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8日 星期四
真人蓋世 - 張三豐
據《明史‧列傳》載: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今遼寧彰武西南),名「全一」,又名「君寶」,「三豐」是他的號。體型高大壯美,龜形鶴背,大耳圓眼,鬚髯似戟。不論嚴寒或酷暑,他都只穿一件道袍和簑衣。張三豐在很多方面都異於常人,例如:他有時能把滿升滿斗的糧食即刻吃完,有時卻幾天才吃一餐,有時竟幾個月都不用吃東西。張三豐居無定所,行蹤飄忽無常,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他還喜歡用幽默嘻笑的態度行事,通常是不顧別人的異樣眼光。讀書能夠過目不忘。
張三豐曾在武當山遊歷,他跟人說:「總有一天,這座山必定會大大興旺起來。」當時五龍宮、南巖宮、紫霄宮都因戰亂而燒毀了,張三豐和他的徒弟便在此披荊斬棘、興建草廬居住。完成之後不久,不知何原因,張三豐卻離開了此地。明太祖聽聞張三豐的名聲,非常仰慕,洪武二十四年(1391)曾派使者到處尋他,但沒有結果。
張三豐後來在寶雞的金臺觀居住下來。有一天,他忽然說自己即將要死,留下頌歌之後就真的過世了。縣裏的百姓一起出錢為他買來棺木入殮。正在下葬的時候,大家聽到棺木裏有些微聲響,打開一看,赫然看到已經復活的張三豐。之後張三豐到四川遊歷,拜見了蜀獻王;後來又到武當山,並遊歷襄 、 漢一帶,有關他的傳聞就越來越神奇了。
明成祖即位之後,他比明太祖更加仰慕張三豐。永樂年間,曾派人去武當山求訪張三豐,但幾年之中,在荒煙蔓草間都遍尋不到。後來,明成祖乾脆派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人,於武當山興建武當宮觀,據說耗費百萬,動員三十萬人。建成之後,明成祖賜名太和太嶽山,並設官鑄印駐守於此,果真應驗了當年張三豐所言此地會大大興旺一說。
張三豐的生卒和事蹟一直都是迷。有人說,張三豐是金朝時候的人,元朝初年和劉秉忠一起拜師,後來又在鹿邑的太清宮學道。不過這些都不可考。
天順三年(1459年),明英宗下旨封他為通微顯化真人。他最後是存是亡、行蹤如何,終究沒有人能知道。明朝多位皇帝敬仰張三豐之名,紛紛賜予封號,如: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賜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也封其為「清虛元妙真君」。
張三豐認為古今以來雖有儒﹑釋﹑道三教之說,但其實真正只有正、邪兩教之分﹐他認為區別正邪比分辨三教更重要。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但其實教義都是講「道」,都教人要「修身」、「利人」,他說:「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張三豐認為:人無論貴賤老少,只要平日多積德,待人慈悲寬容,忠孝誠信,則此人離仙道也就不遠了。也就是:「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張三豐天賦異秉、武藝自創,太極拳和太極劍就是他獨創功法之一。他的修煉方法主張性命雙修,也就是要練動作也要修心性,相輔相成。可惜後世為名為利亂了其拳法,改動了張三豐原有的太極動作,且沒有把心法的部分承傳下來,以致與當年張三豐的太極拳法相去甚遠。實為可惜。
張三豐著作有《玄譚全集》、《玄要篇》、《無根樹詞》等。《道藏輯要》中有收錄《張三豐先生全集》。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當生命結束後...
當生命結束後...
由於日來有不少認識朋友過世, 除了表達哀思, 尚有"人生化學, 及時行樂" 之慨外, 作為知識 - 知道死後身體生理變化, 以為人父母/老師, 向子女/學生講解 (生命教育) , 或可由以下文章開始...
