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記辛丑和約 (1901-2021) 簽訂120周年和清華大學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大清與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十一國在義和團運動結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和平協定。被認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慈禧太后委任欽差大臣慶親王奕劻、兩廣總督李鴻章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故名辛丑條約,亦有「九七皇恥」一說。原條約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存於臺灣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皇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

正式名稱為《Austria-Hungary, Belgium,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Italy, Japan, Netherland, Russia, Spai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國與十一國關於賠償1900年動亂的最後協定》),和約有中文與法文版本,但以法文為準。

參與八國聯軍的日本、法國、德國、義大利都有分割中國領土的野心,俄國意在用其他條約獲得中國東北的領土。英美則以商業利益為重,希望保持中國門戶開放,並對日、俄的野心感到不安。最後達成的協議,沒有要求清政府割地,而只要求巨額的賠款。當時清朝政府內部有建議將首都遷往內地(西安)、繼續與聯軍作戰的建議。但是當時的清政府實際上已經沒有可靠的軍隊了。義和團已經戰敗,山東以南省份的總督們早在義和團期間就已經與外國達成地方上的協議(東南互保),違抗清政府支持義和團的決定。因此清政府決定簽署這個條約來保存自己。

代表中國方面簽署辛丑條約的是慶親王奕劻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外國簽署辛丑條約的是各國駐中國的大使等(例如代表英國的薩道義等)。條約於1901年9月7日簽署,共12款,外加19條附件。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約簽訂後,中國要負擔巨大的賠款,百姓承受的苦難更深。此外,外國獲准在中國首都和一些要塞地方駐軍,此舉為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埋下禍根。這場動亂也使中國的立憲派和國人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而紛紛支持反清的革命運動。清朝4億5千萬兩的賠償金額,若包括利息支付則高達8億5千萬兩,但當時清朝政府預算不到1億兩,導致海關稅收也被作為賠償的來源。平均當時中國人每人須賠償一兩,在法文合約版本賠償金額的是450百萬,而中文版本是450兆兩(當時「兆」指的是「百萬」而非「萬億」)。清朝履行支付造成後來清末新政受到影響,且為防止被侵略,國家投資以軍備優先,使北洋軍統帥袁世凱權勢大增。而依靠列國及外國資本銀行的借款,加強對外國的依賴,民眾在增稅壓力下及窮困生活對清朝感到不滿,最終加速清朝滅亡。

1908年12月28日,美國免除了折合11,961,121.76美元的賠款,將其用於清華大學的建設 ~ 清政府利用部分庚子賠款建留美預備學校「遊美學務處」及附設「肄業館」(於1925年始設大學部)。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與北大、南開南遷長沙,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再遷昆明,易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復校,擁有文、法、理、工、農等5個學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立清華大學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而原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於1955年在台灣新竹復校,仍沿用原名。

p.s. 祝願 2021辛丑牛年世界和平, 吉祥止止

SOURCES: WIKI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