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狀元及第粥與滿漢全席


如果做(考)不上狀元 (不論舊中五會考或新制 DSE), 能夠烹調出美味的狀元及第粥也應不會失禮; 而且人們為什麼把豬肉、豬肝、豬粉腸滾制的粥稱為三元及第粥呢?

話說清代末期,廣州有個肉販上街叫賣,天天經過一間私塾,塾師是他的老主顧。肉販是個文盲,但為了方便記賬,請塾師教他認識了「豬肉、豬肝、豬粉腸」幾個字。

有一年科場開考,好事者慫恿肉販去應試,說功名全靠祖宗積德。肉販信以為真,在卷上只寫了「豬肉、豬肝、豬粉腸」七個字。豈料主考正是當年的塾師,塾師有意讓肉販歡喜一場,自己另寫一篇替代。結果肉販高中。塾師主考完畢,恐肉販下次再來混水摸魚,便交代同僚如下科發現卷上有寫「豬肉、豬肝、豬粉腸」的,應把卷取消。

豈料第二科開考,肉販又來應試,寫了七字後便即交卷。主考看後啼笑皆非,但想到前科主考早有交代,莫不是暗示要多多關照,不若做個人情,代寫一篇讓肉販再高中。

京都考期近了,肉販想藉此瀏覽沿途風光,於是又整好行裝,上京赴考,不料到京時,已停止進場,肉販呆立門外,形如木雞。剛巧王爺經過,遺下燈籠一個,肉販撿起燈籠,進入場院內,並把燈架在座位旁邊,卷上寫了七個字後便交卷。主考見卷,目瞠口呆,但一想到那燈籠是王府之物,事出有故,只得代寫一篇,又讓肉販高中。

後來,有人問,你三次及第靠什麼?肉販說:「豬肉、豬肝、豬粉腸」。

至於滿漢全席其實並不“全” 一般僅八盤十六碗四冷盤

如今拍攝的清朝宮廷劇裏,都上演著“滿漢全席”大戲,把人饞得直流口水。顧名思義,“滿漢全席”最大特點就是一個“全”字,也就是說這樣的筵席上,菜肴葷素的品種齊全、搭配齊全、風味齊全。

那麼,“滿漢全席”到底是什麼樣的筵席呢?它的奢侈程度又到了何種地步?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箕、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吃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袁枚的《隨園食單》刻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他所說的“今官場”至多也就是該書出版前的官場生態。由此可見,“滿漢全席”在1792年前開始在官場中形成。不過這樣的筵席只用於官員迎送、相互宴請。

看看徐柯編著的《清稗類抄·飲食》方知道所謂的“滿漢全席”或“滿漢大席”,乃是清末出現的一種“燒烤席”。書中記載:“燒烤席,俗稱‘滿漢大席’,筵席中之無上品也。烤,以火幹之也。于燕窩、魚翅諸珍錯外,必用燒豬、燒方。豬以全體燒之。酒三巡則進燒豬,膳夫、僕人皆衣禮服而入,膳夫座之專客,專客起箸,蓬座者始從而嘗之,典之隆也。”清人顧祿在《桐橋倚棹錄卷十》裏謂:“蘇州酒樓開辦滿漢大席、市肆中賣有滿漢大席。如燒小豬、哈爾巴肉、燒鴨、燒雞、燒肝等等。”“滿漢大席”中的燕窩、魚翅等海鮮,係東南沿海地區的福建、廣東進貢;燕窩主要來自東南亞、馬來半島,經福建、廣東水上進口;至於“烤全豬”(又稱“烤乳豬”)、“烤全羊”等,則來自滿族遊牧習俗的烤肉風味。民間俗稱的“滿漢大席”,必有燕窩、魚翅,而一般以“烤乳豬”為主的筵席,卻始終沒有“滿漢全席”的稱呼。辛亥革命後,隨著全國各地排滿情緒的高漲,“滿漢大席”也改成了“大漢大席”,但其豪華程度絲毫未減。史載,民國初年一桌最鋪張最奢侈的“大漢大席”上了80道菜肴及米飯。

