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朱三太子的故事


不久之前, 電視台播出"中國通史"提到明末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7日-1644年4月25日,光宗第五子,熹宗異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於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的史蹟; 之後一場籌款節目亦以"帝女花 - 主角正是長平公主(1629年-1646年),原封為坤兴公主,閨名朱媺娖; 一說『徽媞』,為明思宗朱由檢次女" 大受歡迎 - 然而有多少人聽聞"朱三太子" 的故事或傳說呢?

查朱三太子 - 朱慈炯(1632年-?),明思宗朱由檢第三子、母莊烈愍皇后周氏。崇禎十六年(1643年)封為定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封朱慈炯為定安公,李自成敗退時不知所終,南明年間追封為定哀王。

身為一個失蹤的明朝皇室嫡系,他的別名朱三太子更為有名,有關他起兵反清復明的謠言一直困擾著清初政府。

有關朱慈炯跟隨嘉應人李士淳避難到李家家鄉梅縣, 為避人耳目, 太子削髮為僧, 在今日梅州陰那山靈光寺隱姓埋名, 靜度餘生, 後來老死深山, 被當地人尊稱為"太子菩薩" 的傳說 ~

桥溪, 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民风淳朴。源自阴那山五指峰的山涧,自东向西经桥溪村流过。小村面积约1平方公里,目前村中统计人数为216人,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的则多达6000人,是个名副其实的侨乡。小村朱、陈两姓人家,自明朝末年开始,世代联姻。

如今村里保存有朱氏后人留洋后回来兴建的继善楼 (按: 继善楼从1902年动土兴建到完工,前后耗时十年,这是朱氏后人“两手空空打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而后光宗耀祖的见证。)、世德楼、宝善楼、世安居、宝庆居、祖德居等建筑,陈氏人家建的仕德堂,是一反围龙结构的大屋。精美的建筑是桥溪村魅力的标志,小村另一个动人之处,是藏匿一个失散皇族的传说,亦真亦幻,引人入胜。曾经,桥溪村一带是原始森林,四面皆山,东面五指峰,南面笠嫲顶,西面义安寨,北面秀炉峰,东西向的小溪穿山流出。溯溪上行,拐进森林,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洪秀全祖籍嘉应,义安寨上有古寨头,曾被太平天国义军选中,作为驻扎之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闽粤赣边纵队、中共粤东地委机关先后驻扎该村,中共梅埔雁松武工队亦经常在此地活动,往往是敌人打进来,部队往山里散,当即无影无踪,山林为掩护,最适合打游击战。

明末清初,桥溪村朱氏八世祖万琏公到此地开基,他住在离溪不远的一个小茅寮里。万琏公后繁衍到十三世守庆公,家境开始好转,有能力建造新房子,生育四个儿子,四个儿子各自成家,朱氏自此人丁渐旺。因而守庆公对朱氏后人意义非同寻常,他住的房子,被改作祠堂:守庆公祠。守庆公祠的大堂名为“沛国堂”,桥溪村村長朱新辉说,任何一族朱氏,都会定堂号为“沛国堂”。因朱氏相信他们的始祖是黄帝之子颛顼,始住今河南一带。春秋时,颛顼八世孙封于邾地,建邹国(即今山东),以邾为姓。周平王四十年,邾被楚灭,子孙为避祸,改朱姓,迁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后来分衍各地的子孙都会谨记来自沛国的姓氏。

把明朝、朱氏,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是一组引人联想的符号。凤阳朱氏,曾是明朝至高无上的氏族,又在明末农民起义、清兵入侵时遭遇空前浩劫。

朱新辉指着守庆公祠正对的大山叫我们看,两座形似“金”字宝盖顶的青山,前后重叠。朱新辉说,老祖宗认为,这是“生辰顶”,寓意生生不息,隐含朱氏有朝一日再称帝王的雄心。

庞大的明朝皇族,数十万凤阳朱氏,大部分在李自成入京时,被农民军屠杀;另一部分,在抵抗清军时殉国。当年有一批被李自成俘虏至京城的皇族成员,包括太子朱慈烺、崇祯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等人,清军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下落不明,一直是桩历史疑案。

传说太子朱慈烺(一說朱慈炯) 跟随嘉应人李士淳,避难到李的家乡梅县,为避人耳目,太子削发为僧,在梅州阴那山的灵光寺隐姓埋名,静度余生,后来老死深山,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当时,这个故事从朱新辉嘴里叙述出来,也只剩下一个梗概,但他很坚持,太子住的地方,绝对是灵光寺主殿没错。在“世安居”主厅,红漆横梁排列紧密,紧贴屋顶,稍低,前后凌空再架红漆横梁。前一根绘仙鹤竹枝,中有金字“富贵福全”;后有上下两根横梁,下一根雕绘金龙,稍上一根金黄八卦图绘于正中。这是朱氏十七世长子继承下来的祖屋,朱新辉说,敢在扁梁上刻龙,证明朱氏先祖确与皇族有渊源。

而且, 研究朱三太子, 不得不研究梅縣松口人士李士淳的生平 -

李士淳(1585—1665),字二何,万历十三年(1585)出生于梅县松口洋坑村祥安围。自幼聪明过人,博览诗书,十一、二岁,即能下笔成文,潜心经史,造诣颇探,为时人所赏识。19岁时考中秀才。万历卅七年在省城乡试中,高中头名举人,荣获“解元”称号。考中解元后,开设“五龙馆”教授生徒,四方来学者,多所造就,振兴了梅县之风。崇祯元年(1625年),中进士并荣获会魁,选任山西省翼城县知县。崇祯八年,调任山西曲沃知县,又在当地建“乔山书院”,捐出俸银100两为该县诸生作赴乡试考卷资,申明学道,竖碑学宫,后曲沃一连三科考中“榜眼”,人誉二何为“岭南夫子”。由于李二何在两县政绩卓著,被荐贤参加殿试,召对称旨,钦取第一,授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充东宫侍读,在任时积极建言皇帝甄别群臣,优者超攉,劣者处治。

李自成大顺义军攻陷京都后,李二何携太子潜身归里,数次组织勤王之师,均未实现。1645年,庸王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二何被为詹事府詹事,积极从事反清复明。丙戌(1646)三月,福州隆武朝廷陷落。李二何见反清复明无望,遂遁入阴那山中,潜心著述,著有《古今文范》、《三柏轩集》、《燕台近言素逸言》、《质疑十则》、《诗艺》等。后人把崇祯戊辰同榜潮州进士李土淳、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粱应龙、杨任斯、陈所献8人称为“戊辰八贤”。因病卒于康熙四年(1665)。

p.s. 這些有關朱三太子的故事經過藝術加工, 一樣可以成為另一個"帝女花"!

SOURCES: 國內網絡文章/專題報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