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萬聖節與中元節

上回提到中元節 (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加之最近經常在電視宣傳的萬聖節/ 哈囉喂,不如看看中西方文化的一些 ”相似”地方...
 
萬聖夜(Halloween)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北美、不列顛群島、澳洲和紐西蘭。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華語地區常錯誤地將萬聖夜當成是萬聖節。

萬聖夜英文稱之「Halloween」,為「All Hallow Eve」的縮寫,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類似於聖誕夜被稱為「Christmas Eve」。「Hallow」來源於中古英語halwen,與holy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阿諾卡(Anoka)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起源

不同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和萬聖夜來自於天主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遊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戴上面具。傳說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不過,諸聖日實際應源自天主教在義大利和高盧的一個隱修會本篤會(Order of Saint Benedict),本篤會會士一向習慣在11月1日的晚課中為亡者誦經,受這傳統所影響,後來教會把11月1日定為諸聖日。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其中美國的萬聖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凱爾特人的薩溫節

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裡,新的一年於11月1日開始,或稱薩溫節(Samhain)。正如比較短的白天象徵新一年的開始,日落亦象徵新一天的開始;所以每年收割的節慶於10月31日晚上開始。不列顛群島的德魯伊教徒會燃點農作物作為祭品,而當他們圍著火堆跳舞時,太陽季節便會完結而薩溫節隨即開始。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死亡之神的獻禮。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發出古怪的聲音,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

11月1日早上,德魯伊把火堆中仍在燃燒的炭燼分給每一家,用來點燃新的廚房火焰。這些火焰是用來讓家裡保持溫暖,並且趕走惡靈。因為此時被認為是一年中連接陰陽世界無形之門開啟,而且兩個世界可能產生相互溝通的時刻。

篝火是節日里的重要節目。村民們把宰牲的牛骨扔到火堆上;據傳「篝火」一詞源自「骨頭火堆」。篝火燃起之後,村民們把其餘的燈火全部熄滅。然後每個家庭用同一個火種莊嚴地點燃自家壁爐,以此作為全村人緊密團結的標誌。至今在愛爾蘭,仍然有數百處篝火在萬聖夜當晚點燃。

新異教徒仍然在萬聖夜舉行Samhain的半夜拜鬼儀式,以及其它的傳統節日活動。

挪威聖靈節(Elven Blót)

在古老傳說(挪威宗教)以及如今的恢復傳統研究(Ásatrú)中提到,萬聖夜當天曾是一個祭獻的節日blót,宰殺牲口祭獻精靈,供奉食物祈神賜福。

一首1020年左右的詩作,Sigvatr Þorðarson的Austrfaravísur (「東方旅行詩(Eastern-journey verses)」) 有此記錄。作者作為一個基督徒, 曾拒絕在瑞典的一家異教徒那裡投宿,因為álfablót(「精靈祭獻」) 正在那兒舉行。但是,有關「álfablót」的內容我們無法獲得更多可靠的資料。不過,像其他獻祭儀式(blót)一樣,有供奉食物這個環節,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也保留了以牲口祭獻精靈的傳統。 從獻祭的日子(靠近秋分)來看,還因為精靈和生育以及祖先有聯繫,我們可以猜測這些祭禮實質是在祭奠祖先,同時祈求人丁興旺。

萬聖節傳統

自17世紀起,慶祝萬聖節的傳統在南部英格蘭逐漸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舉行的火藥陰謀(Gunpowder Plot)紀念會。不過在蘇格蘭,愛爾蘭和北部英格蘭萬聖節依然盛行。直到最近十年,南部英格蘭人才重新開始慶祝萬聖節,只是方式完全美國化了。

傳統的慶祝儀式在愛爾蘭幾乎被完全保留。在那裡10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是公眾假日,所有學校停課,準備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舉行期中考試。這個假日通常叫做萬聖節假期。因此愛爾蘭是在萬聖節給學生們放假的唯一一個國家,所以可以自由地慶祝,保留了古老相傳的傳統。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一年四季都要小心護理脾胃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春天護目養肝, 夏季保護心臟, 秋冬注意肺腎, 而一年四季都要小心護理脾胃-

