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五百年客家麒麟舞重見天日


引用文匯報一篇舊文章(2005.12.10) 介紹一下客家文化 -

麒麟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仁獸,客家人視之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舞麒麟集歌、舞、樂於一體,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徧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頭、尾兩截,中間穿孔,舞者站在穿孔處將麒麟繫在身上,在春節期間,入村上街挨家逐戶恭賀新年。麒麟每到一家門口,便鼓樂齊鳴,麒麟翩翩起舞,或進幾步,退幾步,或踏十字花,舞著麒麟進門,受訪者往往高興萬分,賞以紅包、爆米花糖果之類。

傳統的麒麟舞,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地。舞麒麟分頭套和尾套,統稱為麒麟套,由一個男性青年舞動麒麟頭,一個男性少年牽動麒麟尾,隨著打擊樂表現麒麟採青等活動及喜怒哀樂情緒。麒麟舞結束後,隨之進行武術表演,一般有徒手單、雙打和持械單、雙打,如「雙手對雙刃」、「拳庶(盾版)對溜針(戟)」等,最後由師傅或長者表演「長龍」(3米長的木棍)或以「連環樁」(連環對打)結束整場表演。一場麒麟舞全套舞下來足足有80分鐘之長。

近年來,一股海外華人尋根之旅吹熱了珠三角。其中有很多客家人的後裔,他們抵達了祖輩生活過的地方之後,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要看看舞麒麟。「我聽爺爺說他小時候最喜歡看舞麒麟了。」來自加拿大的客家後裔Karen這樣說。

據悉,這群華裔青年饒有興趣地觀看了客家麒麟舞的功夫之後,立即向師傅們拜師學藝。

「舞麒麟的時候,全身的手、腳、身、眼,都要配合著麒麟而動,人與麒麟要融為一體。」麒麟隊的楊師傅現場授藝後,兩位華裔姑娘伴著鑼鼓的節拍,學起舞麒麟,連連說:「funny(有趣),exciting(刺激)!」據介紹,麒麟作為中國獨有的民間藝術,近年已流傳於世界各地,為海外華人所喜愛。Karen小姐學著舞麒麟,又融入加國的風情舞。她說:「我此前看過麒麟舞,但沒有嘗試過。今天是第一次跳麒麟舞,太好玩了。」

改革開放前,麒麟舞師傅一般都是同一個姓氏世代相傳,改革開放後,這種同姓相傳的傳統逐漸被跨姓間相傳所替代。許多麒麟舞老藝人為東莞麒麟舞文化的傳承,做出他們傑出的貢獻。目前,東莞樟木頭鎮還活躍著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藝人。

「龍生九子,長子為麟」。麒麟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吉祥靈獸。而嶺南的客家人,節慶時舞動麒麟則是表達瑞祥期望。日前,記者走訪東莞唯一的純客家古鎮樟木頭時獲悉,在這裡舞動了500多年的客家麒麟,文革一度中斷之後,幾乎到了面臨技藝失傳的境地。萬幸的是,在一群民間老藝人的積極努力之下,又重新在嶺南活躍起來,並逐漸成為一條連接海內外客家人的文化紐帶。

據了解,麒麟集龍頭、鹿身、馬蹄、牛尾、狼額於一身,身披五彩鱗甲,舞起來威武生動。客家人視麒麟為吉祥物,可以為人們排災解難,凡麒麟腳趾踩過的地方,都為那裡的人們帶來幸運。

但是歲月變遷,傳統的客家麒麟舞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在其它地方已經逐漸失傳。「在解放之後,破除『四舊』的時候,麒麟舞被取諦了。」今年80歲的蔡青華現在是樟木頭鎮麒麟舞武術協會會長。他告訴記者,那時候客家小鎮樟木頭人日子過得很艱難,「吃飯也吃不飽,誰還有心思來舞這個東西。」儘管如此,在蔡青華的記憶裡,到了過年的時候,他的父輩麒麟舞藝人,還是會聚在祠堂裡,「看看屋樑上落滿灰塵的麒麟頭也好啊。」

改革開放後大批港商的湧入,使這個一直沉浸在平靜裡的小鎮立刻風生水起。「看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我就尋思著得再把這麒麟舞起來。」當時已經年近古稀的蔡青華很擔心,他們這一代人一旦離世,四、五百年前老祖宗從中原遷到嶺南時,帶來的麒麟舞可能從此就要灰飛煙滅了。

「不能讓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在我們這裡給斷送了。」蔡青華立刻行動起來,成立了鎮裡的麒麟武術協會,並找尋當年舞麒麟的老藝人蔡東才、蔡蛇康、連春生等來傳授瀕臨失傳的客家絕技。

老一輩客家藝人的嘔心瀝血和少年一輩的興趣,讓客家麒麟舞再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蔡青華、蔡東才等老藝人的努力,得到了樟木頭鎮政府的支持。很快,各個村中斷已久的麒麟舞隊又重新恢復起來了。「鎮裡也意識到麒麟舞是客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投入了很多人力跟財力來積極搶救跟挖掘。」

蔡青華告訴記者,由於鎮裡的積極爭取,去年十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與樟木頭鎮政府聯合舉辦了「中國首屆麒麟舞大賽」,樟木頭的兩支麒麟代表隊雙雙獲得金獎。鎮裡也因為積極搶救,並把麒麟舞發揚光大,而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了「中國民間文藝麒麟舞之鄉」稱號,並指定該鎮為「中國民間文藝麒麟舞培訓基地」。

用蔡青華的話說,在樟木頭舞動了500多年之後,瀕臨失傳的客家麒麟舞,終於重見天日了。 當這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在多倫多、愛德蒙頓、溫哥華、卡爾加里等城市進行表演時,當地的華人欣喜異常,紛紛詢問客家麒麟舞的舞動套路,並且有不少華人團體也希望能讓在海外的華裔掌握這一傳統的民俗技藝,好讓全世界的客家人看到呈祥的麒麟舞,牢牢記住自己華夏的根。