生命結束後,心臟停止跳動,不再向身體的細胞和組織運送氧氣。通常在3~7分鐘內,腦細胞首先死亡,骨骼和皮膚細胞則可繼續存活幾天。血液將從毛細血管流出,聚集到身體較低的部位,因此屍體有些部分很蒼白,而有些地方顏色較深(屍斑)。
死後約3個小時,出現屍僵現象,即肌肉變硬。
死後約12個小時,屍體會變涼。在24小時內(具體時間取決於身體的脂肪含量和外部溫度),屍體內部的所有熱量將全部喪失。這個喪失熱量的過程,被稱作屍冷。
死亡約36小時後,肌肉組織的硬度開始消失。死後約72小時內,屍僵緩解並逐步消失。
細胞死後,體內的細菌會將其分解。胰腺中的酶會自行消解該器官。屍體很快發臭,變得十分恐怖。腐爛的組織會排出綠色物質,並且釋放出甲烷、H2S等氣體。屍體的肺部將通過口鼻排出液體。
屍體排出的氣味和液體會引來昆蟲和其它動物。人類屍體為昆蟲產卵提供了食物和場所。在這個混亂世界上覓食的蒼蠅可以在屍體上飽餐一頓,然後再在產下300顆卵。而這些卵,在一天內就會孵化出來。
蛆蟲是從卵中孵化出來的幼蟲,它們效率極高,是徹頭徹尾的食腐者。在屍體外部孵化出來後,蛆蟲用口鉤鏟起屍體中滲出的液體。在一天內,蛆蟲就會鑽入屍體,進入幼蟲生活的第二階段。蛆蟲是群居生物,它們以屍體上的腐肉為食,通過分泌酶將屍體分解成粘性物質。蛆蟲的呼吸器官位於與嘴相對的另一端,這樣,蛆蟲就可以一邊進食一邊呼吸,不浪費任何時間。第一階段幼蟲大約2毫米長,第三階段之後幼蟲變成預蛹。預蛹體長可達20毫米,是最初體長的10倍。不到7天,蛆蟲就能吃掉屍體的60%。
由於日來有不少認識朋友過世, 除了表達哀思, 尚有"人生化學, 及時行樂" 之慨外, 作為知識 - 知道死後身體生理變化, 以為人父母/老師, 向子女/學生講解 (生命教育) , 或可由以下文章開始...
生命結束後,心臟停止跳動,不再向身體的細胞和組織運送氧氣。通常在3~7分鐘內,腦細胞首先死亡,骨骼和皮膚細胞則可繼續存活幾天。血液將從毛細血管流出,聚集到身體較低的部位,因此屍體有些部分很蒼白,而有些地方顏色較深(屍斑)。
死後約3個小時,出現屍僵現象,即肌肉變硬。
死後約12個小時,屍體會變涼。在24小時內(具體時間取決於身體的脂肪含量和外部溫度),屍體內部的所有熱量將全部喪失。這個喪失熱量的過程,被稱作屍冷。
死亡約36小時後,肌肉組織的硬度開始消失。死後約72小時內,屍僵緩解並逐步消失。
細胞死後,體內的細菌會將其分解。胰腺中的酶會自行消解該器官。屍體很快發臭,變得十分恐怖。腐爛的組織會排出綠色物質,並且釋放出甲烷、H2S等氣體。屍體的肺部將通過口鼻排出液體。
屍體排出的氣味和液體會引來昆蟲和其它動物。人類屍體為昆蟲產卵提供了食物和場所。在這個混亂世界上覓食的蒼蠅可以在屍體上飽餐一頓,然後再在產下300顆卵。而這些卵,在一天內就會孵化出來。
蛆蟲是從卵中孵化出來的幼蟲,它們效率極高,是徹頭徹尾的食腐者。在屍體外部孵化出來後,蛆蟲用口鉤鏟起屍體中滲出的液體。在一天內,蛆蟲就會鑽入屍體,進入幼蟲生活的第二階段。蛆蟲是群居生物,它們以屍體上的腐肉為食,通過分泌酶將屍體分解成粘性物質。蛆蟲的呼吸器官位於與嘴相對的另一端,這樣,蛆蟲就可以一邊進食一邊呼吸,不浪費任何時間。第一階段幼蟲大約2毫米長,第三階段之後幼蟲變成預蛹。預蛹體長可達20毫米,是最初體長的10倍。不到7天,蛆蟲就能吃掉屍體的60%。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德才兼備的魯仲連
魯仲連,有時簡稱魯連。由於他的遊說技巧卓越,有著名的「義不帝秦」辯論。成為現代「和事佬」(Peacemaker) 的代名詞。
查魯仲連(約西元前305年~西元前245年),中國古代戰國時代齊國(今王老鄉望魯店村)名士。
