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玄奘西域遊記


不久之前參加一個 "絲路古與今" 講座, 提及《大唐西域記》可以作為認識絲路的 "開胃菜" -

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玄奘的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這樣記載:幼年的玄奘人品高貴、智慧聰明、個性獨立,在八歲那年父親陳惠坐在旁邊為他的孩子講授《孝經》時,玄奘聽到「曾子避席」時,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來,陳惠問玄奘為什麼突然起身,年幼的玄奘回答:「曾子聽聞老師的教誨就起身聆聽,今天我要奉行慈父的家訓,怎麼還能坐著呢!」父親陳惠很高興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有所成就,還特別召告族人宗親這件事。玄奘的智慧,從小時候就已經是這樣的成熟,之後更是精通經書妙義,因此童年的玄奘就喜歡閱讀先聖先賢的書籍,不是高雅正派的書不看,不是聖賢哲人的門風不學,年幼的玄奘身不結交童蒙稚友,足跡不曾到過市集,也不曾參與旁雜無義的言談,就算街頭鑼鼓喧天,巷尾戲曲歌舞叫聲,男女聚集交談笑聲等嘈雜喧囂,玄奘都不曾因為好奇而前往觀看。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玄奘出家以後看見諸位沙彌聚集放逸,大談戲論,於是告訴諸位沙彌說:「經中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豈能再像無知小兒一般一直嬉戲,徒然浪費一生光陰。」其間聽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閱讀愛不釋手,直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隨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更加喜愛,乃至將《攝大乘論》一次讀完,再覽就沒有遺漏,大眾皆感驚異,乃至令玄奘升座複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詳盡,盡得嚴法師宗旨,因此博得大眾的欽敬,少年時期的玄奘已經顯露出積極的修學態度,和美好的名聲了。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提議長捷法師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議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論》、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再次北上尋覓先德參學,到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攝論》、《俱舍論》、《涅槃論》,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國時,得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玄奘以為國之法導,玄奘「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麴文泰發覺玄奘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玄奘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玄奘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瑜伽行派大師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iAST Mahāyānadeva महायानदेव),亦即「大乘天」,被上座部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iAST Mokṣadeva मोक्षदेव),亦即「解脫天」。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

玄奘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另外,由玄奘大師口述,弟子僧辯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更成為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而近現代以來,根據本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跡挖掘,亦證明玄奘當時所述真實可信,允為瑰寶。

龍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之後感慨說:「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日?」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時(664年3月8日0~1時)圓寂,享年六十三歲。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有關《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並非以玄奘旅行的路線,而按地區排列,記錄新疆至印度沿途所見國家的地理、交通、氣候、物產、政治、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教育、刑法、禮儀、賦稅、人文風俗描述下來,,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但記事謹嚴有據,文筆簡潔流暢。其中也穿插聽到傳聞而沒有親自到過的國家,用「行」和「至」兩字區分。此書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大唐西域記》,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據專家王世平表示,「玄奘用腳步量出的里程,竟準確到一里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體投地的地步」。

卷第一講述阿耆尼國(焉耆)、屈支國(龜茲)、跋祿迦國、赭時國、颯秣建國、弭秣賀國、劫布呾那國、喝捍國、捕喝國、伐地國、貨利習彌伽國、羯霜那國、睹貨邏國、呾蜜國、赤鄂衍那國、忽露摩國、鞠和衍那國、鑊沙國、珂咄羅國、拘謎陀國、縛伽浪國、紇露悉泯健國、忽懍國、縛喝國、銳秣陀國、胡寔健國、呾剌健國、揭職國、梵衍那國、迦畢試國等三十四國。

卷第二,先對印度進行總的描述,更改舊譯名「身毒」和「天竺」為「印度」,這個譯名一直沿用至今。然後講述濫波國、那揭羅曷國、健馱邏國等三個國家(今阿富汗境內)。

卷第三敘述北印度八國:烏仗那國、缽露羅國、呾叉始羅國、僧訶捕羅國、烏剌屍國、迦濕彌羅國、半笯嗟國、遏羅闍補羅國。

卷第四敘述十五國,
北印度五國:磔迦國、至那僕底國、闍爛達羅國、屈露多國、設多圖盧國。
中印度十國:波理夜呾羅國、秣菟羅國、薩他泥濕伐羅國、窣祿勤那國、秣底補羅國、婆囉吸摩補羅國、瞿毗霜那國、堊醯掣呾羅國、毗羅刪那國、劫比他國。

