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如何檢視修行功夫?


如何檢視修行功夫?

修行,即修正身心的行為,行善去惡,令內心回復簡樸清靜。修行不是出家人的專利,無論是出家或在家,教徒或非教徒都需檢束自己的身心,注意思想、言行,不要增長貪欲、怨恨。要看修行功夫是否到家,必須時刻檢視自己有沒有偏離正道,並留意內心有沒有出現凌亂和貪嗔。以下一則《閱微草堂筆記》的故事或可啟發:

有人借住在廟宇裡,經常與一個妖女來往。忽然妖女沒來好幾天,不知怎麼了。某夜,妖女含笑進入屋內,說:「廟宇裡新來了一位修行人,眾人都說他是神仙。我擔心他真有道術,所以暫避一時。今夜我靜靜觀察他,原來這人只有吹牛的本事,所以我無顧慮了。」那人問:「你憑甚麼說他沒有道行?」妖女說:「凡是假託修行的,大抵只有兩套伎倆:一是假裝靜默,使人揣摩不透;另一種是假裝顛狂,使人疑心他有所隱藏。不過,真正靜默的修行人,必然時刻素樸恬靜;凡是外表上裝腔作勢而內裡無一分安靜的就是假。至於顛狂的修行人,因為看透世情而無所憂慮,精神自在;凡是東張西望,經常在意周遭反應的就是假了。這個偽修行人經常左顧右盼,沒一刻心靜,我斷定他內心根本沒有安頓,完全沒有本事。」

印證修行,要檢視自己有否遵守戒律、完善品德,以及內心是否清靜不爭。如果只通法術和經藏,卻毫無善功,心地不修,也難以增長道功,提昇智慧。元代王棲雲祖師曾訓示弟子辨別正邪,正道者「修煉此心如天地一般清靜」,邪道者「爭財爭利,與俗人一般」,這正是檢視修行功夫的重要原則。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叫化雞與朱元璋


在广东,无鸡不成宴,已成为当地民众的习俗,尤其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广东惠州,不论是家宴、祭祖或者宴客均以鸡为主菜。其中,一道被众多的海内外惠州籍的乡亲所熟知的东江盐焗鸡就已传承了300多年。2018年广东惠州曾主辦“千鸡宴”, 据了解,當届“千鸡宴”共有8家惠州餐饮名店加盟参与,负责张罗烹饪16道菜,其中包括东江盐焗鸡、山泉水煮五谷虫草鸡、一桶江山鸡、白切鸡、叫化鸡、太阳鸡、鲜党参炖鸡汤、古法土窑猪等8道主菜,另外辅以东江稻香肉、东江炒河蚬、客家酿春、鸡丁百香果羹等配菜,一桌集东江饮食精华的“千鸡宴”,俘获了食客的味蕾。

叫化鸡又称常熟叫化鸡,是江苏常熟地区传统名菜,属于江浙菜系。主要材料有鸡等,炸烧味。入口酥烂肥嫩,风味独特。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关于叫化鸡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相傳,在元末明初,江蘇常熟一帶鬧饑荒,一個又冷又餓叫花子偶然得到了一隻雞,苦於沒有炊具,當時又是傾盆大雨,於是就躲進一個破寺廟裡,用泥巴將雞裹起來,放火上烤,一來可以取暖,二來可以將雞烤熟。就在此時,打了敗仗的朱元璋率領士兵路過此地避雨,嚇得叫化子落荒而逃。朱元璋聞到香味,便得到了這隻雞,因為這隻雞是叫化子所製作,所以朱元璋就起名為:叫化雞。於是就和士兵分了吃。吃完以後,士兵們士氣大增,於是就打了勝仗。

後來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時常會想起在寺廟吃的那隻烤雞,於是就命令御廚根據自己的回憶來製作叫化雞,後來御廚在雞腹里添加了上等的原料,並覺得叫化雞在皇宮裡叫著不合適,於是取名為:富貴雞。

這就是叫化雞的典故,提起叫化雞,必然會提到無名居飯店,它是一家正式對外經營國宴菜系的餐廳,據說這家店的行政總廚是師從釣魚台國宴大師吳家安老先生(吳老之前是周恩來總理的家廚)。在這家店裡,我們普通老百姓就可以嘗到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裡的美食了哦!