魯仲連淡泊名利,不願為官,在趙國遊歷。長平之戰慘敗後,秦軍圍困趙國首都。魏安釐王派新垣衍進入邯鄲遊說平原君,勸平原君說服趙王尊秦王為帝。魯仲連知道此事,便請平原君安排他與新垣衍會面,令新垣衍放棄原來的意見。秦軍聞知此事,便退兵五十里。這時候信陵君率魏軍擊秦,秦軍便撤圍而去。
由於魯仲連的幫助和努力,促使了秦軍的撤退。秦軍撤退以後,趙國的平原君,打算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推辭,始終沒有接受。無奈之下,平原君只得擺設酒宴來款待他。酒酣興起的時候,平原君親自走到魯仲連的面前,用千金作為謝禮,酬謝魯仲連。
魯仲連笑著說:「一個被天下人看重的士人,最重要的是他能夠為別人排憂解難,而沒有任何的索取。索取回報,那是商人們才做的事情,我魯仲連決不會做這種事。」魯仲連始終沒有接受酬金,不久就離開了趙國,終生沒有再與平原君見面。
二十多年以後,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橫掃齊國,半年之內,就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除「莒」和「即墨」兩城外,齊國廣大地區,慘遭淪陷。在田單的率領下,齊國軍民奮起反擊,開始收復失地。一個燕國將軍,攻取了齊國的聊城,聊城有個人跑到燕國去散播這位將軍的壞話。這位將軍害怕被燕王問罪、處死,便堅守聊城,不敢回國。
田單率軍反擊到達聊城,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圍攻,士卒死傷過半,但是卻始終沒有攻下來。齊軍的形勢,再次變得危急,國家命運讓人十分擔憂。
正在這時,魯仲連出山,打算再次為國效力,幫助齊軍拿下聊城。他告訴田單:停止硬攻,以免造成更大的傷亡。然後,魯仲連將自己寫的一封親筆信,繫在箭上,射進城內,傳給了燕國的那位將軍。他被圍困一年多,已經是身心交瘁、筋疲力盡了。繼續拚死的抵抗,只會招致齊國百姓的憎恨;玩命的堅守,也等不到燕國的援軍和燕王的褒獎。他不清楚這場戰爭有甚麼意義,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甚麼地方,他越發的迷惑、徬徨了。
魯仲連分析、抓住了這位將軍的心理,在寫給他的信中,針對這一點,加重了這位將軍的憂思與痛苦。看過信以後,那位將軍放聲大哭了三天,依舊是猶豫不決、顧慮重重。最後,他長聲嘆息著說:「與其被別人殺死,還不如自盡。」說完,他便拔劍自殺了。他死後,聊城大亂,田單趁機攻破城防,順利的奪回了聊城。
田單勝利回朝的時候,向齊王報告了魯仲連的事蹟,於是,齊王準備給他封地和官爵。魯仲連聞訊,連忙逃到海濱地區,隱居起來。他說:「與其為了榮華富貴而聽從於別人的擺佈,那我寧願選擇貧寒的生活,看淡世俗的榮辱,按照自己的想法,過清心寡慾的日子,那是多麼的快樂和自由啊!」
P.S. 魯仲連不僅是聰慧過人、才智非凡的語言大師,不僅是善於幫人排憂解難、豪俠助人的及時雨和熱心腸,而且更是一個急公好義、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救民於水火的平民公道主持者和愛國者。同時,他還是一個淡泊名利,厭棄奢華,返樸守清的寧靜穩健、安貧樂道之人。當代社會,是否正缺少著這樣明智而高潔的人呢?或者我們可以魯仲連為榜樣 (Role Model). 朝 "德才兼備" 此方向發展!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如何午睡對身體更有益?
如何午睡對身體更有益?
之前曾提及"子午睡養生法", 剛好找到一篇醫學相關文章, 從不同角度看同一問題-
"午睡孰益孰害,難一言蔽之,須視乎:〈一〉何時午睡?〈二〉午睡多久?〈三〉午睡目的何在?