卷第五敘述中印度六國:羯若鞠闍國、阿踰陀國、阿耶穆佉國、缽邏耶伽國、憍賞彌國、鞞索迦國。

卷第六敘述中印度四國:室羅伐悉底國、劫比羅伐窣堵國、藍摩國、拘屍那揭羅國。

卷第七敘述中印度五國:婆羅痆斯國、戰主國(龍藏這兩個國家列在第六卷)、吠舍釐國、弗栗恃國和尼波羅國。

卷第八:摩揭陀國上

卷第九:摩揭陀國下

卷第十:十七國 中印度四國:伊爛拏缽伐多國、瞻波國、羯朱嗢只羅國、奔那伐彈那國、
東印度八國:迦摩縷波國、三摩呾吒國、耽摩栗底國、羯羅拏蘇伐剌那國、烏荼國、恭御陀國、羯稜伽國、憍薩羅國、
南印度五國:案達羅國、馱那羯磔迦國、珠利耶國、達羅毗荼國、秣羅矩吒國。

卷第十一 二十三國:
僧伽羅國(即今之斯里蘭卡)。
南印度:恭建那補羅國、摩訶剌他國、跋祿羯占婆國、摩臘婆國、阿吒厘國、契吒國、伐臘毗國、阿難陀補羅國、蘇剌他國、瞿折羅國、鄔闍衍那國、擲枳陀國、摩醯濕伐羅補羅國。
西印度:信度國、茂羅三部盧國、缽伐多國、阿點婆翅羅國、狼揭羅國。
波剌斯國(舊曰波斯)
西印度:臂多勢羅國、阿輿荼國、伐剌挐國。

卷第十二講述了從帕米爾,經南疆和闐、羅布泊所過二十二國:
漕矩吒國、弗栗恃薩儻那國
(睹貨邏故國):安呾羅縛國、闊悉多國、活國、瞢揵國、阿利尼國、曷邏胡國、訖栗瑟摩國、缽利曷國、呬摩呾羅國、缽鐸創那國、淫薄健國、屈浪拿國、達摩悉鐵帝國(都城「昏馱多」,即現在的漢杜德Khamdadh,位於瓦罕山谷中潘扎水南岸沖積扇上)。
屍棄尼國、商彌國、朅盤陁國(都城石頭城即今塔什庫爾干縣城)、烏鎩國(即為莎車綠洲)、佉沙國、斫句迦國、瞿薩旦那國。

全書講述了所親自經過的110個國家,聽到傳聞的28個國家,以及附帶提及的12個國家。

p.s. 提起玄奘, 不得不提另一位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梵文: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34年-413年,一說350年-409年),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漢傳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鳩摩羅什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其父鳩摩羅炎是從天竺(印度北部)逃亡到西域的貴族後裔,其母是龜茲王的妹妹。

七歲時同母親一同出家,開始學習的是原始經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日誦經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時人譽為「神童」。九歲時,與母親一同前往天竺北部的罽賓國(克什米爾)學法,向小乘教論名僧盤頭達多學習小乘經典,三年大成。隨後與母耆婆返國,在月支北山時路遇不知名的修行僧預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戒者,將與教化阿育王的優波掘多般宏揚佛法」。十三歲,至疏勒登高座講法。得知父鳩摩羅炎病歿後,拜須利耶蘇摩為師轉學大乘佛教、主要研究了中觀派的諸多論著,並由須利耶穌摩親自傳授《法華經》等經典。二十受具足戒。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純、曇充等自龜茲歸來,稱鳩摩羅什才智過人,深明大乘佛學。長安高僧道安力勸苻堅延請羅什入中土。苻堅求之不得,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出西域,伐龜茲。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獲羅什,因呂光的脅迫,被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並賜醇酒,淫、酒雙戒俱捨。呂光部隊回程途中,鳩摩羅什預測將有山洪,呂光不以為然,後因確有山洪而懼怕鳩摩羅什,不久前秦滅亡,呂光稱涼王。此後18年間,被呂光、呂纂軟禁在涼州。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以國師之禮待之,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鳩摩羅什育有二子,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妓女,「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此後在俗10年間,潛心鑽研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他在譯經之暇,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說眾經。弘始十五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圓寂,臨終前他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 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鳩摩羅什的譯經幾乎觸及佛教龐博經文的各個方面:大乘經典的新譯或較準確的重譯,關於戒律的經文、小乘教派經本、經院學說與玄學的巨著,鳩摩羅什將3-4世紀出自大乘而以某種辯證法為基礎的中觀學派介紹到中國。唐朝玄奘等人的譯經被稱為新譯,此前的鳩摩羅什等翻譯的經卷被稱為舊譯。

鳩摩羅什對東亞佛教經典的貢獻巨大。羅什於西明閣和逍遙園開始譯經, 依據南朝粱代僧祐於《出三藏記集》為鳩摩羅什所作傳記,他一生譯經三十二部,加上二部闕失和一部非主譯實際收錄三十五部,至唐朝智昇《開元釋教錄》,依據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等的記載,增加為總共譯經七十四部,智昇見到了其中的五十二部三百〇二卷,有《金剛經》、《阿彌陀經》1卷、《坐禪三昧經》3卷、《法華經》7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7卷、《維摩經》3卷、《大智度論》100卷、《中論》4卷等。此外還有,與廬山慧遠的書信問答集《大乘大義章》3卷,弟子僧肇編撰的《注維摩詰經》10卷遺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