叫化鸡的制法与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猪包裹起,加以烧烤,然后再进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p.s. 作家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裡,黃蓉曾經烹調這味菜色給師父九指神丐洪七公吃,令他滿心歡喜。

SOURCES: 百度百科 / 每日頭條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遺忘了的辛亥革命) 香港烈士楊衢雲


8年前的辛亥革命 (1911-2011) 一百周年,香港被國共或主流論述「掩埋」的革命人物,逐漸曝光,包括在一八九零年成立香港首個革命團體輔仁文社的楊衢雲和謝贊泰。楊衢雲後在香港中環被清廷暗殺,由於親友害怕被滋擾,墓碑只有編號而無名字。如今在楊、謝家族後人及作家吳萱人等奔走下,港府當局才宣布會在楊的墓旁立牌,以慰烈士之靈。港產片《十月圍城》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角色,曾引起共鳴。

查中国近代史中,最寂寂无闻的,要算是杨衢云(1861-1901)了。2009年逝世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如此评价杨衢云:“一部‘中国近代革命史’,是应该从杨衢云开始写的。”(《晚清七十年》第五册)杨衢云是最早领导革命的香港人,为兴中会首任会长(第二任是孙文),但至今他在跑马地的墓碑上,仍只刻着编号“6348”,没有名字。他比孙文大5年,生于广东虎门,幼随父来港定居,任英文教师和招商局书记长多年,绝对称得上是香港人。1890年,他与友人在港成立辅仁文社,并出任会长。名为文社,实为议论大清朝政的基地。1895年初,刚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的孙文,回港寻找同道,结果二人一拍即合,辅仁文社和兴中会随即合并,以“兴中会”为会名。

名为兴中会,实质“一切皆是辅仁文社的延续”(唐德刚语)。可以想像,孙氏之所以能在回港短短几个月内,便动员到足够人力物力财力,於同年进行起义,正因有杨的文社在香港打好“基础”。杨氏和辅仁文社於革命之初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相关记载和研究却如凤毛麟角,原因何在?

中港台史家一般认为,近代中国最早组成的革命团体,是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既被捧上“神坛”,排山倒海的学术论文自然以兴中会为研究对象,辅仁文社只能靠边站了。幸好还有唐德刚、韦慕庭(美历史学家)等少数学者,反对以兴中会为革命滥觞。

唐德刚指出,辅仁文社比兴中会更早成立,所提出的“推翻满清、创立合众政府、选举伯理玺天德(英文president的音译)”等主张,却跟兴中会几乎一样。而且杨开始搞革命时,孙文尚未决心推翻帝制——1894年,他还亲赴天津,意图上书李鸿章,可见思想仍属温和。虽然进言书有否送达李鸿章是个谜,但如唐德刚的戏言:“如果李鸿章英雄识英雄而重用了孙文,中山不也就是清政府的‘能臣’了吗?”孙文也说过“予少年主张,谓汉人作皇帝,亦可拥护……杨衢云(因而)与予大斗,几至动武,谓非民国不可”,正好印证唐的观点。

杨衢云不受史家重视,从史书中一些失实记载可见一斑。最离谱的,是说他于“教室”被刺杀,事实上他是在家中被刺杀的。为何连死于何处也弄错?盖不少民国前史的书籍,在讲述杨衢云生平时,都只是引用相同资料:如冯自由的《革命逸史》(1945年出版)和尤列(四大寇之一)撰写的《杨衢云略史》,而错误正由此起。

冯自由是兴中会知名人物,后成为孙文的机要秘书,所写的民国前革命史被认为详实可靠,常为史家所用。但冯关于杨的记述却是二手资料。他这样写杨的死:“清吏……暗买凶徒陈林,刺杀之于教室”。尤列的说法也差不多:“凶手陈林、突然入校、枪击公于教授室中。”辗转抄传,几乎所有记载都指杨死于教室。

其实早在 2001 年,当杨衢云逝世百周年时,其后人杨兴安在《杨衢云纪念特辑》中已指出,结志街52号二楼是杨的寓所,杨被刺时正在家中以私人补习形式教授英文。杨兴安是杨衢云堂侄(杨衢云堂弟杨拔凡之子),去年致群剧社上演关于杨衢云事迹的话剧《无名碑》,正是由他编剧。纪念特辑更正了不少延续多时的杨氏生平资料(如杨的本名并非杨飞鸿),并摘录了杨拔凡于1955 年写下的《杨衢云家传》,总算略为填补了这位革命老祖宗的历史空白。

