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圍城>與克萊登大學


克萊登大學,是1947年出版的錢鍾書所著長篇小說《圍城》中所敘述的一所美國的野雞大學,在小說中男主角方鴻漸、三閭大學歷史系主任韓學愈都花錢購買了該大學的文憑。在中國,「克萊登大學」一詞已成為「野雞大學」、「虛假文憑」、「冒牌大學」的代名詞,常被新聞媒體加以引用。

小說男主角方鴻漸在歐洲遊學期間,不理學業,4年內在倫敦、巴黎、柏林之間倒換了三所大學,興趣廣泛但生活懶散。為了給家人一個交待,方於回國前從愛爾蘭人手裡花30美元騙購了一張野雞的美國「克萊登大學」博士學位證書,全名是「克萊登法商專門學校函授班博士」,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還以此學歷任教於小說中虛構的三閭大學。而三閭大學歷史系主任韓學愈與方鴻漸一樣,在國外也向愛爾蘭人購買了「克萊登大學」的世界通史博士文憑,並娶了一名白俄太太冒充美國人。在《圍城》中還虛構了東方大學、東美合眾國大學,聯合大學、神玄大學等,諸多花10美元便可買到的立案註冊學校。小說的這一情節安排被視作是對中國1930-1940年代部分知識分子插科打諢、崇洋、自私、虛偽、軟弱、動搖等性格心理的特別諷刺,是《圍城》諷刺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重溫有關章節 - "方鸿渐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得来记" (来源:广州日报, 2011年01月21日)

钱钟书/文

方鸿渐到了欧洲,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方老先生大不谓然,可是儿子大了,不敢再把父亲的尊严去威胁他;便信上说,自己深知道头衔无用,决不勉强儿子,但周经理出钱不少,终得对他有个交代。过几天,方鸿渐又收到丈人的信,说什么:“贤婿才高学富,名满五洲,本不需以博士为夸耀。然令尊大人乃前清孝廉公,贤婿似宜举洋进士,庶几克绍箕裘,后来居上,愚亦与有荣焉。”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可是现在要弄个学位。无论自己去读或雇枪手代做论文,时间经济都不够。就近汉堡大学的博士学位,算最容易混得了,但也需要六个月,干脆骗家里人说是博士罢,只怕哄父亲和丈人不过;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他想不出办法,准备回家老着脸说没得到学位,一天,他到柏林图书馆中国书编目室去看一位德国朋友,瞧见地板上一大堆民国初年上海出的期刊。信手翻着一张中英文对照的广告,是美国纽约什么“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函授班,将来毕业,给予相当于学士、硕士或博士之证书,章程函索即寄,通讯处纽约第几街几号几之几”。方鸿渐心里一动,想事隔二十多年,这学校不知是否存在,反正去封信问问,不费多少钱。那登广告的人,原是个骗子,因为中国人不来上当,改行不干了,人也早死了。他住的那间公寓房间现在租给一个爱尔兰人,具有爱尔兰人的不负责、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爱尔兰人的穷。相传爱尔兰人的不动产是奶和屁股;这位是个萧伯纳式既高且瘦的男人,那两项财产的分量又得打折扣。他当时在信箱里拿到鸿渐来信,以为邮差寄错了,但地址明明是自己的,好奇拆开一看,莫名其妙,想了半天,快活得跳起来,忙向邻室小报记者借个打字机,打了一封回信,说先生既在欧洲大学读书,程度想必高深,毋庸再经函授手续,只要寄一万字论文一篇附缴美金五百元,审查及格,立即寄上哲学博士文凭,回信可寄本人,不必写学术名字。方鸿渐看信纸是普通用的,上面并没刻学校名字,信的内容分明更是骗局,搁下不理。

爱尔兰人等急了,又来封信,说如果价钱嫌贵,可以从长商议,本人素爱中国,办教育的人尤其不愿牟利。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可是——记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索性把价钱杀得极低,假如爱尔兰人不肯,这事就算吹了,自己也免做骗子,便复信说:至多出一百美金,先寄三十,文凭到手,再寄余款;此间尚有中国同学三十余人,皆愿照此办法向贵校接洽。