有個故事,說一個書呆子,見財主家門口曬著很多書,他便解開上衣,袒著肚子往哪兒一趟,曬起肚子來了。有人問他:“你這是什麽意思啊?”他說:“他家曬書,我曬曬肚子。因爲這些書都在我肚子裏了。”以前,中國人都以爲讀書是讀到肚子裏去了,遇到有學問的,就說他是“滿腹經綸”,遇到讀了書但不懂事的,就說他“讀書讀到狗肚子裏去了”。這是無稽之談麽?不是!199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邁克•D•格爾森提出了“第二大腦”的概念,他們的研究顯示這個第二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記憶細胞,相對獨立於大腦而存在。除了消化食物以外,它還能夠監控胃部活動,並針對外界的環境、刺激做出很敏感的反應,比如調節消化速度、調整消化液的分泌等等。於是《紐約時報》很興奮地報道說,人的肚子裏藏著第二個“大腦”,它竟然主宰著人的悲傷情感。

這一發現看起來像是一個突破,殊不知我們的老祖宗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明確地揭示了脾主思、憂思傷脾的奧秘,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就一直認爲腹部有大腦的記憶功能,並且天天挂在嘴邊。五臟六腑都在腹內,保護腹部就是保護我們的五臟六腑。那麽,我們該如何保護它呢?一般人保養腹部,只是將其作爲一個皮囊來保養,比如,加強鍛煉,擴張心肺,飲食有節,厚腸健胃等,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還不圓滿。真正要保護腹部,得像保護大腦那樣去保護。大腦最怕什麽?最怕思慮過度,怕情緒刺激。這樣說來,保護腹部也不能思慮過度,更不能有過多惡劣情緒。憂思傷脾,脾在腹部的正中央,是後天之本,人的一切機能都要靠它來提供能量。脾一旦虛弱,人體抵抗各種病邪的能力也就下降了。所以《脾胃論》裏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病可以安五臟”。有一次,一位病人談起她初發病時的情形:當時她在家裏,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在拿起電話的時候她還在興致勃勃地吃著蘋果,電話那頭說,老家母親生病了,可能病得還不輕。就在那一刹那,她嘴裏那還沒嚼完的蘋果怎麽也咽不下去,更別說把那個蘋果給吃完了。最終,那一整天她一口東西都沒吃。此後,在一系列的紛擾中,煩惱糾纏,她就一直沒有過好胃口,從那時起,她的身體一落千丈,各種臟腑的毛病都來了。這樣的事情其實不足爲奇,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親身的體驗。正是因爲她的脾土在憂思中傷了,所以,其他臟腑也就更不堪一擊,如《黃帝內經》所說:喜則心,怒則肝,悲則肺,恐傷腎。接下來隨便再動一點其他惡劣情緒,都會對人造成傷害。而人在這時候也失去了應對事情的優雅風度,變得易怒、易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脾氣不好”。其實,脾氣不好,就是脾出了問題,引起心火、肝火的妄動。所以,我們說一個人“脾氣不好”,並沒有從素質、人格等方面去批評他,而是從醫學的角度指出,這個人容易發怒、容易煩躁,是有其生理方面的原因的,這是很寬容的態度,同時也是在提醒此人:不要憂慮那麽多了,關心一下你的脾吧!

我們常說某人“憋了一肚子氣”、“有一肚子委屈”、“有一肚子苦水”等等,都是再指出惡劣情緒在影響我們的第二大腦,提醒人們如何擺平心態,如何去養生。我最喜歡品味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隻言片語,往往,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和中醫、養生聯繫起來了,其間充滿了養生智慧,人人稍加用心,就能品到其中的滋味。中國的語言是最有人文關懷的,真爲自己能生活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而自豪啊!我們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完全成熟了的文化,在這種文化裏,本該供奉在神殿上的大智慧已經跟我們的日常生活融彙得水乳交融了,有如空氣,我們看不見,但時時刻刻都在受它的滋養。

摘自”武國忠醫師新浪博客16-5-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