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論生活的藝術 - 死亡整理法/ 斷捨離 / Less Is More


衝擊家居領域的暢銷書《斷捨離》與《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在全球激起簡化身外物的思潮。作者山下英子與近藤麻理惠倡議的扔、丟、棄、割,恍若給世人當頭棒喝;但實際行動時才體驗到那份難捨難離。此際輪到西方藝術家發聲,教導世人以「死亡清理術」,從衣櫃著手整理生命旅程中的纍纍雜物。試想像:若我不在,親人對這些遺物的感受將如何……

不要被書名《The Gentle Art Of Swedish Death Cleaning》(瑞典式死亡清理的溫和藝術)嚇怕,拋捨身外物與離世無關。作者Margareta Magnusson提點,清理物件時不妨想想,當自己不在時,這些東西會否成為親人的負擔?帶來麻煩?這是頗具指標性的衡量,也是她經歷過父母、翁姑、好友及長輩身後事的透徹領悟。

簡潔人生,由簡化家居做起。為防剪不斷理還亂,應該從清理衣櫃開始;相簿書信等舊物則容易牽動情緒,一旦陷入回憶便注定失敗告終。未屆40歲的你或許無必要應用「死亡整理法」,卻也是時候培養簡化身邊物、令家居井井有條的習慣 (按: 特別是今日寸土尺金的香港...)。

死亡整理法貼士

1 這並非年近半百才需要考慮的議題,任何年齡都可以藉此法,及早展開簡約及整潔的人生。

2 這是漫長而持續的過程,並非在一周或一月內完成的大掃除。它需要一輩子的履行,不斷減省、清理命途上的贅物。

3 清理家居時,不妨想像一下自己的遺願、追悼儀式及遺產等,幻想感受整個程序,可助你決斷地作出取捨──由自己作主,而非他人。

4 應向親友宣告這套簡約人生的意願,讓他們支持你,提醒你。

5 把不再需要的都化作禮物。下回訪友別再買鮮花食物,取一兩本好書或完好的物件,知道對方會喜歡或用得著即可。

6 先從衣櫥著手,以免感情用事被卡住;當衣物去蕪存菁又整然,必更有動力處理雜物櫃和閣仔。

7 死亡整理是淨化心靈的療程,而無關身故。清理過程中,讓人回顧人生,並學會只保留最重要的─感恩、幸福、釋懷、甜美記憶。

8 每次完成後都獎賞一下自己,吃頓好的,看場好電影或恤個靚髮。但, 千萬勿逛進時裝店或百貨公司了。

順便一提, 簡約主義的生活態度和美學,在上世紀初已經出現。建築師談簡約,第一個想起的必然是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可惜的是近年大家對密斯太過輕率,動不動就請他出來,濫用了大師。例如我們常常以密斯的一句「Less is More」,作為大師對簡約主義的定調。其實這個講法是有點遺漏的。因為密斯的這一句,其實借用了詩人Robert Browning的詩句,來回應記者對何謂簡約主義的提問。當中的重點,不是「Less」,而是「More」。以最少的介入,對空間做最多的影響。「Less is More」看似玄妙,其實道理很簡單,少了物件,多出的就是空間。在極度的簡約的空間之中,所有餘下的物件都是必須的,亦是最尤關重要的,和個人的關係亦更密切。「Less」很容易,但要達到「More」的層次,需要更高的覺悟。山下英子說她悟出「斷捨離」,是因為多年修習瑜伽,以及到日本高野山金剛峯寺參拜之後,看到僧侶簡單的生活而所生的覺悟。無論「Less is More」和「斷捨離」,都是近乎一種宗教修行和生活藝術。單單把雜物送到迷你倉,兩眼不見雖然換得一時乾淨,但説穿了其實仍然留戀凡塵,萬一引起火災就更加「罪過,罪過」。要完全撇除生活中的繁雜,斷絕多餘雜物的留戀,方能令生活變成藝術。

p.s. 誠然, 而且生活本身就是自己的道場 !

SOURCE:
"整理死亡魔法 斷捨離衣櫥起步" (am730) & "「斷捨離」與「LESS IS MORE」" (香港獨立媒體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