爱尔兰人起初不想答应,后来看方鸿渐语气坚决,又就近打听出来美国博士头衔确在中国时髦,渐渐相信欧洲真有三十多条中国糊涂虫,要向他买文凭。他并且探出来做这种买卖的同行很多,例如东方大学、东美合众国大学,联合大学、真理大学等等,便宜的可以10美元出卖硕士文凭,神玄大学廉价一起奉送三种博士文凭;这都是堂堂立案注册的学校,自己万万比不上。于是他抱薄利畅销的宗旨,跟鸿渐生意成交。他收到三十美金,印了四五十张空白文凭填好一张,寄给鸿渐,附信催他缴款和通知其他学生来接洽。鸿渐回信道,经详细调查,美国并无这个学校,文凭等于废纸,姑念初犯,不予追究,希望悔过自新,汇上十美金聊充改行的本钱。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醉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这事也许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

p.s. 在香港甚至出現了名為「香港克萊登大學」的野雞大學 (又稱文憑工廠, 即英文的 diploma mill, 泛指不受任何官方機構承認的專上學府。)「榮登」美國教育部、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2012年更新公布的全球691所「野雞大學」之一 - 可算另類"名"校!!!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玄奘西域遊記


不久之前參加一個 "絲路古與今" 講座, 提及《大唐西域記》可以作為認識絲路的 "開胃菜" -

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陳,名褘,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玄奘的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這樣記載:幼年的玄奘人品高貴、智慧聰明、個性獨立,在八歲那年父親陳惠坐在旁邊為他的孩子講授《孝經》時,玄奘聽到「曾子避席」時,忽然整理好衣服站起來,陳惠問玄奘為什麼突然起身,年幼的玄奘回答:「曾子聽聞老師的教誨就起身聆聽,今天我要奉行慈父的家訓,怎麼還能坐著呢!」父親陳惠很高興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有所成就,還特別召告族人宗親這件事。玄奘的智慧,從小時候就已經是這樣的成熟,之後更是精通經書妙義,因此童年的玄奘就喜歡閱讀先聖先賢的書籍,不是高雅正派的書不看,不是聖賢哲人的門風不學,年幼的玄奘身不結交童蒙稚友,足跡不曾到過市集,也不曾參與旁雜無義的言談,就算街頭鑼鼓喧天,巷尾戲曲歌舞叫聲,男女聚集交談笑聲等嘈雜喧囂,玄奘都不曾因為好奇而前往觀看。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玄奘出家以後看見諸位沙彌聚集放逸,大談戲論,於是告訴諸位沙彌說:「經中不是這樣說嗎!『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豈能再像無知小兒一般一直嬉戲,徒然浪費一生光陰。」其間聽景法師講《涅槃經》,執卷閱讀愛不釋手,直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隨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更加喜愛,乃至將《攝大乘論》一次讀完,再覽就沒有遺漏,大眾皆感驚異,乃至令玄奘升座複述,玄奘法音或高或低分析詳盡,盡得嚴法師宗旨,因此博得大眾的欽敬,少年時期的玄奘已經顯露出積極的修學態度,和美好的名聲了。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提議長捷法師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參學,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議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論》、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據傳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玄奘私下與商人結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再次北上尋覓先德參學,到相州訪休法師質問疑惑滯礙之法,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攝論》、《俱舍論》、《涅槃論》,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玄奘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併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國時,得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玄奘以為國之法導,玄奘「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麴文泰發覺玄奘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玄奘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玄奘繼續沿著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終於到達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瑜伽行派大師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爛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iAST Mahāyānadeva महायानदेव),亦即「大乘天」,被上座部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iAST Mokṣadeva मोक्षदेव),亦即「解脫天」。

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但沒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長安弘福寺。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顯慶二年(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經、論,無者先翻,有者在後」。顯慶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著陪駕住在洛陽的機會,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請求,「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次日,高宗回信拒絕。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

玄奘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另外,由玄奘大師口述,弟子僧辯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更成為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而近現代以來,根據本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跡挖掘,亦證明玄奘當時所述真實可信,允為瑰寶。

