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1日 星期日

「天師捉妖」的寓意


「天師捉妖」的寓意

天師,即張道陵祖天師。

在傳統道教文化裡,張天師和鍾馗都是驅鬼和降妖的代表。古時百姓會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以各種方法驅毒避邪,其中就包括恭請張天師或鍾馗聖像,並張貼出來,保佑平安。

關於「天師捉妖」的典故,簡述如下:

張道陵祖天師初到巴蜀地區傳道時,當地巫術盛行,祭祀妖邪的情況嚴重。常有「鬼」依附人身,擾亂人間,要求生人為其建廟立祠;妖巫又經常要求百姓宰殺三牲來祭祀,令百姓破費甚多,甚至傾家蕩產。最後不但生活沒有得到庇佑,反而受其禍害者眾多。張道陵祖天師得到太上老君賜授「天師正一盟威之道」,乃於漢永壽三年確立「盟威清約」,廢除一切擾亂百姓的迷信活動;並與盤踞在當地的六天魔王鬥法,最終將魔王降伏,蜀地百姓從此安寧。功成後,太上老君冊封張道陵為「正一天師」。

祖天師降魔伏妖是得到上天的授權和冊封,而且要創立正教,宣揚正道。當天下妖邪橫行時,祖天師的出現及創教,正是要蕩除污穢,教化大眾了解大道及修煉正法。

p.s. 面對人間的災難和疾病,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內省思過,懺悔己罪;而不是諂媚於妖邪,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招致更大禍害。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如何分辨真假道士?


如何分辨真假道士?

相信有些朋友曾在街上遇到自稱和尚或者道士打着宗教的旗號招搖撞騙,向你兜售所謂的靈符,聲稱可以包治百病,或者是可以消災解厄。有的會讓你捐善款修廟,其實是中飽私囊,根本沒有修繕道觀這一回事。又或者一些年輕人崇拜道教文化,想拜一個師父去學習道術,結果被騙... ... 等等。

上面羅列的這類人不但對普羅大眾造成財產損失,也對道門抹黑,讓大眾對道教文化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下面就給大家鑑別一下真假道士。

首先是師承問題。道教法脈一般都是師承相傳,沒有了師承就等於是無根之浮萍,假如遇到一個道士,你問他師承何處,真道士肯定會告訴你的,不管是正一凈明派,全真龍門派等,都是有字輩的,如果閃爍其詞故作神秘,而且還不能說出門派自己字輩的前後是什麼,那就要提高警惕了,很有可能是假的。

在中國證明自己身份的最直接辦法就是證件了,道教也有道士的「身份證」,正一有傳度證和授籙證,全真則是冠巾證,還有道教協會統一頒發的道士證。至於皈依證只能證明他是一名道教居士,不算是道士。這些證件都有編號,在辦證的道觀或者是道協網站是可以查詢到的,如果持假證件,則可以通過上述方法查詢真偽。這一點很重要,想要拜師的朋友一定要留意,如果連傳度或者冠巾都沒有,是沒有資格收徒的。

另外就是這個道士是真道士,你拜了師,但是他無休止的讓你供養他而不教你本領。既然拜師學本領,供養是應該的,但是也要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這個所謂的師父一味的對你榨取,並沒有教你實在的東西,超出你的預支,這就要考慮是不是解除師徒關係了。都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相信一個有修為的道士不會這麼對待自己的徒弟。

還有就是因為道教分為全真和正一,正一的戒律相對來說少一點,可以吃葷腥和結婚,全真出家要求蓄髮持戒。假如碰到一個聲稱是出家的全真道士沒有蓄髮,喝酒吃肉,那就可以斷定是假的道士。一般來說正一和全真不能同時加入的,畢竟兩派的道統教義還是區別很大的。

當然民間還有很多的道士並沒有辦理證件,被稱為非正統道士,他們一般都是從祖上傳下來的道術,一般居於農村靠做法事維持基本生活,在當地也是受人尊重的,這些道士基本上不會去騙人的。

SOURCES: 初識道教:如何分辨真假道士 (白鶴飛發表于每日頭條 2017.12.31)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紫氣東來」有何寓意?


