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十二時辰養生法

十二時辰養生法

子時
膽經當令子時是指夜裏11點到次日淩晨1點,這個時候是膽經當令。“當令”就是當班的意思。生活當中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晚上吃完飯以後,8、9點鍾就昏昏欲睡,但一到11點就清醒了,所以現在很多人習慣11點以後開始工作。還有的人到了夜裏11點總想吃點東西,在屋子裏找點食,這是爲什麽呢?這是因爲這個時候恰恰是陽氣開始生發了,所以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最好在11點前睡覺,這樣才能慢慢的把這點生機給養起來,人的睡眠與人的壽命有很大關係,所以睡覺就是在養陽氣。子時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候,陽氣開始生發。《黃帝內經》裏有一句話叫做“凡十一藏皆取於膽”。取決於膽的生發,膽氣生發起來,全身氣血才能隨之而起。子時把睡眠養住了,對一天至關重要。

丑時
肝經當令丑時是指淩晨1點到3點,這個時候是肝經當令。這個時候一定要有好的睡眠,否則你的肝就養不起來。在這個時候陽氣生發起來,而這個時候叫丑時,丑時是什麽樣子呢?丑字就像是手被勒住了,就好比這個時候陽氣雖然生發起來,但你一定要有所收斂,有所控制,就是說升中要有降。所以要想養好肝血,1點到3點要睡好。

寅時
肺經當令寅時是指淩晨3點到5點,肺經當令。這個時間是人從靜變爲動的開始,是轉化的過程,這就需要有一個深度的睡眠。人睡得最死的時候應該是3點到5點,這個時候恰恰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它是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心臟功能不太好的老人不提倡早鍛煉,有心臟病的人一定要晚點起床,而且要慢慢地起,也不主張早上鍛煉。晚上是一片陰霾之氣,你可以活躍一下。而早晨是陽氣生發的時候,你就順其生發好了。

卯時
大腸經當令卯時是指早晨5點到7點,這個時候是大腸經當令。這個時候,天也基本上亮了,天門開了,五點醒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來。這個時候代表地戶開,也就是肛門要開,所以要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排便不暢,應該憋一口氣,而不是攥拳。中醫認爲肺與大腸相表裏,肺氣足了才有大便。

辰時
胃經當令辰時是指早晨7點到9點,這個時候是胃經當令。胃經是人體正面很長的一條經脈,胃疼是胃經的問題,其實膝蓋疼也是胃病,腳面疼也是屬於胃經病,這些地方都是胃經循行路線。這時候吃早飯,就是要補充營養。這個時候是天地陽氣最旺的時候,所以說吃早飯是最容易消化的時候。早飯吃多了是不會發胖的。因爲有脾經和胃經在運化,所以早飯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飯就如同“春雨貴如油”一樣金貴。

巳時
脾經當令巳時是指上午9點到11點,這個時候是脾經當令。脾是主運化的,早上吃的飯在這個時候開始運化。我們的胃就像一口鍋,吃了飯怎麽消化?那就靠火,把脾胃裏的東西一點點消化掉。脾是什麽呢?脾字的右邊是一個卑,就像古代的一個燒火的丫頭,在旁邊加點柴,扇點風什麽的。在五臟六腑裏,脾就像個忙忙碌碌的小丫鬟,但如果她病了,我們五臟六腑這個大宅門就都不舒服了,就會得所謂的富貴病,比如說糖尿病什麽的。如果人體出現消瘦、流口水、濕腫等問題,都屬於脾病。

午時
心經當令午時是指中午11點到13點,這個時候是心經當令。子時和午時是天地氣機的轉換點,人體也要注重這種天地之氣的轉換點。對於普通人來說,睡子午覺最爲重要,夜裏11點睡覺和中午吃完飯以後睡覺,睡不著閉一會兒眼睛都有好處。因爲天地之氣在這個時間段轉換,轉換的時候我們別攪動它,你沒那麽大的能量去干擾天地之氣,那麽怎麽辦呢?歇著,以不變應萬變。這個時候一定要睡一會兒,對身體有好處。

未時
小腸經當令未時是指下午13點到15點,這個時候是小腸經當令。小腸是主吸收的,它的功能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精華,然後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午飯要吃好,營養價值要豐富一些。心和小腸相表裏。表就是陽,裏就是陰。陽出了問題,陰也會出問題,反之同樣。心臟病在最初很可能會表現在小腸經上。有的病人每天下午兩點多鍾就會胸悶心慌,可到醫院又查不出心臟有什麽問題。因爲小腸屬於陽,是外邊。外邊敏感的地方出了問題,裏邊的心臟肯定也會出現問題。