龍朔三年(663年)十月玄奘譯完最後一部佛典《大般若經》之後感慨說:「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日?」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五日深夜、六日子時(664年3月8日0~1時)圓寂,享年六十三歲。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有關《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並非以玄奘旅行的路線,而按地區排列,記錄新疆至印度沿途所見國家的地理、交通、氣候、物產、政治、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教育、刑法、禮儀、賦稅、人文風俗描述下來,,書中對各國的記述繁簡不一,但記事謹嚴有據,文筆簡潔流暢。其中也穿插聽到傳聞而沒有親自到過的國家,用「行」和「至」兩字區分。此書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大唐西域記》,貞觀二十年(646年)七月完成。據專家王世平表示,「玄奘用腳步量出的里程,竟準確到一里不差,使斯坦因感佩到五體投地的地步」。

卷第一講述阿耆尼國(焉耆)、屈支國(龜茲)、跋祿迦國、赭時國、颯秣建國、弭秣賀國、劫布呾那國、喝捍國、捕喝國、伐地國、貨利習彌伽國、羯霜那國、睹貨邏國、呾蜜國、赤鄂衍那國、忽露摩國、鞠和衍那國、鑊沙國、珂咄羅國、拘謎陀國、縛伽浪國、紇露悉泯健國、忽懍國、縛喝國、銳秣陀國、胡寔健國、呾剌健國、揭職國、梵衍那國、迦畢試國等三十四國。

卷第二,先對印度進行總的描述,更改舊譯名「身毒」和「天竺」為「印度」,這個譯名一直沿用至今。然後講述濫波國、那揭羅曷國、健馱邏國等三個國家(今阿富汗境內)。

卷第三敘述北印度八國:烏仗那國、缽露羅國、呾叉始羅國、僧訶捕羅國、烏剌屍國、迦濕彌羅國、半笯嗟國、遏羅闍補羅國。

卷第四敘述十五國,
北印度五國:磔迦國、至那僕底國、闍爛達羅國、屈露多國、設多圖盧國。
中印度十國:波理夜呾羅國、秣菟羅國、薩他泥濕伐羅國、窣祿勤那國、秣底補羅國、婆囉吸摩補羅國、瞿毗霜那國、堊醯掣呾羅國、毗羅刪那國、劫比他國。

卷第五敘述中印度六國:羯若鞠闍國、阿踰陀國、阿耶穆佉國、缽邏耶伽國、憍賞彌國、鞞索迦國。

卷第六敘述中印度四國:室羅伐悉底國、劫比羅伐窣堵國、藍摩國、拘屍那揭羅國。

卷第七敘述中印度五國:婆羅痆斯國、戰主國(龍藏這兩個國家列在第六卷)、吠舍釐國、弗栗恃國和尼波羅國。

卷第八:摩揭陀國上

卷第九:摩揭陀國下

卷第十:十七國 中印度四國:伊爛拏缽伐多國、瞻波國、羯朱嗢只羅國、奔那伐彈那國、
東印度八國:迦摩縷波國、三摩呾吒國、耽摩栗底國、羯羅拏蘇伐剌那國、烏荼國、恭御陀國、羯稜伽國、憍薩羅國、
南印度五國:案達羅國、馱那羯磔迦國、珠利耶國、達羅毗荼國、秣羅矩吒國。

卷第十一 二十三國:
僧伽羅國(即今之斯里蘭卡)。
南印度:恭建那補羅國、摩訶剌他國、跋祿羯占婆國、摩臘婆國、阿吒厘國、契吒國、伐臘毗國、阿難陀補羅國、蘇剌他國、瞿折羅國、鄔闍衍那國、擲枳陀國、摩醯濕伐羅補羅國。
西印度:信度國、茂羅三部盧國、缽伐多國、阿點婆翅羅國、狼揭羅國。
波剌斯國(舊曰波斯)
西印度:臂多勢羅國、阿輿荼國、伐剌挐國。