國際睡眠醫學將睡眠階段分為五期: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動眼期。此五期為一周期,時間約90至120分鐘。研究人員進行白天多功能睡眠生理調查,在中午至下午四時之間,讓受試者睡覺20分鐘,發現高達90%以上受試者5分鐘內能進入入睡期,有的進入淺睡期,稍稍輕聲叫喚即清醒;有的甚至進入熟睡期及深睡期,體內正在進行修補工作,大聲叫喊才能叫醒。這些狀況顯示午後昏沈帶及心智功能效率處於不佳狀態。
研究證實,人類的身體傾向兩段式睡眠,一次在晚上,中心體溫和清醒程度會同時下降;另一次出現在下午,但程度較輕微。因此, 不管晚上睡眠是否充足,一天之中小睡片刻,是人類正常的生理需要。適當午睡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使體內激素分泌更趨平衡,使人體的新陳代謝趨緩,消耗能量減少,從而避免早衰。
研究人員再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
〈一〉下午一時至四時乃最佳午睡時間,須吃完午飯至少半小時後,才好午睡;但過了四時才午睡,則會打亂晚上睡眠時序;
〈二〉每次午睡10至20分鐘為佳,可消除疲勞,提神醒腦,比喝咖啡和可樂更有效;午睡逾30分鐘,反會疲軟無力。
〈三〉經10至20分鐘午睡,可提高下午工作效率,提高生產力。"
按:
果如是, 不妨建議中午午飯時間稍為調整: 十二時至二時, 大家可以小睡10-20分鐘, 放工時間或者仍是7-8時, 全球化令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加班是常態,午睡成為"提神醒腦" 其中一種方法, 未嘗不可!?
Note: 如能配合氣功或冥想, 效果可能更好!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愉快工作,享受生活
網上輾轉流傳的故事; 用點時間讀一讀,一生受用!
有一天,一位其貌不揚的男士,帶著一位十分美豔的小姐,來到一家愛馬X店。他為小姐選了一款價值565,000元的包包。
付款時,男士掏出支票本,十分瀟灑地簽了一張支票,店員有些為難。
男士看穿了店員的心思,十分冷靜地對店員說:『我感覺到,您擔心這是一張空頭支票,對嗎?今天是週六,銀行關門。我建議您把支票和包都留下。等到下週一支票兌現之後,再請你們把包送到這位小姐的府上。您看這樣行不行?』
店員放下心來,欣然地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大方的承諾,送包的費用由該店承擔,他本人將親自把這件事情給辦妥。
星期一,店員拿著支票去銀行入賬,支票果真是張空頭支票!憤怒的店員打電話給那位男士,男士對她說:『這沒有什麼要緊啊!你和我都沒有損失。上星期六的晚上我已搞定那漂亮的女孩了!哦,多謝您的合作。』
這個故事揭示了次貸危機的本質。人們在對未來收益充滿良好預期的時候,就可能忽略巨大的風險。
美女認為週一60萬的愛馬X包包就到家了,自然也就放鬆了警惕,認為投資是值得的,確不知道自己的投資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定的風險上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親眼所見』的事物也未必是真實的,貪慕虛榮是要付出代價的。
正如一隻狐狸發現一雞窩,卻因為太胖穿不進柵欄。於是餓了三天,終於進入。可飽餐後又出不去了,只好重新餓了三天才出去。最終它哀歎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過了個嘴癮,基本上是白忙活了。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啊。赤裸裸來,赤條條走,無人能帶走一生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用青春賺的錢,難以買回青春;用生命賺的錢,難以買回生命;用幸福換來的錢,難以換回幸福;用時間掙來的錢,難以掙回時間。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錢,全世界的錢也買不回自己的一生。
所以該工作時且工作,該休息時且休息,愉快工作,享受生活,珍惜所擁有的,愛你所愛的,開心過好每一天。
活在當下!
