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拜火教與大同教
介紹2個都是源自波斯(伊朗), 今時集中在印度和伊朗 (香港也有信眾), 一古一新(興)宗教: 拜火教與大同教 -
1 Zoroastrianism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伊斯蘭教誕生之前中東和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因信徒在火前禱告而又得名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或「白頭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論,有學者認為它對猶太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以及印度的佛教的宗教之中, 現今西方聖誕節即為密特拉節。
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區和印度孟買一帶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響力, 至於在香港,部分帕西人以販賣鴉片起家。原來在香港居住的帕西人在銅鑼灣以「白頭教」之名建立一所神廟,此廟在1990年代改建為善樂施大廈。香港比較著名的帕西人有香港大學創辦人之一的麼地 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律敦治醫院創辦人J·H·律敦治、還有帕西和華人混血兒立法局議員羅旭龢。香港的其它帕西人,如富商碧荔,立法局議員鄧律敦治,天星小輪前身九龍渡輪公司的創辦人米泰華拉,還有包括1865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香港總商會的創辦委員,不少帕西人也是聯交所上市公司董事。此外,香港旭龢道和碧荔道也以帕西人而命名,香港現時亦有名為祆教墳場的帕西人墓地。
此教的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出身於米底王國的一個貴族騎士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聲稱受到神的啟示,破斥當時的多神教,宣說拜火教,但受到當時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瑣羅亞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傳播,77歲時他在一次戰爭中,在神廟中被殺身亡。另有說法瑣羅亞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創,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阿胡拉·馬茲達是代表光明的善神,阿里曼則是代表黑暗的惡神;善神的隨從是天使,惡神的隨從是魔鬼,互相之間進行長期、反覆的鬥爭,為了戰鬥,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死後要進入「裁判之橋」,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決定入天堂或地獄,但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接受最後審判,惡人的靈魂可以盪除罪惡而復活。
To help fight the chaos, people need to:
Lead an active life;
Do good deeds; and
Have good words and good thoughts for others.
People also need to do these things in order to be happy.
這就是著名的 "善思, 善言, 善行" 。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意思是「知識」,也叫「波斯古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瑣羅亞斯德教認為,火是阿胡拉·馬自達最早創造出來的兒子,是象徵神的絕對和至善,是「正義之眼」,所以廟中都有祭台點燃神火,最壯觀的是在伊朗利用天然氣修建的神廟,四方的神廟四角有四根連接天然氣井的管道,在廟頂四角有四個日夜燃燒的火炬。日常點燃和保存神火要經過繁複的儀式。
瑣羅亞斯德教認為,火、水、土都是神聖的,不得玷污。教徒死後僅能天葬,即放置特定聖域(寂靜之塔)任由兀鷹食其屍體 (按:西藏也有天葬習俗, 有說來自阿底峽。而佛教以為人死後沒精神因此沒保留肉體的必要,因此把身體布施是對眾生最後一件慷慨善事亦是佛教六度之一)。
2 Bahá'í Faith
巴哈伊信仰(波斯語:بهائیتBahá'iyyat, 阿拉伯語:(阿拉伯文) Bahá'iyya /bəˈhaɪ/;或稱巴哈伊教,簡稱巴哈伊,舊譯「大同教」),其基本教義可概括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類一體」。
1863年,巴哈伊信仰由巴哈歐拉創立於伊朗,並在中東地區開始傳播。巴哈伊也可以指代接受巴哈伊信仰並按其準則生活的人,他們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時也竭盡所能地促進他人及社會的福祉。巴哈伊信仰目前擁有500至700萬信徒, 遍布於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在印度和伊朗的集中度最高。
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巴哈伊教沒有神職人員和地方教堂;現在每個大洲建有一個靈曦堂,分別位於美洲美國伊利諾州威爾米特、大洋洲澳大利亞雪梨、非洲烏干達坎帕拉、歐洲德國法蘭克福、中美洲巴拿馬、亞洲印度新德里、太平洋薩摩亞、南美洲智利聖地亞哥。每座廟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門,代表可以從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廟宇中不出售紀念品、不接受饋贈,宗教經費只來源於教徒的捐贈。禮拜儀式非常簡單,沒有固定的地點,在靈曦堂中可朗誦任何天啟宗教的經典作品。
巴哈伊教有自己的曆法,每年19個月,每月19天,年末增加4天(閏年加5天)。每年公曆3月21日(春分前後)為巴哈伊教曆新年,稱為諾露茲節。
1935年,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開始翻譯巴哈伊教經典時,認為其社會主張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理想相通,故將其翻譯為「大同教」,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1990年代初期。1991年正式更名為「巴哈伊信仰」。
下列15條原則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義,來源於阿博都巴哈在1912年遊歷歐洲和北美洲時發表的演說 (有不同版本) :
1 上帝唯一
2 宗教同源
3 人類一體
4 多樣性的統一
5 性別平等
6 消滅一切形式的偏見
7 世界和平與世界新秩序
8 宗教與科學並行不悖
9 獨立探求真理
10 推動文明的不斷演進
11 普及義務教育
12 普及輔助語言
13 服從政府,不參與政黨政治
14 消滅極端的貧困和富有
15 以靈性的方法解決經濟問題
p.s. 兩個宗教信仰看似陌生, 然而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宗教同源) ... ...
SOURCES: WIKIPEDIA 有關條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