卷第十二講述了從帕米爾,經南疆和闐、羅布泊所過二十二國:
漕矩吒國、弗栗恃薩儻那國
(睹貨邏故國):安呾羅縛國、闊悉多國、活國、瞢揵國、阿利尼國、曷邏胡國、訖栗瑟摩國、缽利曷國、呬摩呾羅國、缽鐸創那國、淫薄健國、屈浪拿國、達摩悉鐵帝國(都城「昏馱多」,即現在的漢杜德Khamdadh,位於瓦罕山谷中潘扎水南岸沖積扇上)。
屍棄尼國、商彌國、朅盤陁國(都城石頭城即今塔什庫爾干縣城)、烏鎩國(即為莎車綠洲)、佉沙國、斫句迦國、瞿薩旦那國。

全書講述了所親自經過的110個國家,聽到傳聞的28個國家,以及附帶提及的12個國家。

p.s. 提起玄奘, 不得不提另一位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梵文:कुमारजीव,IAST:Kumārajīva;334年-413年,一說350年-409年),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域龜茲人,佛教比丘,是漢傳佛教的著名譯師。譯著包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論》、《大智度論》、《妙法蓮華經》等等。

鳩摩羅什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其父鳩摩羅炎是從天竺(印度北部)逃亡到西域的貴族後裔,其母是龜茲王的妹妹。

七歲時同母親一同出家,開始學習的是原始經典《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日誦經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時人譽為「神童」。九歲時,與母親一同前往天竺北部的罽賓國(克什米爾)學法,向小乘教論名僧盤頭達多學習小乘經典,三年大成。隨後與母耆婆返國,在月支北山時路遇不知名的修行僧預言:「子若行至三十五,仍未破戒者,將與教化阿育王的優波掘多般宏揚佛法」。十三歲,至疏勒登高座講法。得知父鳩摩羅炎病歿後,拜須利耶蘇摩為師轉學大乘佛教、主要研究了中觀派的諸多論著,並由須利耶穌摩親自傳授《法華經》等經典。二十受具足戒。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純、曇充等自龜茲歸來,稱鳩摩羅什才智過人,深明大乘佛學。長安高僧道安力勸苻堅延請羅什入中土。苻堅求之不得,於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出西域,伐龜茲。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獲羅什,因呂光的脅迫,被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並賜醇酒,淫、酒雙戒俱捨。呂光部隊回程途中,鳩摩羅什預測將有山洪,呂光不以為然,後因確有山洪而懼怕鳩摩羅什,不久前秦滅亡,呂光稱涼王。此後18年間,被呂光、呂纂軟禁在涼州。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以國師之禮待之,信徒數千人,公卿以下皆奉佛,鳩摩羅什育有二子,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名妓女,「諸僧多效之。什乃聚針盈缽,引諸僧謂之曰:『若能見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舉匕進針,與常食不別。諸僧愧服,乃止。」此後在俗10年間,潛心鑽研佛學,將梵文經卷譯成漢文,他在譯經之暇,還常在逍遙園澄玄堂及草堂寺講說眾經。弘始十五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圓寂,臨終前他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 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鳩摩羅什的譯經幾乎觸及佛教龐博經文的各個方面:大乘經典的新譯或較準確的重譯,關於戒律的經文、小乘教派經本、經院學說與玄學的巨著,鳩摩羅什將3-4世紀出自大乘而以某種辯證法為基礎的中觀學派介紹到中國。唐朝玄奘等人的譯經被稱為新譯,此前的鳩摩羅什等翻譯的經卷被稱為舊譯。

鳩摩羅什對東亞佛教經典的貢獻巨大。羅什於西明閣和逍遙園開始譯經, 依據南朝粱代僧祐於《出三藏記集》為鳩摩羅什所作傳記,他一生譯經三十二部,加上二部闕失和一部非主譯實際收錄三十五部,至唐朝智昇《開元釋教錄》,依據隋朝費長房《歷代三寶紀》等的記載,增加為總共譯經七十四部,智昇見到了其中的五十二部三百〇二卷,有《金剛經》、《阿彌陀經》1卷、《坐禪三昧經》3卷、《法華經》7卷、《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7卷、《維摩經》3卷、《大智度論》100卷、《中論》4卷等。此外還有,與廬山慧遠的書信問答集《大乘大義章》3卷,弟子僧肇編撰的《注維摩詰經》10卷遺世。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從北洋艦隊到遼寧艦的沉思