有一天,一位其貌不揚的男士,帶著一位十分美豔的小姐,來到一家愛馬X店。他為小姐選了一款價值565,000元的包包。
付款時,男士掏出支票本,十分瀟灑地簽了一張支票,店員有些為難。
男士看穿了店員的心思,十分冷靜地對店員說:『我感覺到,您擔心這是一張空頭支票,對嗎?今天是週六,銀行關門。我建議您把支票和包都留下。等到下週一支票兌現之後,再請你們把包送到這位小姐的府上。您看這樣行不行?』
店員放下心來,欣然地接受了這個建議,並且大方的承諾,送包的費用由該店承擔,他本人將親自把這件事情給辦妥。
星期一,店員拿著支票去銀行入賬,支票果真是張空頭支票!憤怒的店員打電話給那位男士,男士對她說:『這沒有什麼要緊啊!你和我都沒有損失。上星期六的晚上我已搞定那漂亮的女孩了!哦,多謝您的合作。』
這個故事揭示了次貸危機的本質。人們在對未來收益充滿良好預期的時候,就可能忽略巨大的風險。
美女認為週一60萬的愛馬X包包就到家了,自然也就放鬆了警惕,認為投資是值得的,確不知道自己的投資是建立在一個不確定的風險上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親眼所見』的事物也未必是真實的,貪慕虛榮是要付出代價的。
正如一隻狐狸發現一雞窩,卻因為太胖穿不進柵欄。於是餓了三天,終於進入。可飽餐後又出不去了,只好重新餓了三天才出去。最終它哀歎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過了個嘴癮,基本上是白忙活了。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啊。赤裸裸來,赤條條走,無人能帶走一生經營的財富與盛名。
用青春賺的錢,難以買回青春;用生命賺的錢,難以買回生命;用幸福換來的錢,難以換回幸福;用時間掙來的錢,難以掙回時間。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錢,全世界的錢也買不回自己的一生。
所以該工作時且工作,該休息時且休息,愉快工作,享受生活,珍惜所擁有的,愛你所愛的,開心過好每一天。
活在當下!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易經》的智慧
《易經》的智慧
這是中國一位教授寫的,非常值得思考。與大家分享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容易英年早逝?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一出名就死了?
為什麼有些官員一升官就得重病?
為什麼有的人家裡剛蓋完房子,人就出車禍去世了?
為什麼?
就是四個字~“ 德不配位” 。
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
厚德才能承載萬物。
這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 厚德載物” 。
厚,深厚的意思;
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
載就是承載;
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
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
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打個比方說,這有一張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給它放上15 斤、 20 斤、50 斤的重量,那我們看這個桌子怎麼樣?它就開始發抖,它就開始變形了,出現 崩潰之前的先兆。 所以我們要明白古訓“ 厚德載物” 。
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報,都是壓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載的了嗎?
靠什麼承載,靠符合萬物規律的德行。
比如有當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你要經常把珍惜福報這句話跟自己的孩子講,
對他非常有好處。
福報,福報就是我們的享受。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萬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萬的我不吃兩萬的,這些都叫福報。
中國人講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
惜食、惜衣,就是我們穿的衣服,你要珍惜它,人貴惜福。
你得積攢自己的福報。
有人說:老師,你講的我不相信。
那就四個字送給你,“ 以身試法” 。
過去有一句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個道太重要了。生死還是存亡?
有的商人,以非法的手段,去要那些你命裡頭裝不下的東西,你這不是惹禍嗎?
因此坐牢判刑的例子還少嗎?
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報不相稱。
我用便宜的手機、穿便宜的布鞋,普通的衣物……
我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我認為我沒有那麼厚的德行,所以我用這些很簡樸的東西,
我心裡很踏實。
若你沒有德行,而要享受的太大,要奔馳、寶馬、豪華別墅,頓頓飯都是上千 上萬…… 就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折自己的福,您真敢吃,真敢用啊?
現在人們瘋狂的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
我們現在天天看這個奔馳車好,那個大別墅好,看人家當官當這麼大…… 心想,我一定要把這個錢掙到手。大家都是在這樣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結果會如何呢?
“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的學生、孩子也是那樣。
他不管自己是什麼身分,就是要最好的。
你現在一分錢不賺,你就要最好的,誰教的?
電視教的,社會在教,家長也在教,老師也在教;攀比,家長都鼓勵~媽媽明 天給你買個更好的壓倒他。
你看看,完全錯誤。
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會怎麼樣?
我們老祖宗講的,這會折你的福報。
我們老年人過去講“ 折福折壽” ,是有道理的。
大家不要忘了,壽命和福報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個能量體。
我們不會愛孩子,現在對孩子的那種愛完全是違背常理知識的。
你越愛,他生病越多,越容易出災禍,越容易夭折。
年輕人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去世的那麼多?
三十多歲,突發疾病為什麼那麼多?