傳統文化崇尚紫色,紫色有尊貴、吉祥之意。

天文學上「三垣」之「中垣」即謂「紫微垣」,為中天之中心,亦為天帝所居之處,故又名「紫府」或「紫宮」。與之相應,明清皇宮也稱作「紫禁城」。此外,唐代最尊崇紫色,三品以上官員都是身穿紫袍,有尊榮及權力的象徵。

至於道教就有「紫氣東來」之典故,見於《列仙傳》、《關令內傳》、《猶龍傳》等仙傳,現簡述如下:

太上道祖於周朝時降生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在朝廷擔任主管圖書典籍的官職。大約在他七十多歲時,因面對衰微的世道,決定辭官西行。老子將要經過函谷關時,把守的關令尹喜是一位善觀天象之人,他看見一團紫氣從東方飄來,認定必有聖人駕臨,乃舉行了齋戒儀式,等候聖人到來。不久,果見仙風道骨的老子騎著青牛悠悠而來。尹喜把老子留下來,請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道德經》。然後老子乃騎牛西去,不知所終。這就是著名的「紫氣東來,青牛西逝」的典故。

古之聖人德昭日月,故有瑞獸及聖光伴隨。「紫氣」並不是指凡夫所看到紫色的氣,而是聖人顯聖之象。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其留下的寶典《道德經》,教化世人修道證真,同樣永傳不朽。

p.s. 今日瀋陽故宮的鳳凰樓正門掛上了由乾隆皇帝御筆親書的「紫氣東來」匾額,便是寄望國運起自東方,好運長久,永不衰竭;猶如聖人誕生,光芒永不磨滅。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甚麼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是指一個人修道成仙,家人甚至畜牲也可沾光得度,源出淮南王劉安得道升天的典故。

道教強調因果承負,一人作惡,不只自己受惡報,也禍及後人。相反,一人修善積德,福澤後人之餘,更可超升祖先。《太乙懺》有云:「九玄七祖,俱登道岸。」承著經懺的功德,可令歷代祖先登上道境。

以下是東晉葛洪祖師《神仙傳》卷六記載「淮南王」的故事:

西漢淮南王劉安,喜歡神仙方術,招會天下有道之士。某天有八位仙人前去拜訪,他們容顏衰老,也看不出奇異之處,於是守門侍衛便想打發他們。突然八位仙人瞬間化身童子,侍衛大驚,淮南王也立即恭謹迎接。當時淮南王的家臣伍被,因犯了過錯,擔心受罰,於是上京誣告淮南王謀反。漢武帝乃命令掌管皇族事務的大宗正徹查。八位仙人便告訴淮南王:「伍被身為臣下而誣告主公,天必誅之。同時這也是上天啟示,要你離開人間,否則日復一日,甚麼時候才能捨棄世俗的榮華富貴呢?」於是讓淮南王服食仙藥。淮南王即時與家中三百多人一起升天。家中雞、犬因舔過裝藥的器物,也一同飛升而去。大宗正將此事上奏,武帝深感懊恨,下令將伍被誅殺。

今日世上雖然已難發現仙藥,但當一個人有大善功及大修行時,他的福德也會恩澤家人甚至後代,並解脫祖先之業。

這典故正正讓我們知道,只要勤修至道,並將功德回向歷代內外宗親及冤親,成道便不是一人之事,而是「九玄七祖,俱登道岸」。

p.s. 可惜本來是褒義的故事流傳到現代,變成了貶義 ~ 引申為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着得勢 : 諷刺那些依附權勢而升官發財的人(李漢愷 / 每日頭條)。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金剛經》的核心三​句話


網上找到這篇文章, 在此與大家分享, 以廣流傳!

【《金剛經》的核心,無非就是這三​句話!】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的無上至寶。它以無上的智慧,斷除眾生的一切煩惱和顛倒妄想。如今社會上流傳的諸多版本中,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版本最為流行。《金剛經》是寺院僧眾和在家居士必修的重要經典之一。

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因為受持《金剛經》,因悟透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證得空性、破迷開悟、解脫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所以佛經是我們修行路上開悟的一大助緣。佛經是佛陀和高僧大德思想的匯集,能夠幫我們開發智慧、清淨自性。

所以佛門三皈依裡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金剛經》中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名句,可以說字字精華、句句點睛,但是其核心,無非就是這三句話!

