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600-year of friendly exchange and tra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ulu/Boni & China
中國現存外國君主墓地, 距今皆超過600年, 印證中外友好交流歷史 -
(1) 蘇祿國東王墓 (Tomb of the Sulu East King)
蘇祿國東王墓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城北的北營村,是東南亞古國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葬。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在回國路上病逝於德州驛館,故葬於此處。東王長子都馬舍回國繼位,王妃葛木寧和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等人留在中國守墓。王妃和溫哈剌、安都魯逝世後皆葬於東王墓東側。
查蘇祿國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開始,即與中國有頻繁的友好往來。
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下西洋,三訪蘇祿國之後,友好往來的規模越來越大。永樂十五年(1417年),以東王巴都葛叭答刺來率西、峒兩王連同眷屬、隨從 340多人,來中國進行訪問,農曆八月到達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三王在北京居留 27天,於當年九月率眾沿運河南下歸國,行至德州,東王巴都葛叭答刺病逝,訃報到京,明成祖派禮部郎中陳世啟赴德州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此後西、峒兩王歸國,留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部魯及侍從十人留居中國,守墓三年。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朝為東王在墓前修建了祭廟,樹立了「御製蘇祿東王碑」。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東王妃葛木寧歸國,次年返回德州,自此與二子長期留居中國,母子去世後,附葬在東王墓的東南隅。
清雍正九年(1731年),蘇祿國王蘇老丹訪問中國,次年回國前修整了東王墓,根據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的要求,申請清廷,得到批准,安與溫加入了中國籍。安、溫兩姓從此世居德州守墓,至今已傳至 19代。現在安、溫兩姓,仍按世系排輩,兩姓一家,互不通婚。
(2) 浡泥國王墓 (Tomb of the King of Boni)
浡泥國王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是明朝永樂年間浡泥國國王(地位相等於當代的汶萊蘇丹)麻那惹加那的墓地。麻那惹加那於永樂六年(1408年)率團抵達南京,並於當年10月因病去世,明朝政府將其安葬在了南京城南的石子岡,並派專人看護和祭祀。明朝滅亡後,該墓一度荒廢,1958年時被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重新發現。此後該墓葬得到妥善保護,並先後於1981年和2001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時,浡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派遣使者來明朝入貢,明成祖朱棣冊封麻那惹加那為國王,並賜予了包括官印和財物的大量物品。麻那惹加那得到物品之後大為高興,於是帶著自己的妻子他系邪和子女、隨從大臣150多人以及大量特產前往中國,首站抵達福建。當地官員將情況上報給明成祖之後,明成祖派遣專員在麻那惹加那一行路上的各個州縣設宴款待。永樂六年(1408年)8月,麻那惹加那一行抵達南京,所帶的特產全部送給明成祖,並於日後陳列於文華殿中。一個月後,麻那惹加那突然患病,明成祖特地安排太醫為其診療。當年10月,麻那惹加那因病於「會同館」去世,年僅28歲,明成祖為此專門輟朝3天以示悼念,並派專人為其舉辦葬禮。遵照麻那惹加那的遺願,明朝政府以王禮將其安葬於南京,在安葬現場,太子和其他親王均派遣了代表參加祭禮。麻那惹加那被安葬於南京安德門外的石子岡,墓地還修建了神道、石碑、祠堂等附屬建築,禮部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均會在墓地祭祀,石碑上的銘文由胡廣撰寫,名為《渤泥國恭順王墓碑》,葬禮結束後,麻那惹加那的其他家屬由中官張謙護送回國。
此後隨著明朝滅亡,浡泥國王墓也失去維護。因為麻那惹加那是穆斯林,其墓葬也被當地居民俗稱做「麻回回」墓。時至民國時期,曾經有人專門在石子岡尋找浡泥國王墓,但最終也未能尋獲。1958年5月12日,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組織的文物普查中,考古人員根據當地人的指引,在石子岡的一處佚名墓中找到了一塊石碑的下半部分殘存,並在隨後又在墓前水溝當中找到了殘碑的上半段,從石碑上的內容中考古人員最終確定該墓為浡泥國王墓。
2015年,南京市政府將浡泥國王墓和龍江船廠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蹟」的正式申報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