉時代,可說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今以《搜神記》的記載為例,簡述當中的典故:

漢明帝永平五年,劉晨、阮肇一同進入天台山後迷路。經過十三天,糧食吃盡,忽然發現山後有大溪。兩人在溪邊遇到兩位娟秀女子,女子叫出他們的姓氏,如同曾經相識,還笑問:「為甚麼來晚了?」然後邀請劉、阮二人到家裡去。家裡有十位侍女在準備豐富美食,隨後又有一群女子拿著鮮桃走進來,笑著說:「祝賀你們的夫婿回來。」劉、阮兩人有點害怕。過了十天,二人要求回去。女子說:「夫君已經來到這裡,是宿世緣分所牽合,為甚麼要回去呢?」於是他們再停留多半年。第二年春天,劉、阮二人愈加懷念故居,強烈要求歸去。女子嘆道:「罪孽牽引著你們回到凡塵了,該如何是好?」便呼喚三四十位女子一起奏起樂曲,一同送別劉、阮二人,並指示他們回去的路。兩人返回故鄉,房舍已全部變了樣,村民不再熟識。打聽之下,原來子孫已過了七代。一直到了晉太元八年,劉、阮二人忽然又離開,沒有人知道他們何處去了。

兩位主角本來走投無路,卻有宿世福緣而命不該絕,更再結前生情緣。大道永恆,奈何世人迷戀於凡俗名利和情愛,終由仙境而復返凡間,故仙女嘆道:「罪牽君,當可如何?」或許是罪孽的牽纏吧。

p.s. 人世間的種種劫難,在天上而言其實只是一瞬間的事。當我們感悟到身處的世界只是短暫的物質空間,面對悲歡離合,或許可以豁達的想:「人間三千事,淡然一笑間。」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一登龍門,聲價十倍


呂祖靈籤第三十八籤「鯉魚化龍」的典故,即古人所言「一登龍門,聲價十倍。」

表面意思是一時間的不順意不必愁眉不展,假若堅持下去,必然有機會脫俗超凡。

典故最早可見於《水經注.河水》引《爾雅》曰:「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意思簡述如下:

「鯉魚化龍」指的應該是中國古代的鱣魚,或稱鮪魚,但古代大鯉也稱為「鱣」。相傳在長江三峽附近,有一個地方叫「龍門」,是大禹治水時留下的遺跡。此處水流湍急,舟楫也難以過渡。不過,每年農曆三月左右,四方的鱣魚都會游離洞穴,而且逆流而上,嘗試跳越龍門。古人相信,鱣魚跳越龍門後便能化身成龍,昇天而去。

p.s. 游魚逆水而上,乃喻人不畏艱難;愈遇困難,愈顯堅定,只要努力上進,充實自己,待時來運轉必然遇困而解,猶如化龍昇天,乃謀望大吉之象。直到今天,「鯉躍龍門」依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普遍的吉祥圖案。在新年時當作年畫,有家家得利、年年有餘、飛黃騰達等吉祥意義。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