申時
膀胱經當令申時是指下午15點到17點,這個時候是膀胱經當令。膀胱經從足後跟沿著後小腿、後脊柱正中間的兩旁,一直上到腦部,是一條大的經脈。比如說小腿疼那就是膀胱經的問題,而且是陽虛,是太陽經虛的相。後腦疼也是膀胱經的問題,而且記憶力衰退也是和膀胱經有關的,主要是陽氣上不來,上面的氣血不夠,所以會出現記憶力衰退的現象。如果這個時候特別犯困,就是陽虛的毛病。

酉時
腎經當令酉時是指17點到19點,這個時候是腎經當令。腎主藏精。什麽是精?人的精,就像家裏的“錢”,什麽都可以買,什麽都可以變現。人體細胞組織哪裡出現問題,“精”就會變成它或幫助它。精是人體中最具有創造力的一個原始力量。當你需要什麽的時候,把精調出來就可以得到這個東西。比如你缺紅細胞,精就會變現出紅細胞。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元氣藏於腎,元氣是我們天生帶來的,也就是所謂“人活一口氣”。這個元氣藏在哪里?它藏於腎。所以大家到一定年齡階段都講究補腎,而身體自有一套系統,經脈要是不通暢的話,吃多少補品都沒用,補不進去,一定要看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腎精足的一個表現就是志向。比如:老人精不足就會志向不高遠,小孩子精足志向就高遠。所以人要做大事,首先就是要保住自己的腎精。

戌時
心包經當令戌時是指晚上19點到21點,這個時候是心包經當令。心包是心臟外膜組織,主要是保護心肌正常工作的,人應在這時準備入睡或進入淺睡眠狀態。心是不受邪的,那麽誰來受邪呢?心包來受邪。很多人出現心臟的毛病都可以歸納爲心包經的病。如果你心臟跳得特別厲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後毛病就沿著心包經一直走下去。中醫治病的原則就是從臟走到腑,所以當你懂得經脈就可以治療這類病。心包經又主喜樂。所以人體在這個時候應該去有些娛樂。

亥時
三焦經當令亥時是指晚上21點到23點,這個時候是三焦經當令。三焦指連綴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三焦一定要通暢,不通則生病。亥時的屬相是豬,豬吃飽了哼哼唧唧就睡。所以在亥時我們就要休息了,讓身體和靈魂都沉浸在溫暖的黑暗中,讓生命和身體在休息中得以輪回。

四時養生之春季篇

四時 (24節氣) 養生之春季篇: 正,二,三月


立春: 宜吃“升發”食物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气,標志著寒冷的冬天即將過去,溫暖的春天已經到來。中醫認為,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保養,以順應天時。所以,在飲食調養時要考慮到春季屬于陽气開始升發的特點,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食物,而少食用具有酸收作用的食物。傳統飲食養生學認為,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蔬菜有:油菜、香菜、韭菜、洋蔥、芥菜、白蘿卜、辣椒、生姜、蔥、大蒜、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洋白菜、芹菜、菠菜、薺菜、茴香菜、黃花菜、蕹菜、蕨菜、萵苣、茭白、竹筍、黃瓜、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具有酸收性質的蔬菜有:馬齒莧、西紅柿、柑、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烏梅等。《明宮史· 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至今在我國仍有所謂“咬春”的習俗,所不同的是北方吃蘿卜,南方吃生菜。

雨水

「春東風,雨祖宗。」這話是說春天如果吹東風,必有大雨且為時甚久。 「春南夏北,無水磨墨。」這是說春天吹南風,夏天吹北風,都是無雨的現象。 「春無三日晴。」「春天多雨氣。」「春雨綿綿。」這三句都是說春天是多雨的季節,所以這個節氣叫做「雨水」,確是名實相符。
根據雨水節氣對自然界的影響,聯繫到養生篇中我著重強調雨水節氣“調養脾胃”的重要性。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岳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臟的關係中,五行中的土對應于五臟中的脾)《圖書編·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歷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乾燥,嘴唇乾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於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

