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保乂流芳 - 記香港南極(蒲台)巫宅大屋


蒲台島地處香港南極,此島曾有很多奇石,曾有鮫人寄居,曾有漁民子弟學校,曾有一些奇人,曾有可歌可泣的故事 … 俱往矣,石頭和人的故事,在這個失憶而錯亂喧嘩年代,難道就該被匆匆過客遺忘得一乾二淨嗎?

不應該吧! 以下只是其中一例:

巫氏荒宅的原主人巫少棠來自廣東惠陽 ─ 早年南來的惠陽人大多在石礦場工作,為香港開山填海,而他們開採的石頭正是今日香港安定繁榮的基石。巫少棠據說是個蒲台島的孤兒,十多歲到市區打工,1933年回到故島興建巫宅大屋,既作安身之所,亦作祖祠,大門前的橫額經歷80年滄桑風雨,「保乂流芳」四個字猶依稀可辨。

荒宅當然有故事,話說某年天后誕,巫少棠前往天后廟看神功戲,曲終人散後,回到大宅發現曾遭劫掠,驚覺孤島可能有海盜出沒,大宅並非安身立命之所,便漏夜乘船離去,從此不敢再踏足此島了。大屋淪為荒宅,其後更被以訛傳訛,乃成「鬼屋」。

保乂流芳

巫氏荒宅大門前橫額的四個大字,經常被到此一遊的媒體誤寫為「保義沬芳」或「保義流芳」,殊不知「保乂流芳」這四個字很古雅,乃晉人遺風,「乂」字更絕對不是缺了一點的簡體「義」字,至於「流」字因缺劃而被當作「沬」字,就猶如「信耶穌,得水牛」(「永生」兩子缺劃),是個極不美麗的誤會。「乂」粵音ngaai6,與「艾」同音。乃象形字,即「又」字變形,「又」的本義為「右手」,引申為「動手」。「乂」的本義為芟草、動手做事、以手操弄,引申為治理。再引申為妥當、安定,再轉義為治理。《爾雅》說:「乂,治也。」《漢書.武五子傳》說:「保國乂民」。只要花點時間查字典,就不會誤為「義」的簡體字。

晉代遺文

巫氏祠堂對聯常用「保乂流芳」這四個大字,此如青州公祠就有此名聯:上聯為「平陽世德,平陽世澤,侯封鎮國」,那是說,商代巫咸治國有功,得以侯封;下聯為「商相家聲,寶艾家聲,保乂流芳」,那是說,世代相傳巫咸之子巫賢亦為賢相,繼承了治理之道;這名聯涵蓋了巫氏的源流,由客家人帶到五湖四海,由此可見,巫氏荒宅的原主人巫少棠也是一個慎終追遠的客家人。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亦提及巫氏家風:「子欲為仁賢耶?則當如咎陶、后稷、巫咸、伊陟,保乂王家,永見封殖。」洪邁的《容齋五筆》有一篇「晉代遺文」,說在故紙中,「得舊書一帙,題為晉代名臣文集」,所引巫氏家風的一段,與《世說新語》相同,由此可見,「保乂流芳」正是繼承了晉人遺風。

巫氏荒宅大門前橫額寫着「保乂流芳」,「保乂」是指治理,「流芳」是流傳美名,整句說話的意思即是治理有道,因而得到後人讚頌。

摘自《信报》10.3 占飛<忽然文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