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5日 星期一

《弟子規》全文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一本清朝出現的文學作品,以韻文寫成。它從孔門四教之首的德行教育來入門,具體而微地闡述了求學之人應循的生活軌範與修學方法,即先紮德行根本,再求豐富學識,以為推動仁德事業之基礎。一般認為作者是滿清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後經賈存仁修訂改編,改稱《弟子規》。

由於《弟子規》出現在鴉片戰爭後,流行起來更要到二十一世紀,它並不是中國「兒童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材料,歷史上的賢人君子、創作成果,與從小讀《弟子規》毫無關係。最初的使用環境是晚清的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農民,用途是教農民識字、不違法。 李白杜甫沒有讀過它,清代的知識階層也不讀它,與《論語》、《莊子》、《老子》相比,《弟子規》是無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廟堂之中的經典之作。不過因為《弟子規》是一部教導五倫大道規範的書,學習、轉化、落實《弟子規》,對個人、對家庭、對單位、對國家、對社會,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 ~ 故此全民都應該讀讀《弟子規》, 大家就一起來讀吧 !

《弟子規》全文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弟子規(終)

2023年6月1日 星期四

坪洲金花廟與關德興師傅


2022年因為觀看一部港產電影重現現代黃飛鴻風采(仁者無敵), 之後重新認識一段往事, 同大家分享 ~

查一九八一年金花聖母寶誕日〔農曆四月十七日〕的前幾天,有【現代黃飛鴻】之稱的關德興先師在日本公幹時,得到金花聖母托夢,表示關先師與祂有緣,要求關先師協助,宣揚金花廟,引多些香火。 金花聖母還指示關先師務必入坪洲向祂祝賀,屆時當地理事自會迎接。 並問關先師有什麽願望,祂都予以成全。 當時關先師表示,只要身體健康即可,而之前並不知道原來坪洲有此廟。

當晚,坪洲金花廟理事亦夢見金花聖母,指坪洲可修廟之善信有心無力,希望藉助關德興先師之力,多引些香火入廟。 同時表示,寶誕當日關先師會入坪洲向祂祝賀,理事須親自接待。 第二天理事將此事告知坪洲鄉鄰,但當時很多人不相信。 到了寶誕當日,關先師果然帶同弟子入坪洲向金花聖母祝賀,而理事亦同時在廟前等候。 如此靈驗,關先師便開始每星期帶同善信入坪洲金花廟參拜。 但每次回去後均大病一場,如是者兩個月,關先師便將此事告知理事。 理事得悉後,立即向金花聖母稟報。 當晚,關先師即夢見金花聖母向他解說這兩個月來是考驗他是否誠心誠意,並表示關先師祇要繼續參拜,即可痊癒,而且身體會更加健康,威望也會更高。 於是關先師繼續前來,果然靈驗。 關先師因此拜金花聖母為師。

幾個月後,關先師獲英女皇頒授MBE勳銜。翌年一九八二年金花聖母寶誕日,關先師和好友陸智夫先師聯同其他好友及弟子,帶領金龍及醒獅隊,租專船入坪洲金花廟賀誕,從此成為一年一度的盛事。同年中,關先師更發起重修及擴建坪洲金花廟之籌款活動以謝神恩。 此時,理事得到金花聖母報夢,表示不想將坪洲金花廟擴建,原因是金花聖母祇希望到廟參拜的善信是出於誠心誠意,而不是被廟宇的輝煌所吸引而來。 所以最後關先師祇將坪洲金花廟重修。 至此,每年農曆四月十七日金花誕,關先師例必帶領醒獅隊入坪洲賀誕,風雨不改。 爲了表示尊重金花聖母,每年關先師在弟子為其賀壽的宴席上,必供奉金花聖母,並吩咐眾弟子必須先向金花聖母參拜後,才可向他祝壽,極盡尊師重道之禮儀。 壽筵所收禮金亦均捐作慈善用途。 之後關先師每遇重大事情,均求教於金花聖母。

在一九九五年下半年關先師往美國渡假前入坪洲向金花聖母辭行時,金花聖母顯靈,詢問關先師是否願意普渡眾生,關先師即時表示願意。 翌年一九九六年,關先師仙遊極樂的第二日,坪洲金花廟理事及善信,得到金花聖母顯靈指示:由於關先師前生是天神,而今世在凡間亦樂善好施及尊師重道,對長者關懷備至,廣積功德,可以重歸仙班,並獲金花聖母封為護法大將軍,協助金花聖母普渡眾生。 在其仙遊後一佰零三天〔即農曆八月廿七日〕,由其兒子關漢泉先生請人製造神像,聯同師兄弟及好友由醒獅隊護送入坪洲,再由坪洲金花廟理事會同前離島區議會主席兼坪洲鄉事會主席林偉強太平紳士及各鄉紳接入坪洲金花廟,擺放在金花聖母左邊供人參拜。 如今關先師身為金花聖母護法大將軍,為善信保國泰民安、心想事成及老少和諧,深得敬仰。

NOTE:

金花廟建於清朝乾隆廿七年(1762年),相傳是一位名為賴國民的藥師因發現金花聖母的神位而令其病妻痊癒而設立的。該廟在1970年代重修。傳說粵劇名伶關德興師傅及金花廟住持,曾分別得到金花娘娘報夢,作為金花廟善信的演員關德興於1996年去世後更被封為「護法大將軍」,其肖像放在金花娘娘的左邊受人供奉。

至於金花娘娘,又稱金花夫人、金花聖母,她是中國大陸粵、桂、甘、鄂、浙等行省信奉的生育女神,類似於送子娘娘。每年農曆四月十七日 (按 2023年是6月4日本星期日) 為金花誕,香港坪洲有金花廟,該日有賀誕活動。屈大均《廣東新語》表示,金花是一個廣東的女性巫師,不嫁,能夠服侍鬼神,少年時溺斃,屍體數日不腐敗,還有異香,接下來湖中浮現一塊木頭雕像,神似金花。於是雕像被當地人膜拜,金花也被視為神明,因為求子較為靈驗,被尊為送子娘娘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