杨衢云比孙文更早拥抱共和,却一直“妾身未明”,难免教人联想是这种“操作”下的牺牲品。蒋介石前妻陈洁如在她的回忆录提到一则轶事:蒋介石为取得一张杨衢云坐于中央、孙文站于后排的团体照,愿意付出100万元,原因是“如果给人看见我们堂堂中华民国大总统竟居于随从的地位,那才真叫人难堪”。

一张照片犹容不下,何况白纸黑字的史书?冯自由在记述首次起义前,杨、孙两派争拗由谁担任兴中会会长一职时,就有维护和美化孙文之嫌——“总理不欲因此惹起党内纠纷,表示谦退,衢云由是当选”。在冯的笔下,两派争位,变成“孙总理”为顾全大局而让位给杨;就算冯氏不是刻意贬低杨,但这种说法,却已被不少史书直接挪用。

杨衢云也许不是个性情沉着的人,而且因为早殁,难以断定他是否一个优秀的革命领袖;但他对革命的付出,岂能被抹杀?期待更多研究香港历史的本地学者牵头,为杨衢云讨回一个“名份”。

生平

杨衢云年幼即随其父到香港,在香港圣保罗书院接受教育。十四岁在香港进入船厂学习机械,因工业意外失去右手三指,于是改习英文。毕业后任教员,之后转任招商局总书记,及沙宣洋行副经理。

1890年(一说为1892年)与谢缵泰等十余人组织辅仁文社,由杨衢云任社长,于香港上环百子里成立会社,以“开通民智”、“尽心爱国”为宗旨。文社购买新学书报,讨论中国的发展及改革路向,主张推翻满清,建立合众政府。杨衢云同时亦加入志在反清之洪门。1895年1月孙中山到香港,经孙之好友,辅仁文社成员尢列撮合;将孙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设立之兴中会与辅仁文社合并。合并后的组织名为兴中会,杨衢云被选为会长(当时亦称总办或百理玺天德,即President),孙中山为秘书,在香港中环成立一商号“乾亨行”作掩饰。

1895年10月,兴中会在第一次广州起义,由杨衢云在香港任总指挥。由于事机不密,为清政府所获悉。陆皓东等七十多人被捕,杨及孙同被通缉。香港政府受清政府压力,迫令二人离境,于五年内不准入境。杨衢云经新加坡,前往南非约翰尼斯堡,之后再转往日本,并辗转在各地发展兴中会。

1900年1月,杨辞去兴中会会长一职,改由孙中山任。同年从日本到香港,发动惠州起义。失败后杨衢云于年底返回香港,于上环结志街五十二号设私塾辅仁文社教授英文以养妻儿。1901年1月10日杨衢云于中环结志街52号2楼寓所(其私塾)内被清廷派出之刺客陈林开枪刺杀并于翌日失救逝世,谢赞泰为杨衢云安排下葬于跑马地香港坟场,并为杨衢云设计墓碑,碑上没留名字,只刻有编号6348,并以天圆地方概念设计,刻有青天白日图案,追封杨衢云的功迹,并像征著杨衢云革命的精神。无名碑于1901年12月23日建成。

杨衢云有三女一子,其子早殁。

p.s. 2011年9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6348號墓碑豎立楊衢雲生平說明牌,以肯定為國民革命的貢獻。另外,市建局2010年斥資4千萬元,活化中環百子里項目,工程主要分為興建百子里公園和美化結志街入口的垃圾收集站兩部分。公園主題為「中國革命之源」,表彰香港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公園設有「革命起源展示區」,內有一個由28枝木條搭建而成的亭架,模擬20世紀中上環區的舊建築物而建,高約4米半至5米半,木條上刻有由楊衢雲所創辦的「輔仁文社」社綱。亭架內放置一個正在「剪辮」的人形銅像,象徵革命成功後的新現象。而公園另一部分,設有一條長約40至50米的「歷史展覽迴廊」,共分4層,展示由1895至1903年期間與香港相關的革命史跡,當中包括孫中山為遭清廷刺殺的楊衢雲籌募撫恤金而撰寫的文章。

部份資料引用 "找回真正的中華民國( FB)"/ 百度百科, 香港文匯報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