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

城堡: 余東旋家族與羅桂祥


擁有一座堡壘 (Castle) 可能是不少人一生的夢想, 香港歷史上曾有一位擁有三座堡壘, 而且是一名非常成功的橡膠和錫礦商人- 余東旋先生 OBE (1877-1941) :

據說有風水師告訴余東旋,只要他不斷興建堡壘,即可令他長壽。其實這位風水師便是他的父親余廣培。

余東旋出生那天剛好是農曆六月十三『魯班師傅誕』,父親就說他命中註定一生都要大興土木才得以長壽 。於是,他在星馬和香港建了至少12座堡壘式別墅,均座落於風水甚佳的位置,而建築則帶有濃厚的歐洲風格。亦有人指出余東旋妻妾子女眾多,所以實際上亦可能需要不同居處,藉以將他們分開,以維持家庭內部和諧。

他在香港興建的三座堡壘式府第,分別在般咸道、淺水灣和大埔。三座府第都建築得十分宏偉,有如童話裡的古堡,且皆位於昂貴的地段,當年無人不識。

這3塊地是余東旋於遷居香港前幾年 (1927年) 以總數50萬元買入,然後立即動工興建,三所府第均稱作『余園』,但英文名字則不一樣。

(1) Euston

西半山般咸道的那間,位於半山警署對面,英文作Euston,是余家的主宅,佔地38,633平方呎。余東旋以18萬港元從一位退休的英國人手中買下這塊999年期的地皮。堡壘外牆花崗石興建,需時7年,內部裝修3年,興建費用達數百萬元。建成後內有房間60個,分中央主樓和東西側翼3部分。中央部份樓高6層,是香港首間住宅裝有電動升降機;中央大廳樓底高20呎,配以金壁輝煌的金箔裝飾,與皇宮無異;每個大廳和每間房間的設計都模仿某年代的歐洲建築風格。東西兩側翼分別飾以中國民間故事雕塑的立體壁畫,以及西式的天使裸女浮雕。古堡後面是依山勢而建的過萬呎花園。這座余園建成後成為香港上層社會的社交中心,1939年5月19日次子經綸及四子經鉞兩兄弟同時在這裡舉行婚禮,出席的中外嘉賓達千人,余園內衣香鬢影,盛況空前。

(2) Eucliffe

淺水灣的余園 (Eucliffe) 是余家的度假別墅,1927年開始,動用300工人興建,1931年建成。堡壘矗立於淺水灣畔,依山而建,鄰近淺水灣酒店,佔地105,007平方呎。堡壘有一座主樓和3座高塔。主樓是一幢兩層高的建築物,地下有大堂、客廳、飯廳和廚房,二樓則有多間睡房和儲物室。中央部份有個圓頂,上面畫了天使壁畫,活像羅馬西斯丁教堂。大廳有大量貴重的玉器裝飾,此外還有中國和印度來的銅像、意大利的大理石像、歐洲的水晶、英國莊園的壁爐和盔甲。余東旋在這裡開了很多次宴會。主樓前面有一花園,後面則有一標準游泳池和網球場。堡壘正門兩傍有一佛像和一英軍銅像。那時打理整座堡壘需要27名僕人,比住在裡面的主人還要多。

(3) Sirmio

大埔那座余園的英文名字最特別,叫Sirmio,是意大利北部湖畔的一條古老村落的名字,可能余東旋曾到過那裡,而又喜歡那個地方,因而採用了它的名稱。這座余園是余東旋三座府第之中最大的一座,佔地693,025平方呎,位於汀角路三門仔對面的海灣,也是沿山丘興建,盡覽吐露港景色。那時還未有汀角路,要到這座堡壘必需坐船。這座余園是仿歌德式建築,主樓高3層,由紅磚砌建,門樓呈尖塔狀,內裏更建有升降機連接各層。牆上掛有多件名貴的時鐘,當然還有不少名家油畫(收集時鐘和名畫都是余東旋的喜好。) 這座余園還有一片花園和4公頃大的農場,二者均由一風車引水灌溉 (按: 風車於二次大戰後被颱風摧毀。) 余東旋在花園裡養有多種外來的雀鳥、狗隻,甚至有一隻熊貓!別墅所在的山丘下面建有一防空洞,足以容納全家人兼所有僕人,以及足夠幾個月食用的糧食。據說, 余東旋最愛到這別墅與家人共度周末,事實上他準備晚年在此渡過餘生。

