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典故「孔子在陳」有何寓意?


典故「孔子在陳」最早出自《論語.衛靈公》,及後《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在厄》等均有詳述。《呂祖靈籤》第八十七籤「孔子在陳」提到「錦繡不成文」,正道出了孔子絕糧於陳蔡之間的困境。今概述內容如下:

孔子帶著一眾弟子前往拜見楚昭王,陳蔡兩國的大夫擔心楚國得到孔子輔助而強大,便派兵阻止。由是孔子一行人在陳蔡兩國之間遭受圍困及絕糧多天,但孔子如常講學及弦歌。弟子之一的子路埋怨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面對絕境仍堅持理想,小人面對絕境就意志動搖,隨波逐流了。」子貢則說:「老師的學說太博大精深了,何不降低自己的要求?」孔子說:「現在我們不去致力研修,反而想降格來迎合,這樣志向太不遠大了。」顏回說:「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是自己的恥辱。至於盡了力而世間不能用,那是當權者的恥辱。正是因為世間容納不下,方才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十分欣慰,笑道:「假使你有很大的資財,我願意為你輔佐,多麼志同道合啊!」圍困七天後,楚國派軍營救,終成功到楚。

在窮困絕境中,才能真正試練有智慧的人。稍欠能耐,便會放棄修學及屈從現實,甚或降低道德標準,隨波逐流。孔子自小喪失父母,仕途終生不順,雖然經歷了眾多障礙及打擊,仍奮鬥不懈,盡力而為,終於成就大業。這個典故啟發我們,處於逆境時不要灰心氣餒,繼續努力求學,修養品德,靜待時機的到來;並自我砥礪,必定能迎來更好的機會。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很早以前,一隻母羊生了一隻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着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一次,羊媽媽正在餵小羊吃奶。一隻母雞走過來說:「羊媽媽,近來你瘦了很多。吃上的東西都讓小羊吸收了。你看我,從來不管小雞們的吃喝,全由它們自己去撲鬧哩。」羊媽媽討厭母雞的話,就不客氣地說:「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頭來犯下擰脖子的死罪,還得挨一刀,對你有啥好處?」氣走母雞後,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麼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小羊聽後,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餵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

這就是「羊羔跪乳」語出古訓《增廣賢文》,原文是「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在傳說中,烏鴉反哺的故事是最讓人感動的一個故事,烏鴉——是一種通體漆黑、面貌醜陋的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但他們卻擁有一種真正的值得我們人類普遍稱道的美德——養老、愛老,在養老、敬老方面堪稱動物中的楷模。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餵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出自《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

p.s. 動物都知道感恩父母、孝敬長輩的道理,媽媽照顧它,它感謝媽媽,難道人不會嗎?

SOURCES: 每日頭條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人呢?>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莊子「鼓盆而歌」的典故有何寓意?


莊子「鼓盆而歌」的典故有何寓意?

典故「鼓盆而歌」出自《南華經.至樂》,在《呂祖靈籤》第七十九籤亦有出現。道家提倡的「至樂」,是能夠順應自然,看破生死,其餘貧富、榮辱、哀樂等都不必牽掛在心上。「至樂」的灑脫表現,最具體可在「鼓盆而歌」典故中看到。現簡述內容如下:

莊子的妻子死了,朋友惠施前往弔喪,看見莊子十分隨意地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惠子說:「你的妻子陪伴了你一輩子,為你生養兒女,現在死了,你沒有悲傷、哭泣也就算了,竟然還敲著瓦盆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說:「我的內人剛死的時候,我何嘗不悲傷呢?只是後來想一想,人本來是沒有生命、形體、氣息的,但在似有若無的變化當中,忽然有了氣息、形體、生命。現在我的內人又變化成死亡,這就像四季運行一樣自然,她已安息在自然的這個大環境中,如果我還為此悲傷痛哭,不是太不通達命理了嗎?所以我才不哭啊!」

莊子對生死的豁達,是因為他安於天命,明白到有生必定有死,而由生到死、由無形到有形的過渡,不過是自然的變化,如同四季更替一樣平常!由於他能看破,不因生存而歡欣,也無須因死亡而悲傷,所以能放下。當參悟到人的死亡只是重新安靜的躺在天地之間,一切感傷都是多餘的,這便是道家一種超脫世俗情感的智慧。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