因為他的福報、能量快速消耗了。
所以吃的簡樸、用的簡樸,真有好處。
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厚德載物,你才敢消受。
你看著領導坐好車,就想把他拉下來。
你看那些企業家那麼有錢,就想我要把這個錢拿過來。
你就不知道想想,人家有什麼樣的德行和福報,他才能坐在這個位置上, 才能坐的安穩。
再說一句《周易》裡的話: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你看著人家發財,你看著人家出名,你看人家當教授,當領導…… 你心裡不平, 但你有沒有想過人家的祖上有多大的德行。你有沒有?
【一日一禪】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
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
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
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
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
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
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這是中國一位教授寫的,非常值得思考。與大家分享 -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容易英年早逝?
為什麼很多年輕人一出名就死了?
為什麼有些官員一升官就得重病?
為什麼有的人家裡剛蓋完房子,人就出車禍去世了?
為什麼?
就是四個字~“ 德不配位” 。
我們所有的財富、智慧,我們的一切,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
厚德才能承載萬物。
這就是清華大學的校訓—“ 厚德載物” 。
厚,深厚的意思;
德,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
載就是承載;
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
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
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
打個比方說,這有一張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給它放上15 斤、 20 斤、50 斤的重量,那我們看這個桌子怎麼樣?它就開始發抖,它就開始變形了,出現 崩潰之前的先兆。 所以我們要明白古訓“ 厚德載物” 。
金錢、權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報,都是壓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載的了嗎?
靠什麼承載,靠符合萬物規律的德行。
比如有當父母的,當爺爺奶奶的,你要經常把珍惜福報這句話跟自己的孩子講,
對他非常有好處。
福報,福報就是我們的享受。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能有一萬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萬的我不吃兩萬的,這些都叫福報。
中國人講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
惜食、惜衣,就是我們穿的衣服,你要珍惜它,人貴惜福。
你得積攢自己的福報。
有人說:老師,你講的我不相信。
那就四個字送給你,“ 以身試法” 。
過去有一句話:“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個道太重要了。生死還是存亡?
有的商人,以非法的手段,去要那些你命裡頭裝不下的東西,你這不是惹禍嗎?
因此坐牢判刑的例子還少嗎?
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報不相稱。
我用便宜的手機、穿便宜的布鞋,普通的衣物……
我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我認為我沒有那麼厚的德行,所以我用這些很簡樸的東西,
我心裡很踏實。
若你沒有德行,而要享受的太大,要奔馳、寶馬、豪華別墅,頓頓飯都是上千 上萬…… 就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折自己的福,您真敢吃,真敢用啊?
現在人們瘋狂的追名逐利,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價,為了掙錢不惜一切手段。
我們現在天天看這個奔馳車好,那個大別墅好,看人家當官當這麼大…… 心想,我一定要把這個錢掙到手。大家都是在這樣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結果會如何呢?
“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現在的學生、孩子也是那樣。
他不管自己是什麼身分,就是要最好的。
你現在一分錢不賺,你就要最好的,誰教的?
電視教的,社會在教,家長也在教,老師也在教;攀比,家長都鼓勵~媽媽明 天給你買個更好的壓倒他。
你看看,完全錯誤。
孩子不知道,享福太多了會怎麼樣?
我們老祖宗講的,這會折你的福報。
我們老年人過去講“ 折福折壽” ,是有道理的。
大家不要忘了,壽命和福報都是能量,人本身就是個能量體。
我們不會愛孩子,現在對孩子的那種愛完全是違背常理知識的。
你越愛,他生病越多,越容易出災禍,越容易夭折。
年輕人為什麼年紀輕輕的去世的那麼多?
三十多歲,突發疾病為什麼那麼多?
因為他的福報、能量快速消耗了。
所以吃的簡樸、用的簡樸,真有好處。
明白了這個道理,才知道厚德載物,你才敢消受。
你看著領導坐好車,就想把他拉下來。
你看那些企業家那麼有錢,就想我要把這個錢拿過來。
你就不知道想想,人家有什麼樣的德行和福報,他才能坐在這個位置上, 才能坐的安穩。
再說一句《周易》裡的話: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
你看著人家發財,你看著人家出名,你看人家當教授,當領導…… 你心裡不平, 但你有沒有想過人家的祖上有多大的德行。你有沒有?
【一日一禪】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
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
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
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
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
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
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