另外,歷史上真實的清宮筵席並不像電影電視描述得那樣鋪張。據《大清會典》和《光祿寺則例》記載,康熙年間,最昂貴的宮廷筵席,欽定每桌價銀8兩。清初1兩白銀的購買力,約合今天的人民幣400至500元,按1兩白銀等於500元人民幣的最高比值換算,康熙皇帝舉辦的最昂貴的筵席,一桌費用也就相當於現在的4000元。而皇帝大婚、大軍凱旋、公主出嫁等皇家喜宴以及元旦、萬壽、冬至等三大節的賀筵宴,欽定每桌費用不得超過4兩4錢3分,約合今天人民幣2200元左右;宮廷款待進貢的附屬國正、副使臣,每桌費用不得超過3兩3錢3分,約合今天的人民幣1700元。

無論是從袁枚、顧祿記載的“滿漢席”功能表看,還是分析康熙皇帝欽定的宮廷筵席“費用”,都不難發現,所謂的“滿漢大席”不僅不“全”不“滿”,其費用與今天有些“黃金筵”相比,實為小巫見大巫。(人民日報海外版)

查康熙帝66歲大壽時,曾為漢、滿兩族特設3天6宴,提供300多款佳餚;相傳清聖祖玄燁在皇宮內首嘗,並御書「滿漢全席」,使滿漢全席名噪一時。當時滿漢全席有宮內和宮外之別,宮內的滿漢全席專供天子、皇叔、皇兄、皇太后、后妃等享用;近親皇族子嗣、功臣(漢族只限二品以上官員和皇帝心腹)才有資格參加宮內朝廷的滿漢全席。宮外滿漢全席,常常是由滿族一二品官員主持科考和地方會議,以滿漢全席招待欽差大臣,入席時要按品次,佩戴朝珠,公服入席。 在乾隆甲申年間李斗之《揚州畫舫錄》一書詳實的描勒出盛況;豪華的六宴中,納集滿漢千百名饌,其中包括燕窩雞絲湯、海參匯豬筋、海帶豬肚絲羹、鮑魚匯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螃蟹羹、魚肚煨火腿、蒸駝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鯽魚舌匯熊掌、糟蒸鰣魚、假班魚肝、西施乳、獲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鵝鴨、豬雜什、羊雜什等。

滿漢全席中的八珍:

1.山八珍﹕ 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鼻)、豹胎、犀尾、鹿筋。

2.海八珍﹕ 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

3.禽八珍﹕ 紅燕、飛龍、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4.草八珍﹕ 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器具多用銅製,雕製巧究,餐中用粉彩萬壽餐具,大件的瓷器仿照雞、鴨、魚、豬等造型,設有火傢具(即火鍋),上層放菜,下層以酒點火。載水傢具則用錫製,分內外二層,內層放湯,外層放沸水,便於保溫。 清室擺設滿漢全席時,一般先吃滿菜,再吃漢菜,其間需換桌面,謂之「翻台」。賓客進入席宴大廳先奏樂,坐下後先用點心,賓客到齊後,把四整鮮撤下來,行敬酒禮,大菜才會奉上,整個過程先後共換桌面四次,調換滿、漢菜式,俗稱「翻桌」。此後漸漸流傳到民間,成為達官顯貴一展奢華的象徵。

民國後滿漢全席分大滿漢、小滿漢,大滿漢一般為108碟,小滿漢為64碟。早期菜式以山東菜較普遍,另有天津菜式。輾轉流傳到後,各地因應不同口味,材料、烹調方法,出現有不同演繹。 民國初年,滿漢全席改為大漢筵席,不久又用八大、八小等筵席來代替,1930年代又改為八大件。

1977年11月2、3日,香港有酒樓受到日本TBS電視台的委託,以10萬港元的價錢,製作一圍整個共108道菜的滿漢全席。酒樓動用了160多人,花了3個月才籌備完成。而這個過程則由人造衛星直播到日本。由於有些動物已經成為受保護動物,加上部份烹調技巧也已經失傳,所以再製作一場如同清朝年代的滿漢全席,幾已不可能。

P.S. 清代其他名宴尚包括蒙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九白宴。

Source: "狀元及第粥的由來" & 浮生若夢 201203270503"滿漢全席菜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