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帝辛和東渡之謎
帝辛,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周武王称其为“纣王”,明代文學小說《封神演义》則有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
帝辛是帝乙之子,有雄才,致力于用兵東南;牧野之战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在距離朝歌(今河南淇縣)七十里外的牧野击败商軍,商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灭亡。《左傳》稱:「紂克東夷而隕其身」。
在众多文献中,帝辛是一个实行炮烙之刑,滥杀无辜,开设酒池肉林,穷奢极侈的昏暴之君。他与夏桀并论,在中国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词。这一段历史,後人加上想像,寫成了《封神演义》。成語有“助紂為虐”、“助桀為虐”。
在《尚书·牧誓》中,周武王只列举了帝辛的四条罪状,分别是听妇人言、不认真祭祀、不重用亲戚、任用逃犯做官,然而“听妇人言”、“不重用亲戚”與“任用逃犯做官”在商代社会并不罕見。
商朝时女性地位很高,女性可以拥有封地,还可以担任辅政大臣或将军;到了西周时,女性地位就大大下降了,不仅不能拥有封地,也不能参与国事。“商纣王与苏妲己淫乱失国”的故事其实反映了殷人男女平等的历史。商朝时用人不重视家庭身份,王族成员并没有太多被委以特权;其他国家的奴隶、农奴逃往商国,就获得自由,一部分贤能之人甚至被任用为官员;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小臣x”之类的人名,大多是出身卑微之人;西周时实行绝对的世官制,用人唯亲,才指责帝辛“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
殷墟考古来看,商朝末期的人祭和人殉都很少,甚至没有西周中早期严重。从各种文物中,看不出帝辛有太多暴行。西周初年时所宣扬的帝辛的罪状,除了《尚书·牧誓》中的那四条,也就只有酗酒、相信自己有命在天了。到了后来,西周统治者和商王朝的叛徒继续指责帝辛,并造出了“纣”这个字。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不了解历史真相,为了向世人宣扬“恶有恶报”,便又给纣王增添了不少新的罪状,例如作炮烙之刑、把人剁成肉酱、剖割孕妇之胎等。汉代以后的统治者继续把纣王作为反面形象宣传。纣王的“荒淫残暴”实际上是千年积毁的结果。
子貢曾说过:“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認為帝辛許多的罪過並未發生,是被後人所加的。南宋学者罗泌在他的著作《路史》中,也认为商纣王的许多罪行并不真实。
在《韩非子》中提到,费仲劝谏帝辛杀掉西伯姬昌,但帝辛却认为“夫仁义者,上所以劝下也,今昌好仁义,诛之不可”,没有采用费仲的建议。
根据《左传》等文献以及殷墟甲骨文,帝辛征服了淮夷 ,派飞廉出使北方,对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各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过一定贡献。《诗经·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诗经·商颂·长发》:“武王载旆,有虔秉钺。”经郭沫若等学者考证,这里的“武王”是指帝辛,他在生前曾深受百姓的爱戴,是殷民心目中的“武王”。河南淇县朝歌镇有后人修建的纣王之墓,当地人民均以帝辛为荣。毛澤東也认为帝辛“能文能武,值得学习”。
順便看看另一個著名的"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裔嗎?——殷人東渡美洲論" (一些中外学者提出的假说 Hypothesis)~
關於美洲印第安人是中國人的後代,自民國以來一直很有市場,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和印第安人太像了。說印度安人是中國人的後代其實不太準確,應該說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才比較符合實際。殷商文明與瑪雅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其驚人的相似簡直超乎我們的想像。
話說殷商大軍失蹤之謎, 武王伐紂,只見在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打了一仗,而且是商朝的軍隊倒戈,武王順利地推翻了商朝,但是,商朝的軍隊可是曾經征服了很多部族,怎麼會這麼不堪一擊呢,會不會有別的軍隊在山東地區正在征服當地的徐淮夷,沒有趕過來救援商紂王?他們看到商朝滅亡之後,無路可走,只好渡海去了美洲。當地的印第安人就流傳着這個故事。1922年歐陽庚任中華民國駐智利第一任公使時,見館後有三畝涕竹深感奇怪,因為涕竹在福建、廣東較多。載去二節剖為兩半即可為舟,甲骨文中的「舟」字,便是涕竹舟的樣子。「涕竹筍是印第安人的祖傳外傷藥,HOSI王3000年前不知從什麼地方帶來的。現在印加的醫師用涕竹筍治外傷,用針灸治內科百病。歐陽庚聽後很興奮,因為《神異經》就寫有涕竹筍治外傷之中藥偏方,1863年名叫布·德·布爾的學者就在西班牙馬德里皇家歷史學院檔案館,發現300年前蘭達主教所記載的許多瑪雅人的傳說。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島上居住的瑪雅人,他們自稱是「3000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諸島,到科瀋河畔種豆麥黍粟的農民。」公元前1047年殷商大軍失蹤之謎,當年紂王派侯王喜帶10餘萬精兵伐東夷時,周武王乘紂王兵力分散成功打敗紂王,紂王也自焚而死。可已達山東半島的殷商大軍,已無國可回!大軍卻全部失蹤,下落不明。
為什麼,武王伐紂以後,商朝滅亡,箕子要奔朝鮮,殷商大軍渡海去美洲,都是往東北跑? 原因就是,殷商的大本營,老家在東北,他們看到商朝滅亡之後,回到老家東北是很正常的事,就像元朝失敗以後,元朝皇帝要往蒙古草原跑一樣啊,要回到老家。中國東北、朝鮮、黑龍江流域、俄羅斯的濱海濱江區就是殷商人的老家,他們還有一個兄弟在美洲,所以要去美洲。
