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2010年的5月21日 (農曆四月初八)- 24節氣之小滿, 太平清醮, 佛誕, 譚公誕

2010年的5月21日 (農曆四月初八)- 24節氣之小滿, 太平清醮, 佛誕, 譚公誕

1 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八個節氣。“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這是說從小滿開始,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南方地區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幹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裏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谷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

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時為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約相當乳熟後期,所以叫小滿。此時宜抓緊麥田蟲害的防治,預防幹熱風和突如其來的雷雨大風的襲擊。南方宜抓緊水稻的追肥、耘禾,促進分孽,抓緊晴天進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曬。小滿以後,黃河以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有關部門和單位應注意防暑工作。“小滿”時節謹防災 。

有關小滿養生可以參考-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fwxx/jk/2007-10/11/content_774076.htm

2 太平清醮

長洲太平清醮(又稱包山節,英文:Cheung Chau Da Jiu Festival 或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是香港長洲海陸豐籍居民舉辦的一個太平清醮活動,於每年農曆四月舉行,為當地最大規模的一個傳統活動,吸引不少人士慕名參觀。該活動的最大特色,就是搶包山和飄色巡遊的活動。2009年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宣布香港政府將首次獨立申請4項本土獨有的節慶文化,成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遊涌、大坑舞火龍和盂蘭勝會。

有些人認為太平清醮的英文名稱(Bun Festival)不包括「飄色巡遊」,而單指「搶包山」(Bun Scrambling)。隨著時代進步,宗教儀式不斷被簡化,居民參與亦逐漸減退,有餐廳在醮會期間破戒出售葷菜。長洲太平清醮在旅遊業的推廣、贊助商的支持下,出現了「商品化」的現象,平安扇、平安鎖匙扣、平安咕臣、平安環保購物袋大行其道,平安包更由一款變成多款口味。

查「 醮 」是一個通過道士、和尚為媒介與鬼神溝通的大規模祭祀活動。「 醮 」的種類繁多,台灣最常見的醮有平安醮、瘟醮、慶成醮、火醮等四類。在香港,除沙頭角吉澳、 西貢高流灣及塔門等社區稱為「安龍清醮」外,大部分的醮都稱為「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是一種保平安的「平安醮」。

盂蘭不是醮。盂蘭的目的是施幽濟陰,而醮的最大作用是保境祈陽、許願酬還。

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的,最長的周期據說是上水,每六十年舉行一次;最短是在長洲,每 年舉行一次。大部分的鄉村是每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舉行的時間還有農業社區和漁業社 區之分。一般來說,農業社區如新界泰亨和粉嶺圍,舉行的時間在農曆十、十一月;漁業 社區如長洲,則多在農曆四、五月。

3 佛誕

佛誕是大乘佛教紀念和慶祝佛教創始人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日子,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南傳佛教地帶則多慶祝衛塞節。

自古以來,在當天佛教廟宇都舉行一連串盛大的浴佛儀式、慶祝活動,祈求佛祖福澤社會,消弭災難,以及禮請法師開壇說法,說教論道。佛教徒都會在這一天回顧和學習佛祖慈悲的教導。公元前623年,佛祖誕生在北印度,為淨飯王之太子,天有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佛誕節又名「浴佛節」。

4 譚公誕

至於譚公誕, 雖說是傳統節日,但卻鮮為人知。

譚公原名譚峭,是元朝時的惠東歸善人,十二歲就得道。据傳有呼風喚雨及手到病除的特殊功能,故人奉為神。

歸善是今日惠東漁船和商船集中的地方,他在惠東經常幫助漁民和船家預測天氣及治療疾病。

由於他煉成了長生不老之術,是以雖七老八十,仍然像個孩子一般,因此人們設廟供奉他時,仍將他的樣貌雕塑成小孩子一樣。

在天后廟未普遍時,譚公是代表海上安全之神,是以他的廟宇,雖不及天后廟之多,但在沿海也不少。

本港的漁民,有很多是來自惠州的,因此他們既拜天后,亦拜譚公。除本港有譚公廟外,澳門的路環,也有譚公廟。澳門路環的譚公廟,歷史較香港的為古。

譚公在道家之中,稱為「紫霄真人」。道家中的譚公神像,並不是小孩子模樣,而是道長打扮。考其原因,是譚峭著有一本道家的經典著作,名叫《化書》,這本《化書》講述成仙之道。

道教以真人為得道的稱呼,故此把他的神像作真人打扮,與譚公廟的譚公不同。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譚公誕,數以萬計的善信巡遊、進貢、燒香膜拜,極為熱鬧。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護身符的"秘密"

德國有一項趣味的研究, 就是護身符真的能讓人好運!

研究人員找來一批高爾夫球運動員參加比賽, 有一半參賽者事前會被告之所使用的高球會為他們帶來好運, 而其他參賽者則沒有這種提示; 結果得到 "幸運球" 的高球手, 成績比其他球手好四成. 研究發現 "幸運球" 本身不會發放令人幸運的能量, 然而這種類似護身符的吉祥物卻能讓人們作出積極的自我暗示, 使其容易發揮得更好!

雖然護身符有積極暗示的作用, 但因為人生有太多變數/不確定因素, 盲目相信(迷信) "幸運" 而沒有為自己做好準備和付出實質的努力, 結果只會帶來更多的不幸!

相信 "幸運" 會讓人帶來積極正面的情緒; 要吸引和掌握 "幸運", 還是要靠自己 - 堅定不移的朝向目標, 不斷努力方可達成!!!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小錢幣大智慧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 秦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方孔錢是中國古代錢幣最常見的一種。秦朝以後兩千多年間的錢幣(除王莽一度發行刀布外),中間都有一方孔,故稱錢為「方孔錢」。

原來這種"外圓內方"的設計, 跟中國人的做人處事的態度有莫大關係!

圓, 圓融圓通, 指手法手段, 待人接物要寬容大度, 要和藹可親, 並能因應情況, 靈活變通;

方, 方正方剛, 指原則立場, 內心要有自己堅持的原則, 不要隨波逐流。

古代先賢曾在這小小錢幣中悟出許多的道理 -

《論語》“仁者可謂方也矣”。 古代把“內外相應,言行相稱”的人稱做“方者”;而“圓”則具有圓滑世故、言虛行偽的意思。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治事合乎至德”。 所謂“至德”就是“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智圓行方”被古人當做境界極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

黃炎培給兒子寫道“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像於錢,外圓內方”。 意思是做人應當方圓並用,該方則方該圓則圓。

洪應明《菜根譚》:“處治世宜方,處亂世當圓,處叔季之世當方圓並用”

《曾國藩家書》:“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潤,行得通也。”

史上有很多精通“方圓”之道而成就功業的。 如:諸葛亮、徐文遠、曾國藩、勾踐、乾隆二劉(劉統勳和劉綸)、同時期的劉墉、紀曉嵐等具精此“變通”之道。 劉宗元因嚴正剛直,藐視貴族,直言抨擊官場醜惡,顯得鋒芒畢露。 以至遭到種種報復和打壓,最後流放南方,方才覺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獨外之圓者。固若輪焉,非特於可進,亦將可退也。”

古人早已有“變通”之道,《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高的善像水那樣。 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p.s. 方圓並用, 剛柔並濟 - "兩手準備"- 不論做人做事 (也不論任何行業) 都可以用上, 不愧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