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三伏天灸療法

中國醫術擁有數千年的悠長歷史,利用中國曆法來治病的三伏天灸與三九天灸更是充滿智慧。全年最熱的夏至(即今年的7月18日)快到,想解除暑熱、虛寒症狀,尤其是鼻敏感與哮喘患者,可以三伏天灸治病、防病。

智慧之源早於唐代記載
天灸療法是以辛溫藥物,敷貼於特定的穴位上。中醫師會因應患者的體質及需要而調配合適的中藥粉末,如白芥子、麝香、細辛等,敷貼在與疾病相應的特定穴位,如大椎、肺俞、定喘等穴位上,令藥物從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達致陰陽調和、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驅風袪濕,最終達防病、治病的作用。彭醫師指出,「天灸療法最早記載於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內,是結合中醫的「子午流注」時間治療學及傳統中藥的療法,天灸療法可分為夏至採用的三伏天灸和冬至的三九天灸。」
三九天以冬至的首天為「初九」,相隔九天為「二九」,再隔九天為「三九」,均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日子。而三伏天則是按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每年的三伏天日子均不一樣。根據中國曆法,夏至是全年日照最長的一天,其後的三個庚日(即干支紀日法中帶「庚」的日子):第一個庚日稱「初伏」;第四個庚日爲「中伏」;立秋以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故稱爲「三伏」。

三伏採冬病夏治的原理
醫師表示,「三伏是每年最炎熱和人體陽氣最盛的三天,『三伏天灸』就是依據『冬病夏治』為原理的療法(三九天灸則以「夏病冬治」為原理),針對在冬天病症經常發作或症狀容易加劇,免疫力下降,在夏天氣候暖和的時候採取治療,扶助人體的正氣,提升免疫力,減輕及預防在冬季容易發作的病症,具治病、防病療效,為轉季作好準備。夏至與冬至是每年氣溫最極端的時刻,三伏天灸注重補陰,三九天灸則注重補陽,兩者互相補充與配合,是改善體質虛寒、過敏體質的最佳日子。」

治療與禁忌 醫師稱,「在夏天施以三伏天灸,是人體毛孔正值最擴張的時候,藥物更能滲入皮膚,更加吸收。雖然貼藥的穴位有灼熱感,貼後皮膚會有紅印,但天灸療法安全性高,大部分虛寒人士均適合。只是如體質偏熱、患咽喉發炎、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足及皮膚過敏者,以及孕婦、一歲以下幼兒均不適合天灸治療。成人敷貼一般約為1至2小時,小童則20至30分鐘;療程時應戒吃易化膿食物如牛肉、燒鵝、鴨、芋頭等。還要注意的是,因天灸令毛孔張開,治療後不宜立刻沖冷水浴,以免令寒氣進入體內。」

今年三伏天灸療法的時間表: 初伏:7月18日(適合時段:7月17-19日) 中伏:7月28日(適合時段:7月27-29日) 末伏:8月7日(適合時段:8月6-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