為什麼,商朝滅亡以後,商人沒有反抗周朝?因為主力部隊都去美洲了,大部分精英都跟着箕子奔朝鮮了,去東北了,回老家了。所以孔子才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孔子又說:「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商原來有那麼多的文獻資料,但是到了春秋時期,孔子都看不到了,還說,「宋不足征」也,就是說宋國雖然是商朝的後裔,但是宋國的典章制度不是商朝的。現在的考古資料並未發現除甲骨文之外的商朝文獻,「惟殷先人有典有冊」,典呢?冊呢?他們都帶到美洲去了,瑪雅文明就是「殷先人有典有冊」的禮儀制度,禮儀文化。瑪雅文字和甲骨文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它們之間有很多的相似性。
另一個小故事: 1983年,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赴美洲讲学。他来信说:有一次应邀参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节日晚会。会上,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这位教员亲切地对邹教授说,他的祖先是殷人。邹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唐人,而单说是殷人?他回答:“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 .... 值得有興趣的人深入研究!!!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600-year of friendly exchange and tra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ulu/Boni & China
中國現存外國君主墓地, 距今皆超過600年, 印證中外友好交流歷史 -
(1) 蘇祿國東王墓 (Tomb of the Sulu East King)
蘇祿國東王墓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城北的北營村,是東南亞古國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的墓葬。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東王在回國路上病逝於德州驛館,故葬於此處。東王長子都馬舍回國繼位,王妃葛木寧和次子溫哈剌、三子安都魯等人留在中國守墓。王妃和溫哈剌、安都魯逝世後皆葬於東王墓東側。
查蘇祿國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開始,即與中國有頻繁的友好往來。
明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下西洋,三訪蘇祿國之後,友好往來的規模越來越大。永樂十五年(1417年),以東王巴都葛叭答刺來率西、峒兩王連同眷屬、隨從 340多人,來中國進行訪問,農曆八月到達北京,受到明成祖朱棣的隆重接待,三王在北京居留 27天,於當年九月率眾沿運河南下歸國,行至德州,東王巴都葛叭答刺病逝,訃報到京,明成祖派禮部郎中陳世啟赴德州為東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此後西、峒兩王歸國,留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部魯及侍從十人留居中國,守墓三年。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朝為東王在墓前修建了祭廟,樹立了「御製蘇祿東王碑」。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東王妃葛木寧歸國,次年返回德州,自此與二子長期留居中國,母子去世後,附葬在東王墓的東南隅。
清雍正九年(1731年),蘇祿國王蘇老丹訪問中國,次年回國前修整了東王墓,根據東王八代孫安汝奇、溫崇凱的要求,申請清廷,得到批准,安與溫加入了中國籍。安、溫兩姓從此世居德州守墓,至今已傳至 19代。現在安、溫兩姓,仍按世系排輩,兩姓一家,互不通婚。
(2) 浡泥國王墓 (Tomb of the King of Boni)
浡泥國王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是明朝永樂年間浡泥國國王(地位相等於當代的汶萊蘇丹)麻那惹加那的墓地。麻那惹加那於永樂六年(1408年)率團抵達南京,並於當年10月因病去世,明朝政府將其安葬在了南京城南的石子岡,並派專人看護和祭祀。明朝滅亡後,該墓一度荒廢,1958年時被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重新發現。此後該墓葬得到妥善保護,並先後於1981年和2001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時,浡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派遣使者來明朝入貢,明成祖朱棣冊封麻那惹加那為國王,並賜予了包括官印和財物的大量物品。麻那惹加那得到物品之後大為高興,於是帶著自己的妻子他系邪和子女、隨從大臣150多人以及大量特產前往中國,首站抵達福建。當地官員將情況上報給明成祖之後,明成祖派遣專員在麻那惹加那一行路上的各個州縣設宴款待。永樂六年(1408年)8月,麻那惹加那一行抵達南京,所帶的特產全部送給明成祖,並於日後陳列於文華殿中。一個月後,麻那惹加那突然患病,明成祖特地安排太醫為其診療。當年10月,麻那惹加那因病於「會同館」去世,年僅28歲,明成祖為此專門輟朝3天以示悼念,並派專人為其舉辦葬禮。遵照麻那惹加那的遺願,明朝政府以王禮將其安葬於南京,在安葬現場,太子和其他親王均派遣了代表參加祭禮。麻那惹加那被安葬於南京安德門外的石子岡,墓地還修建了神道、石碑、祠堂等附屬建築,禮部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均會在墓地祭祀,石碑上的銘文由胡廣撰寫,名為《渤泥國恭順王墓碑》,葬禮結束後,麻那惹加那的其他家屬由中官張謙護送回國。
此後隨著明朝滅亡,浡泥國王墓也失去維護。因為麻那惹加那是穆斯林,其墓葬也被當地居民俗稱做「麻回回」墓。時至民國時期,曾經有人專門在石子岡尋找浡泥國王墓,但最終也未能尋獲。1958年5月12日,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組織的文物普查中,考古人員根據當地人的指引,在石子岡的一處佚名墓中找到了一塊石碑的下半部分殘存,並在隨後又在墓前水溝當中找到了殘碑的上半段,從石碑上的內容中考古人員最終確定該墓為浡泥國王墓。
2015年,南京市政府將浡泥國王墓和龍江船廠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京遺蹟」的正式申報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