中國航母遼寧艦日前訪港,成為本地熱門新聞。

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來港訪問,發言中提到當年滿清有八十萬大軍,卻敵不過英國的一萬人軍隊,最後要拱手割讓香港。中國清朝的海軍戰爭史,同樣慘痛。曾經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一八九五年的甲午戰爭中,被日軍大敗。中國被迫簽署了《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予日本,開始了台灣從祖國分離的歷史。翻開清朝末年的戰爭史,基本上是一部戰敗史。滿清政府早年也曾經努力過,建設北洋艦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嘗試。

查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清朝建立的近代海軍艦隊,在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個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鋸者,一度為規模世界第八、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然而軍事預算遭清宮廷擠壓,到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時除噸位外已經全面落後。戰後,清政府重新組建北洋水師。1909年,北洋水師殘部與其他三艦隊合併,重新劃分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

北洋艦隊發展歷史

1860年代,中國洋務運動展開。

1874年,日本以「保衛當地僑民」為藉口派兵登陸台灣,清兵以僅有之戰船赴台將其驅逐。此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引發海防大籌議。李鴻章以「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面對「數千年未有之強敵」的論據上書。清政府於是決定每年撥出白銀四百萬兩作為經費(實際用在購置軍艦款項只為每年一百萬兩),加快建設海軍。江蘇巡撫丁日昌擬出「海洋水師章程」六條,建議沿海建立水師。大清海軍計畫分為三支海軍艦隊:北洋水師負責山東、直隸及以北之黃海,南洋負責山東以南及長江以外之東海,粵洋負責福建及南海。後來時任之南洋大臣沈葆楨,以四百萬年費同建南、北兩洋艦隊經費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艦隊負責守衛京師,奏准優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諭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鴻章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鐵甲艦。

1879年,向英國訂造撞擊巡洋艦揚威、超勇。

1880年,李鴻章派李鳳苞出使德國,以三百萬兩白銀,向伏爾鏗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衛兩地修建海軍基地。超勇、揚威由中國海軍軍官駕駛下回國。李鴻章又在大沽建造船塢一所,並派陸軍提督丁汝昌統領北洋水師。

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後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成立,醇親王奕譞為總理海軍大臣,慶𧡿王奕劻和李鴻章為會辦,著力建設海軍。李鴻章委託駐外公使許景澂、曾紀澤「幫同辦理」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巡洋艦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定遠、鎮遠二艦回國,被日本視為威脅。

1888年1月29日,平遠在中國(清朝)福州船政局下水。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宣告成立並於同日頒布施行《北洋海軍章程》。

1891年,戶部上奏《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停止購買海軍軍械兩年。至此以後,北洋海軍未能新增一炮一艦。時為海軍技術突飛猛進之時,至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北洋艦隊已多年未置新艦,不少舊艦又過量使用,部份應進行之改造工程如更換新式火炮亦未能施行。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無論航速、射速皆落後於日本。

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重創,沒有沉沒的軍艦全體投降。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簽訂。緊接著,清廷下旨,撤銷海軍衙門,撤銷北洋海軍的編制,撤銷各地海軍學堂,解散戰後倖存的海軍人員。

1896年,清廷從英國購買「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向德國訂購三艘穹甲巡洋艦。福州船政大臣裕祿奏請選派第四批海軍留學生,清政府批准了這一計劃,中斷多年的向海外派遣海軍留學生的工作得以恢復。

1899年4月17日,光緒皇帝召見前北洋海軍副將葉祖珪、參將薩鎮冰,開復他們的革職處分,命他們統領和幫統新購各艦。

1907年夏,清政府在陸軍部內增設海軍處。

1909年,籌辦海軍事務處設立,載洵、薩鎮冰被任命為籌辦海軍大臣,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合併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而從日本訂購的14艘艦艇也全數到華,構成了中國長江艦隊的主力。

