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金庸小說研究與普及中華文化知識


武俠小說巨匠查良鏞(金庸)於上月30日與世長辭,一直以來都有不少人研究金學。 與金庸並列「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堪稱「研究」金庸小說第一人,「金學」一詞也由他所創 - 1980年6月,五天之內狂寫六萬字,成書《我看金庸小說》(下稱《我看》),「金學」的基本面貌自此塑建。《我看》大受歡迎,同年出版《再看》,三看四看直至五看才告一段落。「金學」研究的狂潮卻一經掀起而一發不可收拾了。

金學研究之中,體量最大的無疑是文學賞析派。此類研究重視作品文本,往往分析小說情節、歷史背景、人物描寫、藝術手法,及其衍生的人生思想和宗哲意義,連武功招式、飲食菜譜等也逐一入書,版本之別同樣成研究重點。林保淳因此批評金學多有「非專業研究者」參與、「玩票」(即玩嘢)性質尚濃的情形;往往「贊揚多於批判」,有「歌德味道」,不斷讚美金庸小說中顯露的俠骨柔情、俠義世界、政治社會批判性、及其體現的中華文化等等。

彼時港中台火力齊發的金學出版,今天看來仍堪稱瘋狂。台灣的遠景出版社,曾出版由沈登恩主編的一系列「金學研究叢書」,1984年起旗下一眾著名作家三毛、董千里、羅龍治、林燕妮、翁靈文、杜南發等,出版五集《諸子百家看金庸》,以評論金庸小說。此外,香港的博益及明窗出版社亦推出過一系列名人談金庸的叢書。

另外, 數學大師同時也是武俠迷的華羅庚接受梁羽生訪問時認為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但, 金庸的小說又豈止是成年人的童話?他的作品是內容豐富了的中華文化與語言的百科全書,也是洗滌感情鍛練意志培養道德糾正人生觀的神器!

我在這裡也抄錄一些文章作為入門, 以"拋磚引玉" ~

金庸小說出現的中華文化各種載體使人目不暇給,琴棋書畫、歷史地理、五行八卦、得道高僧、清虛道士、武學泰斗盡皆與故事絲絲入扣,生動自然的融入情景中,對中華文化毫不感興趣的也會不自覺的學到一點中國的藝術、思想、道德情操,這對普及教育的貢獻何其巨大!

鍛練意志 培養正確人生觀

小說中的人物有3種思想感情最為突出︰俠義精神、愛國愛民的情懷,以及男女之情。「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感染了多少代人?金庸寫情,公認是一絕,「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因他的小說人物而深入民心,甚至使不少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這倒是危機。不過,元好問的《摸魚兒》卻也因金庸而成千古絕唱。金庸小說人物情感豐富,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倒也使讀者在虛擬的環境中得到鍛練,能更淡定的應對生活中的困厄。

上述種種,也許優秀的小說家都做得到,但金庸的不同是他幾乎獨自構建了一個自我充足的體系,這體系的巨大成功又使它變成大中華文化體系的一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外華人社會及中華大地之上,有多少人未聽過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之名?華山論劍一詞已成為中文的日常語,人人皆懂。大家忙碌時總要嚷着要閉關練功,倒也未遇過聽不懂之人。據說馬雲要在杭州搞個達摩院,大家都可猜到他大概的意思。岳不群等於偽君子,竟然在從前南越的議會中時被用到... 等等。

在中國人的社會群體中,隨時抽出金庸小說中的某些元素,與其他人都可輕易溝通,大家都知道你在說甚麼。用金庸人物在社交活動中打破隔閡的成功機率頗高。

巧用歷史 真亦假時假亦真

黃裳是《九陰真經》的作者,《射鵰》第十六章有提到他。正史中黃裳是北宋時的一位狀元,50歲時被徽宗委任編輯校訂道家5,000幾卷典籍,這套書叫《萬壽道藏》,而宋朝政和版的,早已失傳,今天買到的,只是明朝版,沒有《九陰真經》在內!

金庸為何事事都可寫得「真的一樣」?這皆因他懂得利用歷史。上述的黃裳是真有其人,也有編《道藏》,但他80多歲便去世,不是小說中的百多歲。

裁剪歷史最徹底的,是把張無忌變成明教教主,而明朝又看成是明教打下的江山,但這些卻又非毫無根據。金庸的《倚天》,估計是讀了歷史學家(也曾當過北京市副市長)吳晗1941年在《清華大學學報》發表的《明教與大明帝國》,才寫得出整個故事。明教與明朝是否真的有關,似乎仍有爭議,但我們看小說的,不會介意,反正有真有假才會過癮。

至於哪個女子最漂亮?無疑應是香香公主。她在清兵大軍前走過時,全場呆若木雞,有士兵見她哭了,竟刎頸自盡,這是黃蓉、小龍女未有之境界。

... 還有不少其他例子, 不再臚列了。

SOURCES: 部份引用"金庸創造了一個文化體系" - 雷鼎鳴/ 晴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