驚蟄

不論害蟲益蟲全部復甦,古人為了防害蟲便有兩項含有衛生意義的習俗,一是聽到第一聲音春雷響時,要趕緊將衣服抖一抖,俗信這樣可以經年不受蝨子跳蚤侵襲;一是驚蟄日要取石灰灑在門限外,如此可以使蟲蟻整年不敢上門。 驚蟄前後的民間節慶,有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日:土地公是從古代的「社」神演變而來。台灣的工商界將土地神(福德正神)奉為財神,除了正月之外,每月初二、十六皆備牲醴祭拜,俗稱「做牙」,二月初二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是尾牙,祭儀特別隆重。頭牙請客有一種特製的食品名為「潤餅」,又稱「春餅」或「春捲」,以烤熟的薄麵皮包裹切成細絲的肉類和蔬菜,如豆芽、豆干絲、蘿蔔絲、蒜青以及花生粉等。吃春餅含有祈求「年年春」的意義在內。

春分

春天過了一半,也就是從立春到立夏九十天,剛好過了一半。這一天的太陽自南向北通過黃道和赤道相交一點,這點稱為春分點。也可說這一天的太陽是在赤道的正上方,從正東昇起,落於正西,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一樣。所以這個節氣,在天文上是頗受重視的。
春分對人體而言,其重要意義僅次於夏至、冬至,對健康有較大的影響。此時人體的血液和激素活動正處於相對的高峰期,而氣候的驟變會導致人體的平衡失調,誘發高血壓、心臟病及月經失調,這也是此節氣的多發病,同時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發時間,所以避免情緒的波動,調攝情志頗為重要。人們應該應春季生機盎然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強調情志,如郊游晨運、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嬉戲玩樂,將一切煩惱置之度外,迎風順氣、隨風送憂。
本節氣的飲食調養非常關鍵,總的原則是忌大熱大寒,力求中和,如吃寒性食物,則佐以溫熱之品;如服益陽之品,則配以滋陰之物,以達陰陽平衡,禁忌偏熱、偏寒的食物。如吃寒性食物佐以溫熱散寒的蔥、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宜配滋陰的蛋類。這段時期宜吃春筍,其具滋陰益血、化痰、消食、去煩、利尿的功效。宜食之物還有芝麻、花生、赤小豆、蚌肉、芫茜、萵筍、淮山、蘋果、橘子、櫻桃等。養生湯有川芎白芷/ 魚頭、白木耳紅棗煲豬瘦肉、生麥芽淮山煲牛肚等。古代著名的醫家張志聰在《素問集注》里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根而培養之。」這應是春分節氣的養生準則。

清明

清明在農曆的三月,相當於西曆的4月5日左右。每到清明,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清明"於古代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若作為節日,則與純粹的節氣有所不同。中國人相當重視慎終追遠和追根思源,早於西周時已有祭墓之俗,至唐已遍及貴族士庶,並將拜掃的日期定為寒食節,後逐漸與清明合而為一。清明由節氣之一發展為民間祭墓的節日,就是注入了寒食禁火、掃墓等習俗而成的。唐朝大詩人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形象地記述了人們上墳歸來時的心情。除祭祖掃墓外,民間還有春遊、踏青、植樹和插柳等習俗,至今仍為民間所重視,並寓以新的內容。
古代清明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如糖稀(古名"餳",即以麥芽或穀芽熬煎為液的糖漿)、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青糰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糰,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糰子。吃青糰主要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清明節一說是由古代的寒食節演變而來。寒食節的日期在冬至後的105天或106天,在南北朝以前曾是隆重的節日。寒食節的來由,據說一是承繼了上古時代周代仲春之末,由警告人民小心火燭,演變成禁火的習俗;二是說祭奠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重臣介子推,因他遭火焚而死,晉文公乃下令老百姓禁止生火舉炊,並得事先準備好食物,在禁火期間吃這種冷食物,即所謂"寒食",此後習俗相沿便發展成為寒食節了。 因北方地區初春之時仍相當寒冷,歷史上寒食禁火的時間有的更長達一個月之久,古時老小病弱者多不堪寒食,影響民眾的身體健康,故歷史上提倡禁絕寒食的也不乏其人,如三國時代的曹操和北魏孝文帝等,寒食節亦於唐以後逐漸式微。

谷雨

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度以上。谷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采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家裡忙著制茶,飄香四溢的茶香瀰漫著山野村莊。谷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谷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谷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谷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谷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尤其對患有上述病症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