1909年8月,攝政王載灃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

1909年9月2日,載洵、薩鎮冰到達浙江象山。一番實地考察後,象山被敲定為未來的海軍基地。

1909年10月,載洵、薩鎮冰出訪歐洲,走訪了義大利、奧匈帝國、德國、英國。先後訪問了義大利、奧地利、德國和英國的海軍學校和船廠,並向義大利訂購炮艦1艘,向奧地利訂購驅逐艦1艘,向德國訂購驅逐艦3艘、江防炮艦2艘,向英國訂購巡洋艦2艘。

1910年7月,攝政王載灃再次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載洵一行遂又訪問了美國和日本。並向日本購買了兩艘炮艦,分別命名為「永豐」、「永翔」。

1910年12月,清廷改籌辦海軍處為海軍部,各項機構設置、制度編列都參照英國。

1911年,墨西哥、古巴發生排斥驅趕華僑事件,清政府調派赴英參加英皇喬治五世加冕典禮的海軍將領程璧光,率「海圻」艦轉往北美撫慰、接運難僑。

1911年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美國紐約港,隨即前往華盛頓、波士頓一帶展開外交活動。

北洋艦隊為何不堪一擊?第一個原因是管理廢弛。當時有洋人曾經參觀北洋艦隊軍艦,見到海軍提督正和水兵一起「互鬥竹牌」(即打麻將),其「無王管」程度可想而知。除了管理差之外,北洋艦隊也嚴重缺乏經費。建艦隊之初,朝廷每年撥給北洋艦隊的經費為兩百萬両白銀,但到甲午戰爭開打前,每年的經費已減低至五、六十萬両。北洋艦隊的艦隻沒有翻新,設備老舊,連炮彈也是沒有爆炸能力的實心彈。海軍沒有經費,固然與清朝貪腐積弱有關,更大的問題還是朝廷黨爭劇烈。就在北洋海軍成軍之初,光緒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龢,提交了《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以治理黃河經費不敷為名,宣佈停止進口船炮,令到中國停止了購買軍艦,翁同龢與李鴻章一直爭鬥。清廷後期投入海軍的經費大減,較多人相信的原因是慈禧挪用資金大修頤和園,希望發展海軍的李鴻章,雖然一度反對修園,但終於還是在政治上妥協。

另一說是李鴻章掌握北洋海軍和淮軍,在左宗棠死後,是清末漢族大臣中最大權力者,慈禧不會充份信任他,所以就在軍費上處處掣肘。無論如何,北洋艦隊就在這些政治鬥爭中,經費無着,變得外強中乾。

p.s. 歷史教訓深刻- "無強大的海軍艦隊,無法保家衞國。而貪腐和內鬥,就是亡國之源。" 誠然, 但願國人能汲取經驗和教訓!

SOURCE: 部份資料引用"北洋艦隊敗亡的故事" & 維基百科有關條目.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英雄莫問出處 - 記盧安達新任國王的故事


大約半年前本地報章曾見有盧安達新任國王的報導, 翻查和整理有關報導如下 -

根據官網,僅短短統治盧安達不到2年就被迫流亡、最後定居美國的盧安達末代國王基吉利五世(Kigeli V)在2016年10月16日過世,享壽80歲。

出生名為恩達喜杜瓦(Jean-Baptiste Ndahindurwa)的基吉利國王,1959年掌權,隔年與比利時殖民者發生衝突,被迫離開盧安達。1961年,盧安達廢除君主制。

基吉利在肯亞和烏干達等東非國家展開流亡生活,最後前往美國,1992年在華盛頓郊區定居下來。雜誌「華盛頓人」(Washingtonian)2013年1則人物稿披露,他落腳維吉尼亞州奧克頓(Oakton),住的是平價住宅,並靠糧票和捐贈物品過活,但不吝於分送巧克力給鄰居家的孩子們。報導中說,基吉利說鄰居「都管我叫非洲國王」。「啊,多好啊。」數十年來,他也提過要回到他東非祖國,但要以君主身分回歸。(轉自中央社)