究竟在建築風格上三座余園之間有没有什麼關係?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指余東旋三座堡壘是參考英國的白金漢宮 (Buckingham Palace)而建,因怕開罪英國人,所以把古堡分為三部份:主宅在般咸道,其左右部份則分別建於淺水灣和大埔,作為別墅之用。

珠海書院蕭國健教授則有不同看法,他指三座余園各有特色,淺水灣余園屬海岸式長形設計;大埔余園為德國田園式,倣效傳統做法設置馬房,但用作車房;般咸道余園則是法國式,門口有兩座鐘樓。 另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說:『余園的價值在於顯示當時的有錢人,如何透過其物業來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興建古堡則有當自己是國王的意味。』

余東旋去世幾十年後,三座余園陸續被後人賣掉拆毀 - "Eu built three castles in Hong Kong – Eucliffe was the most well-known. It was famous for being a social hot spot in the 1930s and was located next door to the Kadoorie’s Repulse Bay Hotel. The folly featured a large collection of ancient western armour as well as stained glass windows .... Having survived multiple heart attacks, he finally suffered a fatal one in 1941, aged 63. His many wives and children diluted his fortune and his properties were sold off in the 70s and eventually demolished."

提起余東旋, 不得不提曾擔任其秘書的羅桂祥博士 CBE JP (1910-1995) -

罗桂祥1910年出生在梅县三乡镇寨上村。8岁入学,在本村崇正学校读了两年小学。10岁时,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马来西亚读了两年华文学校后,考入教会英文中学。毕业时,他打算投考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一个建筑工程师,以期对积弱的祖国有所贡献。由于他兄弟姐妹九个,父亲仅是一个为人打工的帐房先生,无力供他读大学,只得在马来西亚华侨民政司找了个翻译工作,协助父亲维持家庭。

父亲罗进兴的东家余东璇先生是东南亚闻名的“仁生堂”药店的老板,还在东南亚和国内发展房地产业务,知道罗桂祥一贯聪明过人,有意出资供他上学,但有个条件是所学专业应是商科,学完回到余老板身边。罗桂祥虽然不能专攻自己喜爱的建筑专业,但能有大学可上,也是十分高兴的事。1929年,他考入香港大学商学院。

1934年,罗桂祥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开始任余东璇的商务秘书,两年后升任香港余东璇有限公司的经理,同时兼任余的私人法律代理。在这段时间里,他与香港的银行金融界许多人士交上朋友,在这些朋友中树立了他年轻有为、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形象,为未来创办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底,罗桂祥到上海替余氏办理一些私人业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美国派驻中国的商务参赞雅诺氏的一个公开演讲,题目是“大豆——中国之牛”,大意说大豆营养丰富,含蛋白质与牛奶一样高,大豆是中国的奶牛。中国人数千年来作为粮食和营养来源,所以中国人不饮牛奶也很健康。这番话,让年轻的罗桂祥认识了大豆,从而把研究大豆,生产豆制品作为终生的事业。

回到香港后,他目睹难民营中的同胞因饱受日本侵华战争的灾难,贫困交加,瘦弱多病,严重营养不良。具有儒家“厚生”思想的罗桂祥,决心为拯救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同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1940年,罗桂祥的香港豆品公司终于生产出了“穷人的牛奶” 供香港的穷人作营养饮品, 直到今天...

p.s. 1994年,羅桂祥基金捐出了羅桂祥名下25件瓷器和600多方印章予市政局,及後成為了茶具文物館 (旨在推廣中國品茗風尚) 的展品。

SOURCES: 香港倒後鏡/百度等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