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從北洋艦隊到遼寧艦的沉思


中國航母遼寧艦日前訪港,成為本地熱門新聞。

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來港訪問,發言中提到當年滿清有八十萬大軍,卻敵不過英國的一萬人軍隊,最後要拱手割讓香港。中國清朝的海軍戰爭史,同樣慘痛。曾經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爭中,被日軍大敗。中國被迫簽署了《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予日本,開始了台灣從祖國分離的歷史。翻開清朝末年的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戰敗史。滿清政府早年也曾經努力過,建設北洋艦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嘗試。

查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軍艦隊,在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個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鋸者,一度為規模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然而軍事預算遭清宮廷擠壓,到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時除噸位外已經全面落後。戰後,清政府重新組建北洋水師。1909年,北洋水師殘部與其他三艦隊合併,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

北洋艦隊發展歷史

1860年代,中國洋務運動展開。

1874年,日本以「保衛當地僑民」為藉口派兵登陸台灣,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其驅逐。此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引發海防大籌議。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的論據上書。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白銀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江蘇巡撫丁日昌擬出「海洋水師章程」六條,建議沿海建立水師。大清海軍計畫分為三支海軍艦隊:北洋水師負責山東、直隸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粵洋負責福建及南海。後來時任之南洋大臣沈葆楨,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准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諭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鐵甲艦。

1879年,向英國訂造撞擊巡洋艦揚威、超勇。

1880年,李鴻章派李鳳苞出使德國,以三百萬兩白銀,向伏爾鏗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衛兩地修建海軍基地。超勇、揚威由中國海軍軍官駕駛下回國。李鴻章又在大沽建造船塢一所,並派陸軍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成立,醇親王奕譞為總理海軍大臣,慶𧡿王奕劻和李鴻章為會辦,著力建設海軍。李鴻章委託駐外公使許景澂、曾紀澤「幫同辦理」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定遠、鎮遠二艦回國,被日本視為威脅。

1888年1月29日,平遠在中國(清朝)福州船政局下水。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海軍章程》。

1891年,戶部上奏《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停止購買海軍軍械兩年。至此以後,北洋海軍未能新增一炮一艦。時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不少舊艦又過量使用,部份應進行之改造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施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重創,沒有沉沒的軍艦全體投降。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緊接著,清廷下旨,撤銷海軍衙門,撤銷北洋海軍的編制,撤銷各地海軍學堂,解散戰後倖存的海軍人員。

1896年,清廷從英國購買「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福州船政大臣裕祿奏請選派第四批海軍留學生,清政府批准了這一計劃,中斷多年的向海外派遣海軍留學生的工作得以恢復。

1899年4月17日,光緒皇帝召見前北洋海軍副將葉祖珪、參將薩鎮冰,開復他們的革職處分,命他們統領和幫統新購各艦。

1907年夏,清政府在陸軍部內增設海軍處。

1909年,籌辦海軍事務處設立,載洵、薩鎮冰被任命為籌辦海軍大臣,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合併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而從日本訂購的14艘艦艇也全數到華,構成了中國長江艦隊的主力。

1909年8月,攝政王載灃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

1909年9月2日,載洵、薩鎮冰到達浙江象山。一番實地考察後,象山被敲定為未來的海軍基地。

1909年10月,載洵、薩鎮冰出訪歐洲,走訪了義大利、奧匈帝國、德國、英國。先後訪問了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和英國的海軍學校和船廠,並向義大利訂購炮艦1艘,向奧地利訂購驅逐艦1艘,向德國訂購驅逐艦3艘、江防炮艦2艘,向英國訂購巡洋艦2艘。

1910年7月,攝政王載灃再次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載洵一行遂又訪問了美國和日本。並向日本購買了兩艘炮艦,分別命名為「永豐」、「永翔」。

1910年12月,清廷改籌辦海軍處為海軍部,各項機構設置、制度編列都參照英國。

1911年,墨西哥、古巴發生排斥驅趕華僑事件,清政府調派赴英參加英皇喬治五世加冕典禮的海軍將領程璧光,率「海圻」艦轉往北美撫慰、接運難僑。

1911年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美國紐約港,隨即前往華盛頓、波士頓一帶展開外交活動。

北洋艦隊為何不堪一擊?第一個原因是管理廢弛。當時有洋人曾經參觀北洋艦隊軍艦,見到海軍提督正和水兵一起「互鬥竹牌」(即打麻將),其「無王管」程度可想而知。除了管理差之外,北洋艦隊也嚴重缺乏經費。建艦隊之初,朝廷每年撥給北洋艦隊的經費為兩百萬両白銀,但到甲午戰爭開打前,每年的經費已減低至五、六十萬両。北洋艦隊的艦隻沒有翻新,設備老舊,連炮彈也是沒有爆炸能力的實心彈。海軍沒有經費,固然與清朝貪腐積弱有關,更大的問題還是朝廷黨爭劇烈。就在北洋海軍成軍之初,光緒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龢,提交了《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以治理黃河經費不敷為名,宣佈停止進口船炮,令到中國停止了購買軍艦,翁同龢與李鴻章一直爭鬥。清廷後期投入海軍的經費大減,較多人相信的原因是慈禧挪用資金大修頤和園,希望發展海軍的李鴻章,雖然一度反對修園,但終於還是在政治上妥協。

另一說是李鴻章掌握北洋海軍和淮軍,在左宗棠死後,是清末漢族大臣中最大權力者,慈禧不會充份信任他,所以就在軍費上處處掣肘。無論如何,北洋艦隊就在這些政治鬥爭中,經費無着,變得外強中乾。

p.s. 歷史教訓深刻- "無強大的海軍艦隊,無法保家衞國。而貪腐和內鬥,就是亡國之源。" 誠然, 但願國人能汲取經驗和教訓!

SOURCE: 部份資料引用"北洋艦隊敗亡的故事" & 維基百科有關條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