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和的玄理

一家人要能和氣相處的關鍵


古代賢人有一句格言「和氣致祥,戾氣致殃」,如果天地間存著清明泰和之氣時,萬事萬物便自然興盛起來,反過來說,如果是彌漫著凶暴晦暗之氣,便無法生長萬物,事情的推展也受到阻礙。

想一想,當我們處在一個不安全、不舒服的地方時,心理便會感受到煩悶、浮躁,身體也受到影響而生病了,接著許多不如意的事情也跟著發生了。而家庭是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中接觸最多、也最久的地方,每一個家,在有形、無形之中都提供每一個生命的成長、也孕育著每一個人的改變啊!

各位朋友,我們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照顧家庭、維護家庭是大家的責任,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從本身做起,每一個人都能盡到自己的本分,這樣一來,家庭中必定有規矩有秩序、彼此之間自然能心連著心、手牽著手,緊緊的團結在一起,快樂的時候,大家一起來分享,有憂愁,大家一起來分擔,像這樣結合每個人的力量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的祥和景像,也會讓別人看了歡喜、羨慕而學習,這麼一來,一家接著一家,一鄉接著一鄉,社會國家便是一片安和樂利了。各位朋友,只要我們肯用心去做,天下無難事,何況這是能令自己、以及所愛的親人都得到好處的事呢?

既然和氣致祥是這麼重要,那麼我們如何來培養這和氣呢?尤其是家庭中的和氣該如何培養呢?這兒有兩句話,也許可以給我們做一個參考,那就是「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在顏氏家訓中談到,我們讀書求學的目的在開顯心量志向,使眼界高遠,對將來做人處世有所幫助。例如對一個粗心大意的人來說,他不知如何孝順父母,看到古人怡聲下氣的體察父母心意,惟恐父母衣食缺乏,而不怕辛勞的努力工作,以力求供養的完備,一方面還憂愁父母心志無法完成的種種憂思,在耳濡目染中,心底漸漸生起慚愧的心而效法學習成為孝子了。再說,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如果他看了古人心存仁厚,處處為人著想,又能謙虛的向賢人學習,一舉一動都合乎禮節,而受人尊重,那麼,這個急性的人看了,便會生起改過向善的心了。這便是由讀書而明白事理,因讀書而變化氣質的功用了!何況,讀書可以使家人有共同學習的目標和話題,大家都能夠明理,因為意氣用事而發生的衝突便自然減少了!相反的,一家人沒有共同的喜好興趣,只是著重在表面上以及物質上的接觸時,彼此間的親情,往往因利害關係而疏遠淡薄了,這種現象在目前的工商社會中,己成為一項隱憂,大家為了享受更優越的物質生活而奔波忙碌,父母子女難得促膝相談,不但父母的辛勞,為人子女的難以體會,而且子女的心意,父母也無從得知,更談不上如何以適當的方法,來輔導、來矯正子女所可能產生的偏激心理和不當行為了。

也許有人會問以前沒讀過多少書,現在如何來讀?或者說現代人太忙碌了,大人有大人的工作,至於小孩呢,有那麼多功課、考試等著他去應付,那有時間讀書呢?這是一個實際的問題。不過,除了忙裏偷閒中讀一些書外,我們還可利用週遭的人、事、物做為我們的書本,何況這無形的書本,還比一本本的書,更來得生動而親切呢?記得小時候家父帶著我們外出遊玩時,總會提醒我們世上仍有很多不幸的小孩沒得吃、沒得玩,甚至還帶我們到貧民區看看,那時,我還小,不懂事,總怨家父令人掃興,現在仔細一想,那都是父親在教我們要懂得知足、要知道多關懷別人啊!我們想想如果卅多年來,人人不知足。不知節儉,現在的台灣不知是什麼樣子,那有今日雄厚的國力呢?各位朋友,雖然現代的生活忙碌又緊張,但不妨讓自己思想空出來一下,和家人看看週遭發生的事物,大家一齊來思索學習。因為發自內心對人、對事物的關懷便是和氣的表現,而和氣所帶來的吉祥又豈是金錢、名利所能取代的呢?

下面談一個小故事:有一個人出外辦事,途中遇到大風大雨,他便豎起衣領,縮著脖子,撐起雨傘趕路,他不住的抱怨,這是什麼天氣啊?心中越想越生氣,忽然間看到一對母子相依走過去,讓他想起小時侯,有一次母親告訴他說「不要訶風罵雨啊!風雨對人的幫助可大呢?稻田沒水不能長米,沒有水人便不能生活,我們要心平氣和的感謝才對。」這時行人的心情便開朗起來,也不覺得風雨的逼人了。這樣的走著走著,迎面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他找遍了口袋才發現沒帶錢出來,因此他很抱歉的說:「朋友,真對不起我今天沒帶錢出來。」後來他辦完事在回家的途中,再看到那乞丐時,發現乞丐的神色和剛剛所見到的,已大大不同,原本沮喪無助的表情竟然變得容光煥發,他便走過去問乞丐,乞丐很誠懇的說:「謝謝您,先生。您稱我朋友,使我不再覺得那麼孤獨、這比任何金錢都好。」各位朋友,這些都可能會在週遭出現的,我們也不難發現,自己的快樂也會帶給別人快樂的。

讀書能開展我們見聞,也能引導我們向人生更好的路上走,人人不為名利得失煩心時,心中自然一片祥和。家庭的祥和,自然使子弟受到薰陶培養,而教子弟學聖學賢更是能擴展家庭的和諧。所謂上行下效,如果一切言語、行事都能合乎義理,這樣禍患便會遠離了。大家都知道宋朝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忠孝傳家萬古流芳。在范公的家訓中,他對子弟說:「我年少時因家中貧窮,不能拿好的食物來奉養祖母,如今雖有好的食物可享用時,但祖母已經去世了。你們的母親,也早已過世了。現在我所最悲痛的,只有你們在獨自享用富貴之樂。鄉里中的親戚很多,對我們來說固然有的關係較親近,有的較疏遠,但是在祖先的眼中看來,都同是子孫,卻沒有親疏的分別。那麼親戚中有不能謀生受凍餓的,我怎能不心生憂憫救濟他們呢?現在家中享有如此的富貴,都是祖宗積德百年所得來的,如果我獨享富貴而不照顧親族,將來如何面對祖宗呢?所以我家所享用均要分給族人,並且設置義田、義莊。」范文正公這樣教子實在是一個好榜樣,也是真正愛護子弟的方法。他的眼光遠大,教導子女從小就要袪除私欲之心,而代之以包容別人救濟別人的仁愛之心,把對家人的情推展到族人,甚至到國人。這不正是孔子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啟示嗎?能夠做到這樣,萬事自然成立。

現今社會風氣日趨敗壞,皆由於人心不平,人人都在私欲功利的趨使不你爭我奪的,實在令人痛心。雖然如此,但是,我們也可以不甘於流俗而激濁揚清振奮起來啊!首先,我們學習和氣對人,就可以保住這個身,這個家,更進一層可化戾氣於無形。各位朋友,所謂事在人為,人定勝天,讓我們從本身做起吧!在我們的努力下,必能做到:「家庭充滿慈祥氣,子弟培成福慧根」的。

Source: 網上(明倫月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