一、所有相皆是虛妄。

《金剛經》裡有句非常著名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說,世間我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都不是真實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因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們不要執著,要藉假修真。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時候曾經說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告訴世人,雖然眾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眾生缺乏智慧,貪著妄想,無法見到事物真實的樣子。若執著於相,就無法見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難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所有皆是無住。

《金剛經》裡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上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法,都如夢幻泡影般無常虛幻,這一點我們應該看破。既然一切終究是空,何須將其掛懷,何須將其住在心頭。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內心不掛任何事情在心頭,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清淨心、歡喜心、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即佛心。就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說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裡沒有掛礙,就沒有憂苦,遠離一切顛倒妄想,常得清淨、自在,得究竟解脫。

三、所有皆是名相。

名相,耳可聞者曰名,眼可見者曰相。我們一般都會認為我們眼睛裡看到的、耳朵裡聽到的,就是實實在在的感知和現象,其實它們只是名相而已。就像我們的名字一樣,只是一個代號而已,並不是這個人本身。所有皆是名義上的相,並不是事物的本來。因為事物本來也是虛妄不實的。

雖然一切皆是名相,但是我們只有通過這些名相,才能看到真實的相。因此,我們學佛不要著名相,只有見到諸相非相,才能見到如來清淨自性。

p.s 是以《金剛經》的核心,無非就是這三句話,悟透福報無邊。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萬法不離其心,一切唯心造,就如《六祖壇經》裡說的那樣,“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做到不著相,心頭不住任何事,便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我分別和煩惱,才得讓內心得究竟的解脫、清淨和大自在。南無阿彌陀佛。

SOURCES: 互聯網轉載以廣流傳

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從言行舉止可以看出修行嗎?


有人問從言行舉止可以看出修行嗎?

答案是可以的, 且看以下一篇文章 ~

修行,就是修習和實踐。真正修行的道場就在日常生活中,從每天行路、吃飯、閒坐、言談、睡覺等,都可看出一個人的修行功夫。

以下故事或可啟發:

清末曾國藩某次招請人才,同時約見了三位年青人,但等了兩個時辰都不見他出來接見。眾人正著急時,曾國藩才慢慢走出來,與三位打個照面,然後回身走入內室。曾國藩對屬下表示,選取坐最後那一位。屬下好奇,曾國藩解釋,第一位見我進來時,臉帶怒容,而且一副焦急樣子,只是礙於地位懸殊,不敢妄動。此人鹵莽有餘,淡定不足,只適合在戰場衝鋒。第二個則誠惶誠恐,一臉驚慌,只懂低下頭說「大人」。此人只能做拍馬屁的朋友。第三位則不卑不亢,我看著他,他眼睛平正地回望我,既無驚恐的神情,也沒有怒氣。而且,他等了長時間仍挺直身軀安坐,沒有像第一位走來走去般浮躁,也沒有像第二位坐得久了而沒精打彩,所以此人必有學問和自信,也有精神魄力,是做大事之人也。個人修為如何,從平日的言行舉止便可看出。

p.s. 馬丹陽祖師說:「長要心定,行住坐臥,皆是行道。」只在誦經及打坐時安定還不夠,必須行住坐臥都要心靜身安才是真修行。故有云:「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路如風般灑脫,心不外馳;站立如松樹挺拔,身不動搖;安坐如銅鐘穩健,兩腳自然垂放;睡眠側臥,鼻息綿綿細長。能時刻如此,才是真正清靜安頓,修煉有素。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 從言行舉止可以看出修行嗎?>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軒轅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典故


相信有參觀或前往祖堂區拜祭的朋友, 會在蓬瀛仙館看到一幅按明代畫家石芮作品《軒轅問道圖》而製作的壁畫,壁底刻有〈在宥〉篇原文。那麼這個「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典故有何寓意?

這個著名的道教典故出自《南華經.在宥》,提到四千多年前的軒轅黃帝請教得道仙人廣成子,於是廣成子指出了至道的內容及修證方法,為後世修真養性之士提供了指導方向。

今將典故內容概述:

軒轅黃帝在位十九年,教化通行天下。他聽說仙人廣成子在崆峒山上,便前去拜訪。黃帝說:「我想用天地之精氣助長五穀生長,又想調和陰陽以順應蒼生。」廣成子卻告訴黃帝,用人為和智力去影響天地陰陽及萬物本質,其實是在摧殘萬物!於是黃帝捨離天下一切,居於靜室三個月靜思,然後再次前往求教。廣成子告訴黃帝,至道是不可以用眼睛及耳朵去追尋的,必須寧神清心,不勞形傷神,才可接近大道。若然容易受環境影響而動心,或多用心智強為,便會招致禍患。萬物都是自然化育,不用我們操心執著;只需守一抱樸及安心於恬淡的中和之境,精神自可與天地冥合。

p.s. 真心求道的人要學習「捨」,捨掉自身的習氣和私欲。不要以為運用自己的聰明和學問可以修道,有時候反而成為絆腳石,令自己傲慢及執著。《道德經》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愈向外探求的人,反而愈不明悟大道。只有透過清靜守一,內省觀照,才能真正接近大道的智慧。

SOURCES: 蓬瀛仙館<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