2017年1月國王的前任大臣透過影片,昭告布夏亞成為新任國王。影片說道:「盧安達王室委員會宣布艾曼紐‧布夏亞王子將繼任盧安達王位。」

查盧安達新任國王原來是一位退休的可樂銷售員!這名新任國王名叫艾曼紐‧布夏亞(Emmanuel Bushayija),現年56歲,是一位擁有英國籍的英國公民。三個月前,盧安達前任國王Kigeli過世,過世前他指定姪子布夏亞做為下一任的盧安達國王,而他是繼1952年英國國王喬治六世過世後,第二位擔任盧安達國王的英國人。與布夏亞住在同一個社區的鄰居得知消息後,也紛紛想一窺新國王的的真面目。

新任國王布夏亞目前住在英國大曼徹斯特郡(Greater Manchester),自1961年盧安達王室被驅逐後,便在烏干達成長就學,隨後也在當地擔任可樂公司的銷售員。1994年開始,他曾回到故鄉盧安達生活過一段時間,直到2000年時才搬到英國居住,目前他則經營一家盧安達當地的保全公司。

艾曼紐‧布夏亞的新名號將為尤西六世(Yuhi VI),自從繼任王位後一直沒有接受媒體訪問。與他住在同一個社區的鄰居Wendy Otoo表示, 布夏亞曾經與她先生提及過繼任王位的事情,但對他們來說他仍然是朋友,並不會因為繼任王位而有任何改變。「他是一位很謙虛的人,常常會幫我一起照顧孫女並跟我一起聊天。」Otoo說。

根據盧安達王室規定,國王繼任者並不一定由長子繼承,而是由國王透過皇家委員會,指定一位他所希望的人選。

p.s. 根據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bility and Royalty 一篇專文 "His Majesty the King of Rwanda" 可查證有關王國的歷史 ~

As one of the oldest and the most centralized kingdoms i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nd East Africa, the Kingdom of Rwanda starts in the 11th century AD. History prior to this time is a little unclear, but, as can be seen, 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f kings, who have ruled and reign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1st Dynasty

Gihanga (1081–1114)
Kanyarwanda I Gahima I (1114–1147)
Yuhi I Musindi (1147–1180)
Ndahiro I Ruyange (1180–1213)
Ndahiro Ndoba (1213–1246)
Ndahiro Samembe (1246–1279)
Nsoro I Samukondo (1279–1312)
Ruganzu I Bwimba (1312–1345)
Cyilima Rugwe (1345–1378)

2nd Dynasty

Kigeli I Mukobanya (1378–1418)
Mibambwe I Sekarongoro I Mutabazi (1418–1444)
Yuhi wa II Gahima II (1444–1477)
Ndahiro wa II Cyamatare (1477–1510)

3rd Dynasty

Ruganzu II Ndoli (1510–1543)
Mutara I Nsoro II Semugeshi (1543–1576)
Kigeli II Nyamuheshera (1576–1609)
Mibamwe II Sekarongoro II Gisanura (1609–1642)
Yuhi III Mazimpaka (1642–1675)
Cyilima II Rujugira (1675–1708)
Kigeli wa III Ndabarasa (1708–1741)
Mibambwe III Mutabazi II Sentabyo (1741–1746)
Yuhi IV Gahindiro (1746–1802)
Mutara II Rwogera (1802–1853)
Kigeli IV Rwabugiri (1853–1895)
Mibambwe IV Rutarindwa (1895 – November 1896)
Yuhi wa V Musinga (November 1896 – November 12, 1931)
Mutara III Rudahigwa (November 12, 1931 – July 25, 1959)
Kigeli V Ndahindurwa (July 25, 1959 – January 28, 1961)

On January 28, 1961, Rwanda became a republic, although the native Rwandans were not allowed to vote on whether to retain the monarchy. His Majesty never abdicated, and he was forced into exile. Besides, Kigeli V Ndahindurwa continued to maintain his claim to the throne until his death on 16 October 2016 in Washington, DC. On 9 January 2017, the Royal Council of Abiru announced Prince Emmanuel Bushayija as the new heir to the throne. Prince Emmanuel adopted the regnal name Yuhi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